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张志和渔歌子的全五首

唐代张志和的五首《渔歌子》如下:(其一)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其二)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译文:钓台一渔父衣着简朴,渔父邀朋引伴,驾小船同行。渔父能操作船桨,习惯顺水流而行,即使遇白浪之险,渔父亦看惯不惊,笑而处之之态。(其三)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译文:霅溪湾里一钓鱼为生的渔翁,舴艋小舟做家一会向西一会向东。江上的白雪,水滨的清风陪伴,面带笑容,身着荷叶做的衣服并不感觉自己贫穷。(其四)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乾, 醉宿渔舟不觉寒。译文:在松江与一渔家共尝美味,得意之处更在美昧之外。是时枫叶随风飘坠,江边的荻花已无飞絮可扬了,然而在灯火昏黄的小舟中,主客抵掌而谈,欢然对酌,不觉酒醉微醺,弛然而卧,哪还在意舟外的秋寒呢?(其五)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译文:青草湖上倒映的月亮正圆,月圆夜静,草色苍苍,忽而歌声自湖面传来,悠长连绵,不绝如缕。原来巴陵的渔父撑着船桨、驾着小船在歌唱,神仙亦不抵渔父悠游风波之乐啊!扩展资料:这五首《渔歌》反映和表达的是作者“天下山水,皆所游览”所积累的具有代表性的渔隐经验和感受。五首所写地点不同,季节不同,景象不同,方式不同,而感受则大体相同。每首首句揭示渔隐之地,五首分别是西塞山,钓台,霅溪,松江。五处时令、风物不同,西塞山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钓台是“两两三三蚱蜢舟”,霅溪是“江上雪,浦边风”,松江是“枫叶落,荻花干”,青草湖是“青草湖中月儿圆”。五处渔隐者形象不同,西塞山是“青箬笠,绿蓑衣”,钓台是“褐为裘”,霅溪是“笑着荷衣”,松江是“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青草湖是“巴陵渔父棹歌连”。渔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踞水边石矶而钓,这是姜子牙垂钓于渭水磻溪的方式,可称为岸钓;一种是乘船而渔(钓),这是与屈原对话并唱沧浪之歌的渔父的方式。西塞山一首所写属于前者,所以西塞山悬崖边有玄真子钓台遗迹;其余四首则明显是乘船而渔。虽然五处情况很不相同,而心情则大体相同:“斜风细雨不须归”、“长江白浪不曾忧”、“笑着荷衣不叹穷”、“醉宿渔舟不觉寒”、“乐在风波不用仙”。表现的是作者摆脱了官场的束缚之后无拘无束的自由与快乐,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无忧无惧,是心灵得到安顿、安贫乐道的怡然自得。

张志和渔歌子的全五首

2,张志和渔歌子原文及翻译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以下是我整理的张志和《渔歌子》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原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翻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注释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鳜鱼:俗称“花鱼”、“桂鱼”。扁平、口大、鳞细、黄绿色,味道鲜美。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麻编织的雨衣。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赏析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鲜明,构思巧妙,意境优美,使读者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这首词于唐宪宗时一度散失,长庆三年(823),李德裕访得之,著录于其《玄真子渔歌记》文中,始流传至今。

张志和渔歌子原文及翻译

3,渔歌子张志和

《渔歌子》 作者: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简介: 张志和(743774),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烟波钓徒,生于唐天宝2年,婺州金华人。其父张游一生在家闲居,他清真好道,精通庄列道家思想。张志和从幼受到其父道学文化熏陶。后张志和因生活在唐帝国从鼎盛跌落中衰的转变期,安史之乱对他的思想和处世立身产生消极影响。 唐肃宗年间,张志和离开了养育他的婺城到京城游太学,取得国子学士资格。不久一举明经擢第,此年仅16岁。一个弱冠少年就能向肃宗皇帝献策,可谓少年得志,因张志和才华出众,受肃宗李亨赏识,特加奖掖,任命为待诏翰林,授予左金吾录事参军,肃宗同时还赐名志和与他,自此志和即为其名。正当他少年春风,荣宠之际,却不慎因事得罪朝廷,被贬为南浦(今江西南昌西南)为尉官。虽然被贬时间不长,中途即量移他郡,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长安,但却在他心灵上留下一道深痕,他似乎看破官场,泯灭仕念。于是趁家亲亡故之机,以奔丧为由请求辞官返金华。 其兄鹤龄,担心弟弟浪迹湖海,遁世不还,写了一首《渔父歌》召其归来,张志和听从兄长安排,回越居住。他生活简朴,不修边幅。常去水滨河溪效法姜太公无饵垂鱼。如此逍遥隐居生活10年。 唐大历9年秋冬,颜真卿偕同门生、弟侄、宾客前来平望驿游览,大家饮酒作词,畅酣淋漓,张志和酒酣耳热,忘乎所以,飘然若仙,他乘兴要为众人表演水上游戏,不幸溺水而亡。颜真卿为其撰写碑铭。 注释: 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2、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一说在湖北省黄石市。 3、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4、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5、箬笠:用竹叶、竹篾编的宽边帽子,常作雨具。箬,一种竹子。 6、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7、鳜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8、归:在文中是指回朝廷。 9、不须:不一定要。 10、斜风:微风。 诗意: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翱翔, 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 沐浴着斜风细雨坐在船上,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赏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不须归表现了渔翁陶醉在这美景之中,不愿意回去了。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夫,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李清照 南歌子 《南歌子》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天上星河转, 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 金销藕叶希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注释: 1、星河:银河。 2、帘:《历代诗余》作翠。 3、枕簟:枕上铺的细竹席。 4、泪痕滋:泪越来越多,痕迹越来越扩大。 5、夜何其:夜到几更了。 6、贴:盖与现在将另做好的图案缝贴在衣裳上的方法相同。 7、金销:配以金色制成的荷叶图案作为衣饰,因陈旧而褪色。 赏析: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来看,似为流落江南后所作。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以对句作景语起,但非寻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铸其中。星河转谓银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其中夜无眠可知。帘幕垂言闺房中密帘遮护。帘幕垂而已,此中人情事如何,尚未可知。星河转而冠以天上,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天上、人间对举,就有人天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中有沉哀欲诉,词一起笔就先声夺人。此词直述夫妻死别之悲怆,字面上虽似平静无波,内中则暗流汹涌。 前两句蓄势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至直泻无余。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泪痕滋,所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星河转已有暗示,这里聊问夜何其更明言之。夜何其,其(jī),语助辞。夜何其出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半);夜如何其?夜绣(向)晨,意思是夜深沉已近清晨。聊问是自己心下估量,此句状写词人情态。情状已出,心事亦露,词转入下片。 下片直接抒情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为过片,接应上片结句罗衣,描绘衣上的花绣。因解衣欲睡,看到衣上花绣,又生出一番思绪来,翠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而今重见,夜深寂寞之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旧时天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许多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秋凉天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寻常言语,反复诵读,只觉字字悲咽。 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平平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南歌子·杭州端午 苏轼 南歌子杭州端午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忝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这十三楼是临近西湖的一个风景点。有这样的记载:十三间楼去钱塘门二里许。苏轼治杭日,多治事于此。此词以写十三楼为中心,但并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大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移情的作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歌眉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是说作者及其同伴面对湖光山色,尽情听歌,开怀痛饮。歌女眉头黛色浓聚,就象远处苍翠的山峦;醉后眼波流动,就象湖中的滟滟水波。接着补叙一笔:游人都上十三楼。意即凡是来游西湖的人,没有不上十三楼的,此一动人场面就出现十三楼上。为了写出十三楼的观览之胜,作者将古扬州的竹西亭拿来比衬: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这里说只要一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古代扬州的竹西亭了,意即十三楼并不比竹西亭逊色。 据《舆地纪胜》记载:扬州竹西亭北门外五里,得名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竹西亭为唐时名胜,向为游人羡慕。 过片以后极写自己和同伴于此间的游赏之乐。菰黍连昌歜,写他们宴会上用的糕点,材料普通而精致味美。(一本题作杭州端午,则此指粽子。)琼彝倒玉舟,彝为贮酒器,玉舟即酒杯,句意为漂亮的酒壶,不断地往杯中倒酒。综上二句,意表明他们游赏的目的不是为了口腹之欲,作烹龙炮凤的盛宴,而是贪恋湖山之美,追求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最后以写清歌曼唱满湖山作结: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水调,相传为隋炀帝于汴渠开掘成功后所自制,唐时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水调歌头即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此二句是化用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诗意,但更富声情。意思是不知谁家唱起了水调一曲,歌喉宛转,音调悠扬,情满湖山,最后飘绕着近处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云彩却不肯流动,仿佛是被歌声所吸引而留步。 张志和的诗有哪些 张志和的诗有哪些 1、《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空洞歌》 无自而然,自然之元; 无造而化,造化之端。 廓然悫然,其形团圞。 反尔之视, 绝尔之思,可以观。 3、《上巳日忆江南禊事》 黄河西绕郡城流,上巳应无祓禊游。 为忆渌江春水色,更随宵梦向吴洲。 4、《太寥歌》 化元灵哉,碧虚清哉,红霞明哉。 冥哉茫哉,惟化之工无疆哉。 5、《渔父》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人重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6、《渔父》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7、《渔父》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8、《渔父》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9、《渔父》 云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渔歌子张志和


文章TAG:渔歌子张志和渔歌子  张志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