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我发明的一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系统设备生产需生产许
来源:整理 编辑:四国钓鱼 2022-12-16 09:29:56
本文目录一览
1,我发明的一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系统设备生产需生产许
你想大规模应用的话肯定需要。只要是生产型企业都要办生产许可证如果是小规模或者按项目来做的话应该没问题
2,什么是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地质灾害信息预警预报及应急指挥系统是面对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集地质灾害管理、地质灾害预警、应急管理、危险评估、地质灾害点监测、地质灾害信息发布等于一体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综合性系统。用户可以通过政务网、互联网及PDA客户端查询浏览或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相关的信息。本系统不仅为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地质灾害管理提供服务,也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成为全省地质灾害防灾救灾工作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包含预报预警分析模型、地质灾害综合管理、PDA地质灾害信息查询、外网发布等内容。

3,刚刚突然收到了地质灾害预警说是三级预警移动是10086发的联
这个有地域差别的啦 收到的话那就要小心点哦 不过应该不严重 不然早就被要求撤离了
4,地质灾害红色预警什么意思
地质灾害红色预警的意思是特别严重的地质灾害预警。地质灾害预警一般指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地质灾害预警信号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特别严重。地质灾害预警:是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为核心,结合专业地质灾害检测设备和数据分析技术,形成的一套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防控的立体解决方案。软件主要采用基于JAVA6.0语言的J2EE技术实现,部分页面展现层使用ExtJS技术,雨量计同步功能采用Webservice技术实现,隐患点、监控点、气象分布信息的展现采用基于Flex和GIS概念的创新技术FakeGIS实现。根据预警要求,发布红色预警后,预警区域应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及地质灾害隐患点24小时巡查、监测、预警;基层政府及有关部门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处置工作。
5,我现在刚进入销售行业而我销售的地质灾害远程检测预警系统多
找对应部门,然后请客送礼呗。。。小心点啊。。我认识的高手已经把2个合作伙伴给弄进去了,还有一个跑路了。。。最好从国土部门入手,国土局主要管这个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6,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作用有哪些
灾害监测预警我国灾害监测预警网已“网”遍全国,地震、海洋、气象、水文等监测网每天将各种信息实时传输到后方处理中心。记者近日从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了解到,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水文、气象、海洋、生物、地震及地质灾害的监测、分析、预报系统,形成了遍布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基本信息中文名 灾害监测预警运用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各种预警系统在减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科技部有关人士介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各种预警系统在我国减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气象局、区域气象中心、省气象台等2600个气象台站形成了全国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系统,利用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的实时业务系统、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数字化天气雷达和甚高频电话辅助通信网等先进技术,在全国建起了一个广泛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服务网。900多个综合和单项台站组成的地震检测网以及“各种前兆手段的大震快速响应系统”、“大区域遥测台网联网”等的建立,提高了我国地震重点检测防御区的监测预报和震情信息反应能力。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四个预报区台、中心海洋站和海洋站组成的检测预报系统,对风暴潮、海浪、海冰等海洋灾害每天进行动态的监测、预报。此外,现有的3500多个水文站、1300个水位站,也建立了水文实时信息采集传输系统和接收处理系统,洪水预报和调度计算系统。这些系统对迅速预测1991年、1998年洪涝灾情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灾害监测预警灾害监测预警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落实国土资源部谋划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长期发展思路记者范宏喜报道,2006年汛期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刚刚结束,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就提出“认真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领导重要批示精神,积极改进和提高预报预警技术方法,开展理论研究,谋划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中长期发展思路”的战略构想。11月17~18日,该院组织有关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中心、院)和相关院校、研究所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交流与研讨,探寻全面提升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的良策妙计。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从2003年6月1日正式运行以来,通过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和群测群防三位一体的防灾减灾措施,各地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2622起,及时转移13万人,避免财产损失18.5亿元。截至目前,通过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的技术引领,全国辖区内有山区丘陵的30个省(区、市)和99个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地、市、州及15个县,都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10月25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6年汛期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情况》上作出“如何不断提高灾害预报预警水平,是主动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环节。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研究。”的重要批示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认真组织学习和深刻领会,并结合4年来开展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工作实践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示范区建设、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进展、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等,提出了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的中长期发展思路。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侯金武在研讨会上说,作为承担全国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一是要做好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二是要做好省(区、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技术引领,三是要做好国家重大工程(如三峡工程库区和西气东输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四是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区的预报预警。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以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平台为中心、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单位为支撑、市级和县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单位为基础的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实现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响应的有机结合,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的精确度和实用性,为防灾减灾提供保障。在建设内容上,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方法一是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方法,建立国家级、省(区、市)级、市(地)级和县级共享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平台。二是建设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会商体系,实现国家级、省(区、市)级、市(地)级日常业务的可视化会商。三是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产品制作、信息发布和质量评估体系,拓展发布内容和增加发布频次。四是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有关制度、标准化和地质灾害防治群专结合的监测体系,为预报预警工作提供基础支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中长期发展思路的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区域地质环境评价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建设区域地质灾害分级预警系统、研发单体滑坡地质灾害监测与机理研究的技术方法、研究建立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理论方法、建设地质灾害信息传输与远程会商指挥平台、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基地和开展减灾工程应用研究等。来自国家气象中心专业气象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对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提出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发展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山东、四川、福建、浙江、江西、甘肃、湖南等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还介绍了本省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取得的成效、体会及2007年的工作设想。预报和预警手段在预报和预警手段方面,利用省台提供的分县预报得出未来一周逐日的降水量预报,并根据降水量预报制作地质灾害等级。当出现雷雨、大风等短时灾害性天气,可能诱发地质灾害时,则利用省局的雷达资料共享服务器下载的雷达PUB资料进行临近预报分析,在省、市局指导下,为各地质灾害监测点提供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并通过短信平台向责任人发布。在地质灾害信息发布方面,充分利用短信平台、电视天气预报栏目等手段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等级预报。同时,为做好天气预报信息和预警信息的发布地质灾害预警——完成全国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区划工作,完成省级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县(市)地质灾害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在地质灾害严重的县(市)初步建立起群测群防体系。——完成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开展国家重大工程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重点地区缓变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完善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防灾制度,开展对重大地质灾害点的预警预报和防治示范工程,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灾害监测预警灾害监测预警总体情况“十五”期间,地质灾害预警部署了10个方面的工作,即:完成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区划;开展三峡库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与监测;全国汛期地质灾害调查与应急治理;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西部(汾渭地区)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治示范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安全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预警、治理技术研究;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重点地区区域环境地质调查;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调查。部署工作项目459个,投入经费52,369万元。一、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根据国土资源大调查“十五”规划的任务要求,以“九五”工作为基础,“十五”期间部署了70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涉及除上海、香港、澳门、台湾外全国30个省(区、市)(图5-1)。部署工作项目130个,投入经费13,550万元。
7,做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公司
以前我们用过济南维科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系统,测的是滑坡、雨量、沉降、倾斜等,在远程测点的实时数据超过所设定的最大值的时候,通过短信通知相关人员并能用语音通知现场的人员。对地质灾害确实能起到相当好的预警作用。可看他们的网站 http://www.vicya.com地矿局、国土资源部门、煤田地质局、化工地质局、水利和冶金地质局,都有专门的地质灾害防治预警机构。都不错,目前地矿系统做的最好。
8,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发布
先在后台处理,然后发布地图,开发WebGIS网站接收发布的地图并显示,同时还可以开发移动端程序用手机接收到发布的地图信息根据地质灾害活动或损失程度划分的等级。目的是表示地质灾害的轻重程度,便于对不同地质灾害事件或地质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进行对比。分级的依据或类型有两种。一是根据地质灾害活动的强度、规模、速度等指标反映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有人称其为灾变等级。不同地质灾害的分级标准和指标不一,只有少数地质灾害已形成公认的分级标志(如地震采用震级表示地震活动强度),多数地质灾害尚没有统一的分级方案。二是以地质灾害的破坏损失程度分级。有人称其为灾度等级,但没有公认的分级方案和相应的指标标准。多数人认为以地质灾害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数量作为地质灾害破坏损失分级指标,从大到小依次为巨灾、大灾、中灾、小灾、微灾。这两种分级含义不同,但有密切联系:地质灾害活动强度级次所标识的是地质灾害动力活动的强弱程度或规模大小;地质灾害破坏损失级次标识的是地质灾害破坏损失的大小,它除了受地质灾害强度控制外,还与受灾地区人口、财产分布以及受灾体的脆弱程度等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个等级。
9,三级地质灾害预警是什么
严格讲,没有“三级地质灾害”的说法,只有“地质灾害三级预警”,也就是说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大,提醒灾害易发地点附近的居民、厂矿、学校、企事业单位密切关注天气预报,以防天气突然恶化。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4)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ⅳ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10,现在的地震预警系统有哪些预警缺陷
地震预警系统并不是地震预测系统。
“地震预警”是指突发性大震已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的行动,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小当地的损失, 也称作“震时预警”。地震预警系统是指实现地震预警的配套设施。
按照系统响应的顺序可包括:地震监测台网、地震参数快速判测系统、警报信息快速发布系统和预警信息接受终端。整套系统的特点是高度集成、实时监控、飞速响应,尤其是飞速响应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地震预警系统其实就是在和地震波赛跑,多跑赢一秒,就能多获得一秒的应对时间,用分秒必争来形容最为恰当不过。
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也就是说,当地震发生后,大家不会立刻感觉到地面的震动,而是要等相应的地震波传播到人所在的位置。这个时间差给地震预警留下了一显身手的空间。
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就在于可以探测到地震发生最初时发射出来的无破坏性的地震波(纵波即P-波,primary wave),而破坏性的地震波(横波即S-波,secondary wave)由于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则会延后10~30秒到达地表。深入地下的地震探测仪器检测到纵波(P-波)后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出震级、烈度、震源、震中位,于是预警系统抢先在横波(S-波)到达地面前10~30秒通过电视和广播发出警报。
预警系统的原理决定了地震预警系统能够提供的应急时间是有上限的。预警系统面临一个尴尬的规律:越是地面运动强烈的极震区,能提供预警的时间就越短;对预警系统依赖越弱的地区,能提供的预警时间反而越长。预警系统在关键技术上还没能做到十全十美,尤其是地震参数的快速判定,以及复数个地震同时发生时,震源参数分离独立判定。
中国虽然是个多地震国家,由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巨大,但除大亚湾核电站在法国人承建时建立了一个由地震监测网络和人工决策相结合的地震预警系统外,中国尚未自主建设过其他重大工程地震预警系统,有关研究工作也仅是刚刚在个别高校和研究所兴起。
地震预警系统面临三个困难:
1. 硬件条件的限制;
2. 技术上的困难——地震发生后,只能用到近震源有限台站的初期信息来确定地震基本参数,并实时预测尚未到达的破坏性地震波的强弱。信息的有限性会影响地震事件自动判别的可靠性和地震基本参数的测定的准确性;
3. 地震预警的局限性——地震预警系统并不是万能的,其应用受到台网条件、技术发展及震源所处位置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地震预警系统建立的阻碍在于思路、体制和科技三方面。同时由于部门利益分割严重致使地震相关工作大多是地震局在负责,打破部门分割,少一些本位主义;发动多部门参与研究,避免思路僵化,引入竞争机制也是地震预警系统建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现在是震后才发布信息,其实应该提前将监测到的异常情况和反常自然现象进行通报,让民众做预防。真正的恐慌来自官方封锁消息而民间传谣,官方应该主动积极告之。
文章TAG:
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