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忆江南其三中吴宫是现在的哪里

苏州

忆江南其三中吴宫是现在的哪里

2,忆江南其他两首是什么

一丶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二、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忆江南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忆江南(两首)》彭城奔牛(一)龙山好,冬雾秀青峰。春雪纷纷松柏舞,夏霖滋润涧边枫。秋水响叮咚。(二)南湖美,水绿映青山。鲤在湖中狂戏水,鹅潜莲下舞翩跹。共享水云天。

忆江南其他两首是什么

3,忆江南是词牌名词的内容是什么

《忆江南》,词牌名。据说,它是唐代宰相李德裕为悼念爱妾谢秋娘所作。段安节《乐府杂录》中记载:“《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后来因为唐代白居易曾依其句格而做《忆江南》三首,但嫌其名不雅,遂改名为《忆江南》。此调二十七字。首句为三字句。第二句为仄起平韵之五字句,句法上二下三。第三句为仄起仄收之七字句,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不拘。第四句为平起平韵之七字句。第五句句法与第二句同,故第一字可平可仄。此调三、四两句,其句法全与平起七言诗中之颔联无异;是以作者多用对偶,以求工整,历来词家,正多其例也。
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的内容是什么

4,忆江南三首词谁知道

刘禹锡 春去也! 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笑亦含颦。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欧阳修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 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 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温庭筠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舡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皇甫松 楼上寝,残月下帘旌。 梦见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 贺 铸 九曲池头三月三,柳毵毵。 香尘扑马喷金衔,涴春衫。 苦笋鲥鱼乡味美,梦江南。 阊门烟水晚风恬,落归帆。

5,白居易写的忆江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喜爱和江南的令人留恋忘返.忆江南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⑵;日出江花红胜火⑶,春来江水绿如蓝⑷。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⑸,郡亭枕上看潮头⑹。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⑺;吴酒一杯春竹叶⑻,吴娃双舞醉芙蓉⑼。早晚复相逢!  注释  ⑴忆江南: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诃体之一。  ⑵谙:熟悉。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⑸“山寺”一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 “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⑹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⑺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⑻竹叶:酒名。  ⑼娃: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⑽早晚:犹言何时。
《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词作品。第一首词总写对江南的回忆,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第二首词描绘杭州之美,通过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的画面来验证“江南好”,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忆念之情;第三首词描绘苏州之美,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表达了作者对苏州的忆念与向往。这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以及女性之美,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6,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词的意思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你觉得呢?

7,解释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忆江南3首古诗词的意思

1.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诗人凝望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只有这两者互不讨厌 2.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最熟悉.日出时,江边的花红得比火焰还要红艳.春天来了,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了,变得蓝蓝的.这么美的风景,怎么能不叫人天天怀念呢?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独坐敬亭山]1.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诗人凝望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只有这两者互相满足。[望洞庭]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忆江南]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最熟悉.日出时,江边的花红得比火焰还要红艳.春天来了,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了,变得蓝蓝的.这么美的风景,怎么能不叫人天天怀念呢? 评价答案       1.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诗人凝望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只有这两者互不讨厌2.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最熟悉.日出时,江边的花红得比火焰还要红艳.春天来了,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了,变得蓝蓝的.这么美的风景,怎么能不叫人天天怀念呢?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答案补充 第2首和第三首粘一起了,你看时注意一下

文章TAG:忆江南忆江南  江南  其三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