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二年级古诗之一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古诗两首之一《小儿垂钓》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钓、蓬、稚、侧、莓、苔、招、萧、促、篱”,会写“垂、客、借、落、挑、应”。 (二)、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指导学生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时间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小儿垂钓》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物的悲欢离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富有童趣的古诗。 (学生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2、释题: 教师: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你搜集到关于诗人的哪些资料?(师生交流,介绍诗人:胡令能,唐代诗人,早年曾是一个手工匠。年轻时背着工具箱从事磨镜、修钉门锁等手工。人称“胡钉铰”,诗却写得很好。他写的诗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被称为“胡钉铰诗”,后隐居莆田,他留下的诗传送至今仅剩四首。)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即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通过了解胡令能的经历,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认写生字 1、师示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猜一猜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课文的插图入手,即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也有助于下一步学习诗句。) 2、自由读诗句,用笔画出不会读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3、出示生字:钓、蓬、稚、侧、莓、苔、招 多种方式认识生字: (1)自由大声读. (2)给字组词,开火车组词领读。 ( 3 )说一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比如:加减识字法、联想识字法、形声结合识汉字。 (4)书空“垂、借、应”,描红并且练习写一遍。 垂:注意该字的笔顺,看准哪一横最长再写。 (本部分设计得翔实,充分体现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的设计意图。) (三)、再读诗句,感悟诗意 1.同桌合作读诗句,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内讨论交流展示读;找学生比赛读;看谁读得流利。 3.交流理解:你读懂了哪些字词?还有哪些字词不明白。 4.全班交流通过小组学习或查工具书,师生共同交流理解不懂的字词。 侧坐:身体歪斜着坐。 莓苔:莓,指某些果实很小,聚生在球形花托上的植物。苔:苔藓,生长在阴湿地方,呈墨绿色。莓苔泛指生长在河边的草丛。 映:诗中指遮蔽。 遥:远远地。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环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5、解决重点问题,理解全诗内容 (1)这首诗描写了小孩儿的哪些方面?(描写了小孩儿的样子和钓鱼时的姿势)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儿?(天真可爱,做事情十分认真、专心) 6、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7、指导朗读,读出小孩儿钓鱼时的认真可爱 (本环节通过教师的指导,提升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感悟。) (四)、引导背诵,情感深化 (1)教师播放音乐,学生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 (2)学生根据诗意,想像画面背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启发学生自己去诵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诗,根据诗意,给诗画一幅画。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样子 蓬头稚子学垂纶, 姿势 侧坐莓苔草映身。 专心致志 神态 路人借问遥招手, 表现 怕得鱼惊不应人。

二年级古诗之一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2,小学古诗小儿垂钓评课

  《小儿垂钓》评课1   在南通市小学语文新教材培训活动中,有幸听取了通州市实验小学王树峰教师执教的古诗《小儿垂钓》,受益匪浅。教者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古诗,然后开门见山,导入课题,接着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让学生自读古诗,对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记号,在检查预习效果时,相机教学生字,再让学生轻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韵味,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几轮不同目的、不同要求的品读,并辅助于表演,让学生在深刻领会诗意、掌握必要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了美的熏陶,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王老师的教学值得称道的主要有这些方面:   一、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古诗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使诗歌塑造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图画,从而进入诗的意境,得到美的陶冶。王老师安排的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想象画面、让学生协作表演等环节正是取得了这一效果。   二、重视诵读,培养学生语感。   诗歌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反复诵读有利于体会感情,进入意境。“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王老师在课上设计了多层次的诵读练习:“初读――读通――扫清阅读障碍”;“细读――读懂――理解关键词语”;“精读――读深――欣赏诗词精华”。这是顺应学生学习生活及将来他们工作实践的阅读程序,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供了必要保障。   三、尊重个性,解放学生思维。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正确地理解和辩证地把握了个性化阅读的内涵,一是把阅读价值观指向人文性,即人文精神的领悟;二是凭借文本引导个性化阅读,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三是注重个性化阅读的体验和思维,力求思维与情感的统一;四是尊重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以教师的阅读分析去代替。如课堂上对“蓬头”一词的理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四、加强方法指导,拓展课外延伸。   掌握学习方法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学习的方法不仅对于学生在校学习阶段起作用,对于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或者从事实际工作都是有用的,因此,王老师不管是从学习原则、学习策略的层面上,还是从学习技巧、学习操作层面上,都十分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另外,适当的课外延伸,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些是顺应课改的需要、未来社会的需要和学习活动本身的需要的。   值得商榷的是,学生把“蓬头”一词理解为“蓬首垢面”教师是否应当进行纠正?   《小儿垂钓》评课2   下面,我从朗读氛围的角度来谈一谈唐老师执教的这节课。   这节课,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我也感到很有收获。我觉得唐老师在创设和谐的朗读氛围方面做得不错。唐老师丰富的表情,亲切的目光,儿童化的语言,给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温馨、积极向上的朗读氛围。   如初读古诗时,唐老师这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唐代诗人胡令能一共留下来了四首诗,《小儿垂钓》是其中的一首,小朋友都很喜欢,大家想不想读啊!”教学生字时,唐老师让学生过了一把“老师”的瘾:“现在大家互相读一读,读的好夸夸他,读不好帮帮他,看那个小老师当得好!”一学生上台领读时,唐老师又对学生进行了温馨的提醒:“小老师读的好咱们就跟着读,读不好别吭声。”看,唐老师多么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啊!我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每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孩子们不是乱喊就是笑,显得乱哄哄的。以后我也要采取这样的方法,既维护了课堂秩序,又保护了出错学生的颜面。   这节课,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唐老师刚才说课时,有让学生熟读成诵这个教学目标,但在这节课却没有体现。另外,我认为对“莓苔”一词让学生理解不够到位,诗中小朋友坐的莓苔和图片中大树下的莓苔没让学生弄明白。   《小儿垂钓》评课3   王爱云老师给我的印象一直都是从从容容教书,和和气气做人,举手投足之间都是知性的气质,既润泽了学生又葱茏了自己!她的每一堂公开课都能给我们带来惊喜,成为了年轻教师迅速成长的奠基石! 《小儿垂钓》是一首古诗,28个字将一个酷爱垂钓的蓬头小儿活灵活现地诉诸于笔端。扩写古诗,在我看来,既是对学生理解古诗能力的一种考验又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培养,所以很有必要。假如时光倒流,我们回到作者的年代,亲眼看见这一幕生活场景,感受溪边风光无限,或许会下笔如有神。但是,现在却要学生发挥想象力把28个字写成三四百字的习作,难度可想而知。 这就要求老师要把古诗教透,在学生充分理解的情况下,运用自己娴熟的教学技巧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这节课,王老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展露无遗。 教师明确自己引导者的身份,把说话权还给学生,在学生困惑的时候,老师及时给予帮助,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十分细心,这点从板书上即能窥见一斑;给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内心最真实地一面,让学生敞开心怀尽情地说,无所顾忌…… 导写环节是我最欣赏的。本来我还在纠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得那么精彩,但毕竟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说的,怎样串联才自然呢?后来在指导写作的时候,看见大屏幕上出示的导写语,我眼前一亮,对呀!这些中心句既指明了每段的写作方向又自然而然的串联了几个自然段,使得文章布局行云流水!

小学古诗小儿垂钓评课

3,小学古诗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第1篇:《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苏教版古诗《小儿垂钓》,这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写的一首描写农村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全诗是这样的:“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因为这首诗通俗易懂,课前已让学生对全诗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可以说,领悟能力强的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因此,我板书完诗题后,直接让学生说一说“垂钓”的意思,这大部分同学都已明白。学生说出就是“钓鱼”之意后,我追问:“为什么称钓鱼为垂钓呢?”发现教室里突然鸦雀无声,看来孩子在预习时只是从资料上查到意思记下来,并没有进行“知其所以然”层面的思考,所以一下子被问住了。我等了大约30秒时间后,有两三个孩子举起了小手,他们有过钓鱼的经历,联系钓鱼时钓竿上垂下的钓钩及钓线上理解了“垂钓”,其他孩子听了他们的答案后都随声附和。   在讨论“蓬头稚子”时,孩子们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让他们说说对“蓬头”的理解。有的孩子说 “蓬头”就是“头发很乱”,有的孩子说“蓬头”一词写出了农村孩子形貌不加粉饰,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还有一个细心的孩子发现文中的插图上,垂钓的小男孩头发梳得很整齐,他认为“蓬头”就是头发蓬松的意思。我对他们的理解一一给予肯定,特别是最后一个同学,我还告诉她,古时候男的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把头发束起来,而文中的小男孩显然还没到这个年龄,所以“蓬头”是很正常的。   《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功能,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改革中的热点,也是实际教学中的难点。在学习《小儿垂钓》一诗时,我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遥招手”出发,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用“遥招手” 而不用“遥摇手”?从“招手”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纷纷举手发言。“因为害怕惊动快要上钩的鱼儿,所以没有马上回答路人的问话。”“嘘,别出声。不然我就钓不到鱼了。”“请你再靠近一点,我会轻声告诉你的。”……从他们精彩的发言中不难看出,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具体的语言文字,知道诗人抓住了孩童瞬间的变化,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孩童的神情意志,令大家不得不爱上这个可爱的孩子。通过思维和想象,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古诗准确生动的描写,也培养了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从细微之处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语言文字,也在学习做人。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2篇:《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池上》“偷”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偷”是会经常发生的,大人发现了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这个字写出了小孩子的顽皮、天真。   但诗中那句才更能体现出孩子的天真呢?看了不同的教参,却有不同的答案.和同年级老师讨论了一下,还是觉得第一句比较合适.   在教学《小儿垂钓》这课时,我班有两个争论点:   1、学生看到图上小孩子头发梳得很是整齐,所以有学生说:蓬头的解释不能是头发乱蓬蓬的,而是古代小孩子的一种发型。看看书上的图片,倒也觉得这种大有可能。但再想小孩子躲在草丛中钓鱼,头发可能整齐吗?班上为了这个展开了讨论。最后大家达成一致,的确应该解释为头发乱蓬蓬的。   2、遥招手和遥摇手的辩论,“招”用的恰当,还是用“摇”用得比较好。学生通过表演当时的情形,知道在孩子钓鱼时,他不敢大声说话,怕惊吓了鱼,但他又是很热情的,想帮助别人,所以在哪个情景下,他招手是十分确切的.   在教学时,我是这么做的:   1、放手让孩子自己了解诗的意思,但又有必要的引导,自学前让孩子们回忆通过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看注释、看图猜、联系上下文”等,孩子们按自己归纳的方法在小组里展开热烈的讨论。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孩子们学习的效果是很好的,一个孩子起来说诗的意思,很多孩子争相发表不同的意见,相互补充。对古诗的意思达成共识以后,有一个女孩坚持要再说说诗意,可能感到老师不大想让她说了,她振振有词地说:“我是把看注释和看图猜结合起来理解的。”多会学习的孩子呀。教师宽松的学习空间,使孩子们的潜力有了充分发展的机会。我们要培养的不就是这样会学习,会思考的孩子吗?   2、多种形式感受诗歌的意境。   《小儿垂钓》这首诗写的是孩子们的同龄人,学生倍感亲切,童真童趣跃然纸上,教师让孩子们分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丰富对诗歌的感受。孩子们的表演反映出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有的小组用原诗做解说,有的小组则用自己的话来解说;有的组表演时添加了水中游的小鱼,有的给路人增加了恰当的问话,那个 “蓬头稚子”更是演得活灵活现。精彩的还在后面,老师问:“能不能把这首古诗用熟悉的旋律唱出来?”一个孩子自编小调唱了一遍,一个孩子说能用黄梅调唱,仔细一听,还真有那回事,另一个孩子说:我能用“梁祝”把它唱出来。马上有几个孩子窃窃私语:这能用梁祝唱出来吗?我也倍感好奇。听,梁祝的旋律配上这首诗倒也是另一番情趣。我想不管恰当与否,这种学习的形式学生感兴趣,最后欲罢不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是愉悦的心理体验,这应该是有益的。   第3篇:《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小儿垂钓》是唐朝诗人胡令能仅存的四首诗之一。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前两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写小孩学钓鱼的姿势;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写路人借问,小童招手不应的动作神态,重在写神。全诗平易自然,准确生动地刻画出小孩那种天真专注的`神态。   古诗应怎么教学呢?小学语文《课标》中对中年段的学生提出了学习诗文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当课题确定下来后,我想了许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决定:学生通过自学能解决的问题,不教;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是我要作为重点来指导的。如:把诗读正确(咬字清晰、读准字音等);能通过注释、查字典等方式理解自己不懂的字词的意思;能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我把这些内容定为学生自己能完成的目标。那么,什么内容是学生不易理解,难以体会的呢?于是我把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做为教学的重点、难点。   方向确定后我着手这首诗的教学设计,在设计中我力显这样的教学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注重鼓励,善于引导和评价;重视诵读能力、想象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做得较好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读的层次性明确。   古诗教学,诵读诗句是非常重要的。这节课中各种形式、各种程度的诗句诵读,充盈着40分钟的课堂。   如:   1、二读诗题,解诗题。诗题即是诗眼,读好了的诗题,学生的学诗的情感也就调动起来了。在第二次读诗题时,学生读出了美,读出了小儿垂钓时的乐。这为学习此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初读古诗,感知全诗,让学生将诗句读正确。即做到:咬字清晰,读音正确,基本读准诗的节奏。在指名学生读的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读准“蓬”是后鼻音, “稚”是翘舌音,“侧”是平舌音,“纶”的声母是“l”而不是“r”。在学生的努力下,都能达到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3、自己读诗句,结合字词的意思理解诗句,并先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做到了面向全体,并适时进行个别指导,顾及个体。   4、想像读诗句,感受小儿形象。“读读诗句,展开想像,在你的脑海中出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学生摇头晃脑地吟诵着诗句,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形象立刻展现在他们的脑中。   5、感情诵读,背诵全诗。河边垂钓的小儿鲜活的形象已深植学生的心中,这时,引导他们有感而发,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在这40分钟的课堂上,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读,对这首七绝已然是非常熟悉,再给他们练习几遍,有感情地背诵已不难。   二、创设情境,丰满小儿形象。   意境的感受必须由学习的主体——学生亲自去感受、体会。《小儿垂钓》这样一首充满童真童趣的诗,学生并不难以体会。于是在背景音乐声中,学生想像读,感情诵读的同时,让学生调动全身感官演上一演。这样通过想、说、演,小儿河边垂钓的种种乐趣,小儿的形象,在学生的脑中、心中不再是一个个文字,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孩童。   三、充分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课中,处处体现着这一教学理念。   如:   1、放手学生课前预习。   2、学生质疑,“小老师”解疑。   3、学生想像读诗句,参与完成板书,定格“小儿”形象。   4、读读、演演、说说,深入体会小儿形象。   5、作业难易选择有弹性,充分尊重学生。   四、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好习惯,好人生。学习语文,其实就是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的习惯,查阅资料的习惯。各个年级,预习的要求也是有所区别的。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渡的一个年级,那么这个阶段的学生就应学会由课内预习转向课外独立预习。让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查字典等方法解决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部分难题。   2、质疑的习惯。有人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还重要”。在检查预习过程中,我这样问:“在预习中有不懂的吗?”话音刚落,高举着不少小手。   3、边读边想像的习惯。   4、学一仿三的习惯。在我国瑰丽的诗文化中,描写儿童情、趣的诗不少,我例举了《村居》让学生能在学习《小儿垂钓》的基础上,仿之,学之,悟之。这样不仅巩固了学习之法,还丰富了学生的诗歌积累。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也存在着一些失误。如,齐读诗句的次数还是挺多的(据统计有7次),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诗句大意的理解,教得比较粗糙,还应再细致些。   教学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有效、朴实、扎实、清新、灵动、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一生永恒的追求。

小学古诗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文章TAG:小儿垂钓诵读教案小儿  小儿垂钓  垂钓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