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节奏是什么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作。诗曰:“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节奏是什么

2,古诗小儿垂钓及意思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诗文解释】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

古诗小儿垂钓及意思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划分节奏的时候要注意两个方面:1.逻辑停顿,也就是在读到某个名词的时候进行的停顿2.句法停顿,也就是在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进行的停顿.. 以下几个都是短句,所以都是按照逻辑停顿来划分的:. 1.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2.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3.你/否认了/造物主/的存在 4.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4,帮我划分一下古诗的节奏谢谢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扬子\江头\杨柳青,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七言诗,特别是近体的,节奏一般都是上四下三,细分即为二、二、三。有时候词义与节奏不符,诗人也并不因此改变吟诵的节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5,小儿垂钓古诗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注释: 1、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2、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3、莓:一种小草; 4、苔:苔藓植物; 5、借问:向人打听; 6、应:理睬; 7、遥:远远地; 8 怕:害怕 9 鱼惊: 鱼儿受到惊吓而逃跑解释: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乱草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答话。作者介绍:【胡令能】,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小儿垂钓》(选自《全唐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小儿垂钓 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作。诗曰:“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划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儿垂钓 选自《全唐诗》 作者:【唐】 胡令能 小儿垂钓古诗: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出自《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6,小儿垂钓 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小儿垂钓》是人教版第六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儿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 结合本单元反映儿童生活的主题,及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的要求,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丰富学生的积累,陶冶爱美情操。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往往喜欢主动探究问题。本诗浅显,借助书上的画面和注释,学生理解起来不难,因此,重点可放在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培养想象力上。教学目标:1、 有感情到朗读、背诵本诗。2、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3、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教学过程:一、 复习学过的关于乡村儿童生活的诗,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并揭题。二、 简介作者,描述一个与诗有关的故事引生读诗文:一、初读诗文,读后表扬学生中好的学习方法,渗透给学生。二、结合注释,再读诗文,要求边读边想象。1、说说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情景?并说出根据诗中的哪些词句想象的。2、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相关的词句完成诗抄。其间解决下列问题:⑴儿童的样子。⑵“垂纶”的意思,在诗中找出近义词。⑶儿童专心钓鱼的神态动作。[说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启发学生自己去诵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三、 表演再现,品读诗句。师:我们一起让自己想象的画面活起来。一、准备阶段:1、让学生根据诗文安排环境,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安排?2、根据诗文安排角色,为他们改变一下形象,选择道具,并根据诗文说出理由,帮助理解古诗。3、用语言对装扮后的环境、人物进行生动描述,进行语言训练 。 二、表演阶段: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2、在表演中,教师适时穿插询问:问路人:刚才你一脸焦急,怎么现在面露惊喜?你看到了什么?能不能吟出一句诗?(生吟第一句。)问稚子:你远远地摆手是想告诉他什么吗?(板书:暗示、示意) 你为什么不出声和他说呢? 看他走过来你的心情怎样?你觉得这句诗怎样读最能体现你的心情?(生品读第二句诗)3、学生品读全诗。三、背诵积累。[说明: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充分利用教材,鼓励学生合理地想象,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自主领会到感情,培养观察说话的能力,训练描写人物的方法,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让莲山课件变得即好玩又有目的性。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脚和情感,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感受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四、 拓展师:诗读完了,可是故事结束了吗?此时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根据自己的想象续编故事。[说明:问题指引了续编的方向,由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充分的观察,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练习。]点评:本课时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设计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表演为依托,通过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动作的刻画,既让学生领会了诗意,也让学生体会了感情,受到的语文训练是多方面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积累了对人物描写的方法的运用。

7,诗句停顿划分技巧

古人写文章是没有句读,不断句的,这对于初学古文的初中生来说,如何正确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就成为他们面临的一个难题。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要准确判断句中停顿,可以先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朗读时要确切理解文章,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停顿:根据现代汉语的句中停顿来找到文言文句子中的相应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然后找其他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下面提供一些古诗文朗读停顿方法,供参考:1、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有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若”、“夫”、“若夫”、“至”“至于”、“盖”、“故”、“惟”、“其”…在这些词后朗读时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的节奏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又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盖/大苏泛赤壁云。2古汉语中多单音节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借助古今异义词),要注意分开读。如(1)“今齐地/方千里:(2)可/以一战。“地方”、“可以”,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恰巧是一个复音词,词义发生了变化,要分开来读。而不能连读。再如:率要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的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不是今天所说的“要子”。这句的朗读节奏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又如:可以一战。“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能感动词“可以”,朗读时的节奏为:可/以一战。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3、对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一谓语一宾语”、“状语一谓语”、“动词一补词”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有些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组成了主谓结构,但有些句子没有主谓结构怎么办?那就采用“动宾/动宾”的方法进行划分。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一句的朗读停顿,在这一句话中“率”是“率领”的意思,是动词,“妻子邑人”是“率领”的内容,作“率领”的宾语,“率妻子邑人”就是动宾结构。“来”是动词,“此绝境”是来的地方,是“来”的宾语,这也是动宾结构。综合全句来看,这个句子由两个动宾结构组成,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那长一点的句子怎么划分呢,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一种方法是否适用?还是那句话,不急。现在我们再来作一下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在市集上大声讨论我的过错,并能让我听到的,受到下等的奖赏”,动词就是“讨论”、“让…听到”、“受到”这三个,而相对于文言句子中的动词就是“谤讥”、“闻”、“受”三个,介词结构“于市朝”作“谤讥”的宾语,“寡人之耳者”作“闻”的宾语,“下赏”作“受”的宾语,这样的话,“能谤讥于市朝”就是一个动宾结构,“闻募人之耳者”是一个动宾结构,“受下赏”也是一个动宾结构,那么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还是按照“动宾/宾”的原则划分。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大”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犬坐”应连读,若分开,就错将状语当了主语,改变了句意。正确停顿是,“其一/犬坐/于前”。在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做停顿。如:(1)恐/前后受其敌。(2)愿/陛下托臣以计殿兴复之效。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后应稍加停顿。如:(1)受任/于败军之际。(2)愿陛下托臣/以讨成兴复之效。5、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就会导致朗读停顿的错误。如,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稽”是郡名,“山阴”是县名。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是姓王名毅字叔远。“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6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的成分,不要把成分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7、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再如,“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8、“也”、“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不能误为副词。如:(1)余闻之也/久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洋洋乎/与灏气俱9、句中有“而”“则”“以”等连词时一般在其前面停顿除了主谓结构的句子,动宾结构的句子外,还有一些表示意思转折的句子,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进行划分。如《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可以辞患而有不为也”这句话,“由是”领起下文“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则”领起“可以辟患”,“而”领起“有不为也”,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再如“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就可划分为“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按照“而前则前”这个原则划分,朗读停顿就可划分为“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但也有句子,如“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话,怎么划分呢?我们来看看:“然则”表示一种转折意思,后面的“何时而乐耶”是转折的内容,“然则”前面没有前一种意思的内容,这句话只是下句意思的转折,只有一层意思,属于一种单句,它的划分就只能是“则后”了。
古人写文章是没有句读,不断句的,这对于初学古文的初中生来说,如何正确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就成为他们面临的一个难题。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要准确判断句中停顿,可以先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朗读时要确切理解文章,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停顿:根据现代汉语的句中停顿来找到文言文句子中的相应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然后找其他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下面提供一些古诗文朗读停顿方法,供参考:1、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有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若”、“夫”、“若夫”、“至”“至于”、“盖”、“故”、“惟”、“其”…在这些词后朗读时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的节奏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又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盖/大苏泛赤壁云。2古汉语中多单音节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借助古今异义词),要注意分开读。如(1)“今齐地/方千里:(2)可/以一战。“地方”、“可以”,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恰巧是一个复音词,词义发生了变化,要分开来读。而不能连读。再如:率要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的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不是今天所说的“要子”。这句的朗读节奏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又如:可以一战。“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能感动词“可以”,朗读时的节奏为:可/以一战。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3、对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一谓语一宾语”、“状语一谓语”、“动词一补词”来停顿。也就是说
诗节奏划分一、古诗的自然声律节奏《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单音节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如: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二、古诗的意义结构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

文章TAG:小儿垂钓古诗的节奏停顿划分小儿  小儿垂钓  垂钓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