小学古诗绝句吟诵教学视频完整版,五言绝句心命歌吟诵
来源:整理 编辑:四国钓鱼 2023-02-25 15:35:28
本文目录一览
1,五言绝句心命歌吟诵
《心命歌》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2,小学生的古诗应该怎么样教学
翻译成白话文讲给同学们听,同时也讲解传授古诗的平仄韵律的规则给同学们,因为是小学教学,要多打比方,学生易于接受。你好!教学生念正确的读音,和正确的翻译,重点字词的解释,关键是多读读,让学生能有深刻的记忆,并能默写出关键诗句。那些韵律的知识教了学生不一定记得住。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3,小学古诗怎么教
1、首先让学生能读背古诗;2、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3、教师重点讲解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4、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以学生讨论探究为主,教师点拨,只要是学生的领悟都应该肯定,不必以教参为标准。
4,如何指导学生古诗朗读
,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是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读诗歌要有一定的格律,要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诗歌朗读教学?我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明确朗读的作用 二、 注意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 三、讲究朗读的速度 朗读古诗要讲究朗读的速度,教学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试读后,教师加以评价,提醒学生注意读的速度。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开头两句是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宜用中速;最后两句表达诗人途中遇赦的欢快心情,读时应加快速度,才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四、 突出朗读的停顿 朗读古诗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其古诗的真正意境,阅读停顿是为了显示语法结构,有时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其特殊涵义,有时为了渲染某种思想感情或使情绪转化,有时为了表示作品的结构。教学时,我选择一些古诗,进行录音后放给学生听,再让学生跟读,了解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等,处理停顿上的差异,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既可以给学生以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春晓》教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行诗句都可以处理为三处停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当然,朗读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作出自己认为更妥当的停顿。 五,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总之,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多读、多练、多动手、多体会、多积累。掌握朗读诗歌的技巧,逐步形成学生的一种技能。学生一定能逐渐从朗读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形式美。
5,怎样给小朋友讲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
一、教材分析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它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首先,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画面有动有静,给人以壮美的感受: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下两句着力写桃花:桃花一簇,深浅放红。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全诗在写景中言情,意蕴深远,语言清新,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有利于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二、学生分析我班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能静心读书,思维活跃,表达能力较好。学生大多能融入诗歌的情境中,使自己的情感在学习中得到升华。三、教学目标: 1、读准“畔、懒、倚、簇“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难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想象力,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学法: 1、“边读、边看、边想、边说”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能力,随着对诗文理解的加深逐步提高,审美能力也得到培养。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的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即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性。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含蓄凝练,富有节奏美和音乐美。虽然篇幅短小但意蕴丰富,是小学生精神营养丰富的滋补品。《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的教学有明确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歌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追求美好的理想。“ 为了体现这一教学理念,《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的教学设计注意了以下几点:1、重视情感的引领。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运用电教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古诗意境相呼应的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感悟景语皆情语。 2、借助电教手段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化的刺激。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借助图画将本首诗形态化,使学生能更清晰的理解诗意。古诗教学悦耳很重要,借助配乐给学生以声感的刺激,活化了呆板的文字,使学生获得形象的感知。 3、借助想象,领悟情感。“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欣赏。”古诗结构精巧,言虽尽而意无穷。让学生借助想象走进诗人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蕴藏的情感。4、精读一首,带读一组。“激趣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得法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与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学习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加充实丰满。 5 江畔独步寻花 (片头)开场白:今天我能和我的40名学生一起来双江学习,我觉得很荣幸!感谢在座领导、老师的帮助指导!孩子们向大家问问好吧!一、情景导入 师:小朋友喜欢春天吗?(喜欢)哦,春天就在我们身边,瞧,春天来了! 生:看画面 (课件1春天美景:青山 绿水 红花 鸟鸣·······) 师:这景美吗?(美)你们能用语言把这美景描绘出来吗?生:看画面,各抒己见 师:真美,面对这样的美景,谁不动心呢!唐代诗人杜甫曾独自去四川成都锦江边游玩,被锦江边春天的美景深深打动了,于是诗性大发,他一口气写下了一组诗《江畔独步寻花》,共7首,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第五首(板书:5江畔独步寻花)(课件2:出示诗文) 5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二.初读诗文师:请小朋友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做到字字响亮,开始吧 生:自由读诗 师:谁愿意来试试(1-2人)声音真响亮,字音读得真准,尤其是“畔”“懒”“倚”“簇” (课件3可突出显示带拼音的生字“畔”“懒”“簇”“倚”) 师:小朋友看屏幕,我们再把这几个生字响亮的读3遍 生:齐读生字
6,如何有效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
提到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有许多老师就苦恼。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因此,古诗词的教学不可避免地走入了许多误区,使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偏离了航道。具体表现在: 一、 教师只负责“教会”,不重视“会教” 贪图省事的语文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强迫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教师早已安排好的学习方法,比如抄写“标准”的诗词译文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放鸭式”背诵全文等。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终于“协助”教师完成了“教会”的任务,学生并没有享受到学习过程的快乐,教师也完全忽视了教学方式的优化、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等问题。 二、 学生只注重“读会”,不重视“会读” 学生在扫清字词的障碍,能流利地朗读诗词以后,往往沾沾自喜,认为已经“读会”了。他们却忽略了诗词的节奏、韵律等关键问题,而这些,恰恰是诗词的精华所在,重中之重。 三、 学生只能够“背诵”,不重视“诵背” 很少能够看到语文课堂上,学生能够忘情地吟诵古诗词,学生总是以自己能一气呵成地背完诗词为荣,面对这样的学生我隐隐有些担忧,担忧他们如何有时间去思索、去感悟、去品味。古人“吟诗”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吟”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感悟品味字词的优劣,思考情境的创设、情感的抒发等诸多问题,使自身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吟诵”中得到提高,如此优秀的训练方法如今却不被重视,近乎绝迹,岂不悲哉? 那么,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呢? 我以为首先必须要先正确解读新课标对小学生掌握古诗词的要求。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要会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以上(低年级50篇;中年级50篇;高年级60篇),这是对小学生掌握古诗词数量上的要求。 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诗文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诵读诗文,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是对小学不同年段学生掌握诗词理解上的要求。由此可见,新课标的要求可归纳为三会:会读、会背、会感悟。 其次,依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一、反复吟咏,创造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的情境 汉语言文学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诗教足以养心。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7,如何教小学生学古诗求答案
陈花蓉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以高度凝炼的语言艺术和鲜明和谐的音韵节奏,传达着文学艺术别样的美丽。诵读古诗词,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由于语言的障碍、时代的隔膜和小学生知识阅历的有限,小学生要理解只有短短几十个字的古诗词中的意境,确实很难。因此,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难点。目前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上,比较流行的模式是按“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四个基本步骤来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此“四步法” 的确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是每首诗都必须遵循这四个步骤,教学中因诗而异,处理好这“四步”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好每个环节是古诗词教学的关键。解好诗题能让古诗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在学习诗文前,一定要结合当时特殊历史背景和诗人杜甫的经历,将“解诗题”和“知诗人”的环节有机结合,为学生理解诗中中诗人表达的情感作好铺垫。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以了解“黄鹤楼”和“广陵”地理位置关系作为“解诗题”的重点内容,学生就可以较容易地“明诗意”了。当然,“解诗题”这一环节,不是每首诗都需要,对于如《春日》、《牧童》《小池》一类直白明了的题目,完全可以省去。“知诗人”包括了解诗人的一些经历特殊和诗人的写作风格。了解诗人的一些经历特殊可以让学生较准确地“悟诗情”,如陶渊明、杜甫、文天祥等诗人,他们特殊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的时代特点影响了他们诗作的内容和情感,学习他们的诗,不可不“知诗人”,否则,很难读懂诗意,感悟诗情;对于王维的“诗中有画”、李白充满奇异的想像的浪漫情怀、苏轼的大气、豪放的风格,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就能更好地品味其诗的语言特色和韵味。古诗教学的第一要义就是“读”。在“明诗意”这一环节中,读是关键。读,首先要老师范读,不论是学生熟悉还是陌生的诗,教师都应该有范读,从停顿、腔调、感情、气势、抑扬顿挫等方面为学生作好示范,让学生从范读中,获得对文章的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孩子诵读的欲望。读,还要有学生的不断诵读,在此过程中,增强语感,提高品味,丰富积累。需要我们教师注意的是,很多学生往往在读熟了诗后,就念经似的让诗句一溜烟从嘴中滑过,完全没的了诗的韵味,这一点,教师一定要纠正杜绝,诗情画意是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悄然悟得的。在读熟读通了古诗之后,除了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自悟诗意外,教师适当地点拔也是让学生“明诗意”必不可少的。很多古诗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似乎忌讳给学生讲诗意,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想象画面、悟诗情,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仍云里雾里,对一首诗的内容并不了解。虽然一句一句地串讲的古诗教学法不可取,但是,对于古文知识和理解能力有限的小学生来说,完全靠自悟,只会适得其反,让学生读无所获,影响了读诗的兴趣。当前的诗歌教学中,还有一点,我不敢苟同。一堂课的教学环节,教师带着学生围绕“悟诗情”来安排,读出情,看画面想象情,讲出情,表演情……情由心生,没有那种情感经历和生活体验的学生很难有真情生发,只能是装腔作势的做作罢了。因此,个人认为,“悟诗情”的前提一定读懂诗意,再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去感受,而不必强求人人动情。所谓“熟读朗读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当学生有一定的古诗文积累的量和一定的生活积累之后,必将由量变到质变,对当年悟不懂的诗情别有一番感受。在诗歌教学中,很容易出现的课堂现象就是师生纠缠于字里行间的意思,为了一个词语、一句话的解释,讨论不休,导致全诗意境的支离破碎。引导小学生进行诗歌鉴赏,要注意意境的导入与营造,淡化对诗歌本身的解释,从诗境入手,抓住重要的意象,整体感悟。一首优秀的诗歌,给读者提供的是个多层次的结构:在确定的框架外,还有许多不确定的点;在有形的内容之外,还有许多无形的暗示。在鉴赏过程中,读者仅仅知觉有形的内容和确定的框架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想象,对无形的暗示予以发掘。可以把审美对象的某些特征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对头脑中浮现的审美意象有所改造,使之变得更加丰满,更为亲切。 要鉴赏诗歌,理解诗意,走近诗人,从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教师势必要引导学生鉴赏、评点诗歌的语言。可以这样说,诗人所用的每一个词都是有深意的,词语之于诗歌的重要性,就决定了诗歌语言的凝练、柔软、多义、情感、心灵化,并且富有弹性。词语自身有很多特性,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们可以提醒学生对词义轻重、使用范围、使用对象、语体色彩、文化色彩、感情色彩进行辨析与区分。除此,我们要重点关注的是一些词汇的超常搭配,即那些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包括词性活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以及词语的摆放位置。在诗歌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词性变异:“春风又绿江南岸”,“啊,红了荔枝,黄了菠萝,绿了槟榔/啊,熟了生活,甜了感情,美了愿望”,诗人把形容词“红”“黄”“绿” “熟”“甜”“美”活用为动词,再把这些词置于句首,这不仅渲染出一个斑斓的、多彩的、丰收的季节,而且写出了自然的变化带来的人心的变化,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和诗人喜悦美好的情绪皆跃然纸上。如果漠视词语的超常搭配,我们就可能无法理解诗歌的主旨。 诗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发展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我们在进行诗歌鉴赏时,要把一些与本能和行动紧密联系的感官反应,经过艺术符号的转化,从实用中解放出来,它们作为想象的材料。有了这些材料,有了鉴赏对象的制约,读者的想象也不至于无边无际,而是一种有所依傍的想象,读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产生新的信息。 对于诗歌鉴赏而言,特别是针对小学生的诗歌鉴赏,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有这样一个意识:教师和学生都是读者,所不同的是,教师往往先于学生读到这首诗。明确了这样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就不会是满堂灌或教师一人的独角戏。诗歌是一种美,而美的传递方式应该是一种熏染而不是一种解析。因此,教师的作用应该是释放自己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那么,教师的诗情从何而来?教师就要动用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多读好诗,诗歌常读常新,唯有教师把诗内化为自己的生命感悟,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打动学生。
文章TAG:
小学古诗绝句吟诵教学视频完整版小学 古诗 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