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蓬头稚子学垂纶中的垂是什么意思

弯曲这

蓬头稚子学垂纶中的垂是什么意思

2,文言文阅读 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 以银碧

1.B 2.示例:那些华而不实者做事往往事与愿违,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际效果,不要搞花架子,追求形式。
1.b2.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讲究实效。

文言文阅读  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  以银碧

3,然其得鱼不几矣翻译

他钓鱼时选择的位置和摆出的姿势都很讲究,但是钓到的鱼却寥寥无几。
然其得鱼不几矣,需要沉稳的去做。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不在于用什么贵重的工具,事之急不在辩言,垂翡翠之纶。”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说做事情,实用就行,也不在于着急,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以银碧,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其持竿处位即是鲁人有好钓者。“然其得鱼不几矣”意思是但是钓到的鱼却寥寥无几

然其得鱼不几矣翻译

4,鲁人有好钓者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 以银碧

小题1:钓鱼的关键不是漂亮的装饰,事情是否急迫不在于说辞。小题1: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讲求实效。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谈启发即可。
1.b 2.示例:那些华而不实者做事往往事与愿违,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际效果,不要搞花架子,追求形式。

5,翠纶桂饵是什么意思啊是成语吗

出处 《阙子》:“鱼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黄金之钩,错以银碧,垂翡翠之纶,其持竿处位即是,然其得命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传说古代鲁国有一个特别喜欢钓鱼的人,他用桂花做鱼饵,他的钓竿用黄金做鱼钩,用白银做鱼漂和坠子,用翡翠鸟的羽毛做钓线,钓竿十分奢华,可是拿到水里去钓鱼,一天也钓不上一条鱼
是成语。翠纶桂饵 解释: 翠纶:用翡翠鸟毛做的钓鱼线;桂饵:用桂花做的鱼食。比喻过分追求华美,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而适得其反。

6,解释古诗金钩桂饵

金钩桂饵 鲁国有个人喜欢讲排场。钓鱼是他的一大嗜好。他用黄金做成鱼钩,上面还镶嵌着雪亮的银丝和碧绿的宝石作为装饰;他用翡翠鸟的羽毛捻成细线,用喷香的桂木作为鱼饵。他的钓鱼竿是最高级的,他钓鱼时选择的位置和摆出的姿势都很讲究,但是钓到的鱼却寥寥无几。 [提示] 做事情要讲究实效。片面追求形式只能取得相反的效果。这则寓言中那位用金钩桂饵钓鱼的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生动的例证。 [原文] 鲁人有好钓者①,以桂为饵②,锻黄金之钩,错以银碧③,垂翡翠之纶④。其持竿处位则是⑤,然其得鱼不几矣⑥。——《阙子》 [注释] ①好(hào)爱好。 ②桂——肉桂,树皮可做香料。这里指用桂皮制作的香料。饵(ěr)——引鱼上钩的食物。 ③错以银碧——镶嵌雪亮的银丝和碧绿的宝石。错,镶嵌。碧,青白色的玉石。 ④翡翠(fěicuì)——鸟名,有蓝色和绿色的羽毛。羽毛可做装饰品。纶(lún)——钓鱼用的丝线。 ⑤处应——所处的位置。是——正确。 ⑥不几——不多。

7,文言文问题与答案

1、扁鹊投石[注]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注] 石:石针,古时治病用的工具。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1)武王示之病 ( ) (2)君与知之者谋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将使耳不聪,目不明。14.“君以告扁鹊”中,“告扁鹊”的具体内容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15.扁鹊的话一是针对 而言,一是针对 而言。(4分)12.(4分)(1)疾病 (2)计议,商量,谋划 13.(2分)将使您的耳朵(听觉)不灵敏,眼睛不明亮。 14.(2分)“左右”认为“我”的病治了也难好,且会危及视听(意思对即可) 15.(4分)治病 治国2、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书林纪事》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未尝苟且 __________ ②或答人简札 ___________1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①随便 马虎 ②有时(每题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1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2分,意思对即可,关键词语解释错误至少减1分) 1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征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3分,意思对即可)。3、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①以银碧,垂翡翠之纶②,其持竿处位即是③,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注释】① 错:镶嵌。 ② 纶:钓鱼绳。 ③ 是:正确。 12.下列语句中“以”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A.以桂为饵 B.皆以美于徐公 C.错以银碧 D.醒能述以文者1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然其得鱼不几矣。 14.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什么启发?(2分)12. 答案:B评分:答对得2分。13.答案:即使这样钓到的鱼也不多。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4. 答案: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讲究实效。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4、【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9.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 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意思对即可)5、 不责僮婢(节选)唐临性宽仁,多恕。尝欲吊丧,令家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馀衣,惧未敢进。临察之,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又令煮药,不精,潜觉其故,乃谓曰:“今日阴晦,不宜服药,可弃之。”终不扬其过也。阳城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奴觉,谢罪。城曰:“寒而饮,何害也!” (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向取白衫且止 (2)潜觉其故 (3)奴以米易酒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终不扬其过也。22.你赞同唐临、阳城的做法吗?为什么?(20.(1)先前,原先(刚才) (2)暗中 (3)交换(3分,每词1分) 21.(唐临)始终没有张扬家僮的过错。(2分,意对即可) 22.示例1:赞同,他们二人为人宽厚,善于待下,这是一种美德。示例2:不赞同,他们的做法,是对下属的纵容,容易导致下属再次犯错。(,根据表达,酌情给分)6、 进士不读《史记》 王士祯 宋荔裳方伯①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②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递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注释〕①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初散文家。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官职)的称呼。②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以《史记》对 (2)遂取书阅之 (3)不数行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亦不见佳,读之何益?22、本文刻画的老甲榜形象和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哪一人物相似?请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3分) 20、(1)回答(2)于是(3)几 21、也不见得有什么好,读它有什么用处呢? 22、范进(或“孔乙己”),深受科举制度毒害。7、 肃王与沈元用 (宋)陆游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①,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②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③,略无矜色。元用骇服④。 (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注释】①虏:指北方的金国。②矜:自夸。 ③他语:说别的事情。④骇服:吃惊佩服。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 (2)暇日无聊 ▲ (3)元用素强记 ▲ (4)取纸追书之 ▲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23、细读选文,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3分 21、(1)出使 (2)空闲(闲暇) (3)向来(一向、平时) (4)写(书写) 22、肃王看了,就拿起笔把他所缺的字全都补上,没有遗漏的。 23、肃王的记忆力比沈元用更强,而且不以此自夸。8、桑怿①传(节选) 欧阳修 (怿)又闻襄城②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③奏其事,授郏城尉……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姑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④,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⑤饲之⑥。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⑦,力过数人而有谋略。【注释】①桑怿(yì):人名。②襄城:地名。下文的“汝旁县”“郏城”“雍丘”均指地名。③京西转运使:官职名。下文的“尉”也是官职名。④廪:粮仓。⑤里人:同乡人。⑥饲:供养。⑦铁简:狭长的铁片。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力 过 数 人 而 有 谋 略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1)缚( ) (2)走( ) (3)善( )3.说说文中画线句“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的意思)4.用自己的话概括桑怿“授郏城尉”的原因5.面对受灾的民众,桑怿是如何救助的?请用原文回答)6.结合选文,请你对桑怿这个人物作简要评价答案:1.力过数人/而有谋略(1分)2.(1)绑,捆绑 (2)跑,逃跑 (3)善于,擅长(3分,每小题1分)3.但桑怿并没读过多少书,然而,他的所作所为都合乎情理。(2分,答到大意即可)4.桑怿在襄城独自杀死了几个盗贼井捉拿了其余盗贼,汝旁县也因此没有盗贼了。 (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6.(1)以舟载民 (2)聚其里人饲之 (2分,答对一处给1分,答对两处即给满分)6. (,评价要扣住人物的义勇壮举,要求答到两点,一个要点1分,只要答到大意即可。示例:(1) 有勇有谋,既健且勇;(2)体恤民情,仗义疏财。)9、
1、扁鹊投石[注]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战国策?秦策》)[注] 石:石针,古时治病用的工具。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1)武王示之病 ( ) (2)君与知之者谋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将使耳不聪,目不明。14.“君以告扁鹊”中,“告扁鹊”的具体内容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15.扁鹊的话一是针对 而言,一是针对 而言。(4分)12.(4分)(1)疾病 (2)计议,商量,谋划 13.(2分)将使您的耳朵(听觉)不灵敏,眼睛不明亮。 14.(2分)“左右”认为“我”的病治了也难好,且会危及视听(意思对即可) 15.(4分)治病 治国2、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书林纪事》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未尝苟且 __________ ②或答人简札 ___________1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①随便 马虎 ②有时(每题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1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2分,意思对即可,关键词语解释错误至少减1分) 1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征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3分,意思对即可)。3、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①以银碧,垂翡翠之纶②,其持竿处位即是③,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注释】① 错:镶嵌。 ② 纶:钓鱼绳。 ③ 是:正确。 12.下列语句中“以”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A.以桂为饵 B.皆以美于徐公 C.错以银碧 D.醒能述以文者1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然其得鱼不几矣。 14.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什么启发?(2分)12. 答案:B评分:答对得2分。13.答案:即使这样钓到的鱼也不多。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4. 答案: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讲究实效。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4、【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9.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 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5、 不责僮婢(节选)唐临性宽仁,多恕。尝欲吊丧,令家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馀衣,惧未敢进。临察之,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又令煮药,不精,潜觉其故,乃谓曰:“今日阴晦,不宜服药,可弃之。”终不扬其过也。阳城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奴觉,谢罪。城曰:“寒而饮,何害也!” (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1)向取白衫且止 (2)潜觉其故 (3)奴以米易酒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终不扬其过也。22.你赞同唐临、阳城的做法吗?为什么?(2分)20.(1)先前,原先(刚才) (2)暗中 (3)交换(3分,每词1分) 21.(唐临)始终没有张扬家僮的过错。(2分,意对即可) 22.示例1:赞同,他们二人为人宽厚,善于待下,这是一种美德。示例2:不赞同,他们的做法,是对下属的纵容,容易导致下属再次犯错。(2分,根据表达,酌情给分)6、 进士不读《史记》 王士祯 宋荔裳方伯①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②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递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注释〕①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初散文家。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官职)的称呼。②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以《史记》对 (2)遂取书阅之 (3)不数行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亦不见佳,读之何益?22、本文刻画的老甲榜形象和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哪一人物相似?请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3分) 20、(1)回答(2)于是(3)几 21、也不见得有什么好,读它有什么用处呢? 22、范进(或“孔乙己”),深受科举制度毒害。7、 肃王与沈元用 (宋)陆游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①,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②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③,略无矜色。元用骇服④。 (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注释】①虏:指北方的金国。②矜:自夸。 ③他语:说别的事情。④骇服:吃惊佩服。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 (2)暇日无聊 ▲ (3)元用素强记 ▲ (4)取纸追书之 ▲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23、细读选文,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3分 21、(1)出使 (2)空闲(闲暇) (3)向来(一向、平时) (4)写(书写) 22、肃王看了,就拿起笔把他所缺的字全都补上,没有遗漏的。 23、肃王的记忆力比沈元用更强,而且不以此自夸。8、桑怿①传(节选) 欧阳修 (怿)又闻襄城②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③奏其事,授郏城尉……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姑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④,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⑤饲之⑥。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⑦,力过数人而有谋略。【注释】①桑怿(yì):人名。②襄城:地名。下文的“汝旁县”“郏城”“雍丘”均指地名。③京西转运使:官职名。下文的“尉”也是官职名。④廪:粮仓。⑤里人:同乡人。⑥饲:供养。⑦铁简:狭长的铁片。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1分) 力 过 数 人 而 有 谋 略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1)缚( ) (2)走( ) (3)善( )3.说说文中画线句“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的意思。(2分)4.用自己的话概括桑怿“授郏城尉”的原因。(2分)5.面对受灾的民众,桑怿是如何救助的?请用原文回答。(2分)6.结合选文,请你对桑怿这个人物作简要评价。(2分)答案:1.力过数人/而有谋略(1分)2.(1)绑,捆绑 (2)跑,逃跑 (3)善于,擅长(3分,每小题1分)3.但桑怿并没读过多少书,然而,他的所作所为都合乎情理。(2分,答到大意即可)4.桑怿在襄城独自杀死了几个盗贼井捉拿了其余盗贼,汝旁县也因此没有盗贼了。 (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5.(1)以舟载民 (2)聚其里人饲之 (2分,答对一处给1分,答对两处即给满分)6. 略 (2分,评价要扣住人物的义勇壮举,要求答到两点,一个要点1分,只要答到大意即可。示例:(1) 有勇有谋,既健且勇;(2)体恤民情,仗义疏财。)9、
题呢?

文章TAG:垂翡翠之纶垂什么意思翡翠  什么  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