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

2,小学三年级必背古诗

题西林壁。绝句。渭城曲。蝉。送杜少府之任蜀洲。白雪歌。松武判官归京。望月。由山西树。冬夜读书s示字津。观书有感。

小学三年级必背古诗

3,三年级必背古诗二十首有哪些

(三上)41.乌衣巷……………………………………………(唐) 刘禹锡42.凉州词……………………………………………(唐) 王之焕43.滁洲西涧……………………………………… (唐) 韦应物44.竹枝………………………………………………(唐) 刘禹锡45.题竹石画…………………………………………(清) 郑 燮46.江楼感旧…………………………………………(唐) 赵 嘏47.塞下曲……………………………………………(唐) 卢 纶48.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49.村居……………………………………………. (清) 高 鼎50.重别周尚书……………………………… (南北朝) 庾 信 (三下)51.题诗后………………………………………… (唐) 贾 岛52.望洞庭………………………………………… (唐) 刘禹锡53.登科后………………………………………… (唐) 孟 郊54.江南春………………………………………… (唐) 杜 牧55.望天门山……………………………………… (唐) 李 白56.凉州词………………………………………… (唐) 王 翰57.偶书……………………………………………(唐) 刘 叉58.暮江吟………………………………………… (唐) 白居易59.月子弯弯照九洲…………………………………… 南宋民歌60.金缕衣………………………………………… (唐) 杜秋娘

三年级必背古诗二十首有哪些

4,还有那些古诗词

古诗词没有什么最好,因为不好比。主要看你的口味、喜好等去评价欣赏。 学生各阶段比较经典的古诗词: 低年级必背古诗词   1 长歌行 1   2 春晓 4   3 七步诗 6   4 敕勒歌 8   5 咏鹅 10   6 回乡偶书 12   7 静夜思 14   8 游子吟 16   9 古朗月行(节选) 18   10 元日 20   11 登鹳雀楼 22   12 望庐山瀑布 24   13 早发白帝城 26   14 江畔独步寻花 28   15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0   16 小池 32   17 四时田园杂兴 34   18 悯农(一) 36   19 咏柳 38   20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0   21 绝句 42   22 送元二使安西 44   23 赋得古原草送别46   24 鹿柴 48   25 塞下曲 50   26 凉州词(一) 52   27 别董大 54   28 出塞 56   29 望天门山 58   30 山行 60   31 春望 62   3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4   中年级必背古诗词   1 登飞来峰 66   2 竹里馆68   3 梅花 70   4 石灰吟 72   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4   6 望洞庭 76   7 惠崇《春江晚景》 78   8 题西林壁 80   9 乐游原82   10 赠汪伦 84   1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6   12 浪淘沙 88   13 渔歌子 90   14 江雪 92   15 游园不值 94   16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96   17 竹石 98   18 独坐敬亭山100   19 忆江南 102   20 黄鹤楼 104   21 枫桥夜泊 106   22 论诗 108   23 寻隐者不遇 110   24 墨梅 112   25 悯农(二) 114   26 次北固山下 116   27 清明 118   28 寒食 120   29 春日 122   30 饮酒 124   31 泊秦淮 126   32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28   高年级必背古诗词   1 宿建德江 130   2 饮湖上初晴后雨 132   3 从军行134   4 凉州词(二) 136   5 秋浦歌138   6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40   7 商山早行 142   8 芙蓉楼送辛渐 144   9 江南逢李龟年 146   10 滁州西涧 148   11 乌衣巷 150   12 江南春 152   13 竹枝词 154   14 秋夕 156   15 赠花卿 158   16 梦江南 160   17 题临安邸 162   18 朝天子 咏喇叭 164   19 示儿 166   20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68   21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170   22 夏日绝句 172   23 别云间 174   24 泊船瓜洲 176   2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78   26 春夜喜雨 180   27 归园田居 182   28 己亥杂诗 184   29 游山西村 186   30 题破山寺后禅院188   31 夜雨寄北 190   3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92   33 使至塞上 194   34 望岳 196   35 渡荆门送别 198   36 秋词 200
古诗词比较多,看你喜欢哪种!一般有唐诗,宋词,元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只要用心去学,你就是最好的。金猴献瑞,吉星临门。祝你学业进步,马到功成。

5,三年级小学古诗三首

1、《悯农》唐 李绅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白话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2、《草》唐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白话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3、《古朗月行》唐 李白小识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白话文: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将它呼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镜,飞到了天上。夜书所见这首诗写到的景物繁多,景物的描写着重于表现在深秋的萧索中,一个小院,一点灯火的温馨,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感受到家的温暖。与此同时作者作为离乡漂泊的旅客,那萧索的思乡之情,也被这家的温馨和儿童的无忧无虑反衬得更加强烈了。
《夜书所见》是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叶绍翁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诗词大意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基本信息中文名: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朝代:南宋格律:七言绝句名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文学体裁:无情感表达:写羁旅乡思之情字数:32诗词原文《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②。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此文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上第9课以及上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半学期第六单元)作品鉴赏全《夜书所见》是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叶绍翁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诗词大意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基本信息中文名: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朝代:南宋格律:七言绝句名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文学体裁:无情感表达:写羁旅乡思之情字数:32《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②。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此文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上第9课以及上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半学期第六单元)注释译文作品注释①萧萧:风声。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⑤篱落:篱笆。作品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作品鉴赏全文赏析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促织。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插图正在加载插图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若,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一、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子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③ 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④传情达意,暗用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插图正在加载插图⑤ 拟人、通感,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⑥ 字斟句酌,“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方,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全在一“挑”。
特点:描写的是深秋景色 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小学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叶绍翁,《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王维,《望天门山》李白,《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下册:《咏柳》贺知章,《春日》朱熹,《乞巧》林杰,《嫦娥》李商隐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注释]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2.忆:想念。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4.异乡:他乡、外乡。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6.逢:遇。7.倍:格外。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9.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注释]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4.回:回旋。5.出:突出。6.日边:天边。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注释]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3.奇:奇妙。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注释]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2.妆:装饰,打扮。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注释]1.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2.寻芳:游春,踏青。3.泗水:河名,在山东省。4.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5.东风:春风。《乞巧》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注释】1、深:暗。2、长河:银河。3、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4、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促织。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若,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文章TAG:三年级必背古诗32首诗三年  三年级  年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