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二年级下册十七课古诗两首怎么写
来源:整理 编辑:四国钓鱼 2023-06-29 19:32:06
本文目录一览
1,二年级下册十七课古诗两首怎么写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绝句》 作者: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2,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的内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先来学习《草》。 二、自读古诗、解决字词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三、感悟理解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 ,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 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四、朗读诗词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五、背诵古诗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六、练习 1、填空。 离离( ),一岁一( )。野火( ),春风(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飞入无处寻。 2、按结构给字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七、书写生字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八、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2 教材分析: 两首古诗均为描绘山光水色的`名篇,作者分别是唐代的李白和杜甫。《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绝句》为诗人在成都草堂所作,全诗通过对明媚春光的描绘,表达自己愉快的心情。这首诗的观察顺序是由近到远,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学情分析: 这两首著名的唐诗,学生都会背诵。教学时,关键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以求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促使学生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能解释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能解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的情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像。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望庐山瀑布》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过许多李白的诗,现在,咱们开一个李白诗会,把你知道的李白的诗背给大家听一听,愿意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的诗。(板书:望庐山瀑布)齐读。 2、解题 谁能讲一讲课题的意思? 庐山在什么地方?(江西省九江市) 你见过瀑布吗?(出示挂图) 学习生字:瀑。 3、小结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二、精读《望庐山瀑布》。 1、指名读古诗。 2、小组讨论,说说诗的意思,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3、师生交流:(每句诗都先请学生来说,教师只做适当指导) ⑴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什么意思?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因此而得名。 “生”是什么意思? “生”的原意是生成的意思,在这里是“升腾”的意思。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先说,教师再归纳总结: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 ⑵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是什么意思? 远。 “川”是什么意思? 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泻之后像一条河。 “挂前川”是什么意思? 挂前川,瀑布挂在山的前面。“挂”字化动为静,形象地表现出了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 ⑶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流”是什么意思? 飞泻的水流。 “直下”是什么意思? “直下”是直泻而下的意思。直下,既写出了山的高峻、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 “三千尺”是什么意思? “三千尺”是虚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长。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很长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 ⑷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是什么意思? 疑,可能是,怀疑。 “银河”是什么意思? 天河,晴朗的夜空里呈现出的由许多恒星组成的白色光带,看上去像银白色的大河。 “落”的意思是什么? 落,这里指“从……落下”;“落”字写出了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 “九天”是什么意思? 古代传说天有九重,这里指天的最高处。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使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的最高处倾泻下来了。 4、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 你认为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 5、练习朗读、背诵。 6、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遥看瀑布挂前川”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在山川之间,谁能将这样巨大的瀑布挂起来呢?只有大自然。在这句诗里包含了作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颂。细细品味这首诗,可以使我们领会到大诗人李白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总结(欣赏录像) 四、作业 用你手中的画笔画一幅庐山的瀑布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绝句》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有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你们知道他吗? 2、解题 这是作者对他居住的草堂附近明媚、秀丽景物的描写。 二、精读《绝句》 1、教师范读。 2、这首古诗写了什么? 3、利用学习《望庐山瀑布》的方法来学习《绝句》这首诗。复习 我们是怎样学习《望庐山瀑布》的?读诗句→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借 助字典或查找一些材料,把这些难于理解的字词弄懂→串联、整理说出诗句的意思→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4、小组学习,教师点拨 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5、诗中写了哪些景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雪、船) 6、指导朗读 注意停顿,要读出诗的韵味来;注意轻重音,要读出感情。 7、学生练习朗读、背诵。 三、总结 四、作业 你能用一幅图描绘出《绝句》的意境吗? 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二、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三、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 ,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 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四、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五、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六、练习 1、填空。 离离 ,一岁一 。野火 ,春风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飞入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3、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七、书写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给学生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八、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 ,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中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和同事的评价作了回顾、反思,感触颇多,现小结如下: 一、多法并用,感受诗境 1、抓重点词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我抓住重点词语“篱落疏疏”、“一径深”、“未成阴”等,采用图文对照读、回忆旧知想一想、出谋划策画一画等多种方式,把古诗意境通过学生学习体验活动变成具体的图景,从而让学生体会菜园的美丽、恬静,感受花丛追蝶的快乐。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古诗解读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我引导学生先看图,说说图意,感受美。 然后让学生自读自悟,联系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在一次一次地朗读中,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二、创设情景,升华感情 从一年级到现在,我班学生已经积累了40多首古诗,孩子很希望有个展示的机会。时值春天大好时机,我想,何不收集几张图片来让学生看看美好的春光,说说此时此刻想到的诗句,况且也能促进本课情感目标的达成。果然,孩子们的情绪很高,不仅能对着图片恰如其分地说出诗句,还能发出由衷的赞叹:“春天真美啊!我爱春天!”“春天真是个魔术师,把大地装扮得这么美丽。”“这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我知道我成功了,因为孩子的灵性在闪耀了,孩子的情感在喷发了。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 1、预设欠充分 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并且这种生成并不是无法捉摸的。只要预设充分,精彩菜会涌现。如:在设计教案时,我意识到“篱落疏疏”是个教学难点,准备用图片、板画、扩词来解决。在两次试教中,学生都能一点就通,难点突破不再是个难题了。但在这次教学中,情况出人意料,学生竟理解为“篱笆很密”。我想如果开始能收集一张“密不可钻的篱笆”图片比较一下,诗意就显而易见了。 2、方法欠巩固 在理解诗意之前,我让学生回顾了以前理解诗意的方法,接着就让学生学习今天的“边看插图边读诗”的方法来理解这首诗,最后就不了了之了。我想如果能把新旧方法并用,也许难点就会迎刃而解了;如果能在理解诗意中,强化新方法,也许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提高更快;如果能在拓展说诗中,引导学生感悟图文相通的妙处,也许学生的感悟理解就会更深刻。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4 教学要求: 1.学会7个生字(读准音、认清形、记住意、写美观) 2.学习两首古诗,熟读成诵,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人,介绍作者,诗名 《春雨》唐杜甫 《春晓》唐孟浩然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认读古诗以及生字词; 2.指名读古诗,指导正音; 3.齐读生字词,齐读古诗。 三. 解读诗文,读通诗句 《春雨》 1.春雨的特点是什么? 2.重点理解: 好雨—— 知时节—— 乃—— 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朗读 《春晓》 1. 重点理解: 眠—— 不觉晓—— 啼鸟—— 知多少——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人们对春天有怎样的感情? 3.朗读 四. 理解诗情,读好诗句,熟读成诵 1.欣赏感受。听老师介绍和古诗有关的课外资料,进一步理解诗情,练习朗读; 2.指名诵读,品评指导 3.齐读(配乐) 4.背诵 五. 课后作业设计 1.收集2-3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2.朗读背诵《春雨》、《春晓》; 3.预习生字 第二课时 六. 朗诵古诗,巩固复习 七. 拓展体会 1. 小组汇报收集的诗歌; 2. 老师评点。 八. 学习生字 1. 认读生字,巩固字音 2. 自学生字,主动记字 3. 老师重点指导:随、晓 4. 学生临描,老师巡视 九. 课后作业设计 1.“春天的歌”诗歌朗诵会 2.“我爱春天”书法比赛

3,怎样上好二年级下册第4课的古诗两首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4,语文2年级下册2古诗两首宿新市徐公店怎么编一个故事
《宿新市徐公店》故事:诗人住在新市除公店,他看到了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诗人非常高兴,他悠闲地坐在店里,从窗里向外望,他看见了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路伸向远方,路边的树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这时,一个小孩被黄色的蝴蝶吸引了,他正奔跑着追逐那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这黄蝴蝶飞呀飞,飞入了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小孩怎么也找不到蝴蝶了。
5,忙趁东风放纸鸢的东风是什么意思
忙趁东风放纸鸢的东风是指微风的意思,描述的是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阵阵东风,赶紧和小伙伴们放起风筝!出自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古诗二首村居里面的东风是什么意思?忙趁东风放纸鸢的东风是指微风的意思,描述的是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阵阵东风,赶紧和小伙伴们放起风筝!出自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纸鸢即风筝,因为风筝最早的造型是用绢或纸做成鹰,而鸢是鹰类猛禽的意思,故风筝又作纸鸢。忙趁东风放纸鸢的上一句是(儿童散学归来早,) 原诗: 村居 作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忙趁(趁着)东风放纸鸢(风筝)括号里是我的解释,我想这可能是你的盲点
6,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内容是什么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内容是古诗两首。《草》唐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译文: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旧蓬勃生长。《宿新市徐公店》宋 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入寻。译文: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2、古诗两首《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译文: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旧蓬勃生长。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入寻。译文: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7,二年级下册2课文古诗两首中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创造的诗诗中的
宿新市徐公店: 展现了一幅乡村的美好画面,写出了童真童趣,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篱落疏疏一径深,: 这儿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 树头花落未成阴。: 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 儿童急走追黄蝶,: 那里跑着高兴的儿童。他们在追扑黄色的蝴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黄色蝴蝶飞进黄色的油菜花中,孩子们分不清哪是蝴蝶,哪是黄花,再也找不到蝴蝶了。宿新市徐公店 【七绝】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 1.新市徐公店:新市:地名。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新市又为宋代酿酒中心,政府在新市设酒税官,由朱熹之子朱塾担任。杨万里迷恋新市西河口林立的酒。痛饮大醉。留住新市徐公店。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 2.篱落:篱笆。 3.径:小道。 4.阴:树阴。 5.急走:快速奔跑。 6.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7.黄蝶:黄银色的美丽的蝴蝶。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可爱的儿童,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快乐,天真的背景。这儿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扑蝶图。 【译文】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8,求古诗二首秋浦歌李白和蜂罗隐的教案
秋浦歌十七首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古】 类别:【】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注释](1)秋浦:唐时属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西。(2)个:如此,这般。(3)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译文]满头白发呀有三千丈,只因为我的忧愁有如此之长。不明白(照镜时)在明亮的镜子里,是什么忧愁使自己白发如秋霜一般。
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蜂
年代:【唐】 作者:【罗隐】 体裁:【七绝】 类别:【】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注释】
【诗文解释】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词语解释】
山尖:山峰。
【诗文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龆,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了。可见,“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古老的“寓言”也会与日俱新。
文章TAG: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二年 二年级 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