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谁能帮我补充以下诗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欧阳修的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直挂云帆济沧海。 2.无可奈何花落去。 3.醉翁之意不在酒。

谁能帮我补充以下诗句

2,独钓寒江雪是谁的诗句

出自唐代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四周的山连绵起伏,空旷的,没有了飞鸟的鸣叫和踪影,所有穿梭在山内外的小路上没有了人的行踪,只有在那宽广平静的江上,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一个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独自垂钓。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柳宗元《江雪》
江雪[作者] 柳宗元 [全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书僮写的。
全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者--柳宗元; 出自《江雪》...

独钓寒江雪是谁的诗句

3,关于山水的诗句

绝句 唐(杜甫) 千里鹦啼绿映红, 山村水墎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杜甫《春望》)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田园田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锝《竹枝词》)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野望 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江上 王士禛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古诗中描写山水四季名句 李白的<>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水》 【唐】司空曙 高楼晴见水,楚色霭相和。野极空如练,天遥不辨波。 永无人迹到,时有鸟行过。况是苍茫外,残阳照最多。 《远水》 【唐】项斯 渺渺浸天色,一边生晚光。阔浮萍思远,寒入雁愁长。 北极连平地,东流即故乡。扁舟来宿处,仿佛似潇湘。 《蜀江水 》 【唐】熊孺登 日夜朝宗来万里,共怜江水引蕃心。 若论巴峡愁人处,猿比滩声是好音。 《水》 【唐】徐夤 火性何如水性柔,西来东出几时休。 莫言通海能通汉,虽解浮舟也覆舟。 湘浦暮沈尧女怨,汾河秋泛汉皇愁。 洪波激湍归何处,二月桃花满眼流。 《大水》 【唐】薛逢 暴雨逐惊雷,从风忽骤来。浪驱三岛至,江拆二仪开。 势恐圆枢折,声疑厚轴摧。冥心问元化,天眼几时回。 《水》 【唐】郑谷 竹院松廊分数派,不空清泚亦逶迤。 落花相逐去何处,幽鹭独来无限时。 洗钵老僧临岸久,钓鱼闲客卷纶迟。 晚晴一片连莎绿,悔与沧浪有旧期。 《咏水》 【唐】张文琮 标名资上善,流派表灵长。地图罗四渎,天文载五潢。 方流涵玉润,圆折动珠光。独有蒙园吏,栖偃玩濠梁。
百度搜索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关于山水的诗句

4,江雪的前二句是什么

同是唐朝的诗人写的。都是写钓鱼的。都是先写景再写人。两首诗的结构相近,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渔歌子》是词,《江雪》是五言诗。钓鱼的季节不同,《渔歌子》写的是在春天,《江雪》写的是在冬天。诗词中描写的景物不同。《渔歌子》表达了作者的愉悦的心情,《江雪》表达了作者孤独的寂莫的心情。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象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5,陆游有一句诗是描写不要求孩子有多聪明但求孩子健康长大的是什么

是宋代词人苏东坡的《洗儿戏作》诗,不是陆游的。全诗如下: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译文如下:每个人生下孩子,都希望孩子头脑聪明。但是聪明有什么好处呢?我就是因为聪明,遭到人家的嫉妒,被聪明误了一生。只希望自己的儿子愚笨迟钝,没有灾难,没有祸患,而能够官至公卿。扩展资料:作品赏析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孩子的教育话题,看起来观点荒谬,实际上是反讽,因为在苏轼看来,当时的公卿宰相,都是一些只会保持权位,毫无治国才具的人。苏东坡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不会不知道历史上曾有装糊涂而保全身的先例:春秋时代的卫国,有个大夫宁武子,他经历卫国两代的变动,从卫文公到卫成公,无灾无难地安然做了两朝元老。孔子道出了个中原委:“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会装糊涂。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糊涂别人就做不到了。”苏东坡要儿子“愚”,是为儿子设计的一种人生策略,就是学习宁武子的“愚”,也就是老子的“大智若愚”。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苏东坡明白自己就是因为太过突出,反而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所以他要儿子隐匿锋芒,学会揣着明白装糊涂。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洵之子。嘉祐进士。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洗儿戏作》
根据你的补充意思来看,应该是苏东坡的《洗儿戏作》诗,不是陆游的。原诗如下:《洗儿戏作》作者:苏东坡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诗句是“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洗儿戏作》。原诗:《洗儿戏作》宋代:苏轼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注释:洗儿,旧时风俗,婴儿出生三天或满月,亲朋集会庆贺,给婴儿洗身。释义:人们生养孩子都希望孩子很聪明,在世界上吃得开。但是我自己却就因为聪明,受尽了磕绊与磨难。所以我更加希望我的孩子愚笨粗鲁,却能够无灾无难的升职到三公九卿的职位。扩展资料:写这首诗的时候,苏东坡被卷入“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差点因此丢了性命的他,在黄州收获了一个儿子,由侍妾朝云所生,而这首《洗儿诗》即为此男孩儿而作。对于诗人来说,自己刚刚经历一场大磨难,内心的波折还是非常复杂的,所以才写出“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的诗句。这首诗,看似玩笑、调侃,其实不然。苏东坡,他自认是聪明人,而且说是聪明绝顶也不过分。但是,他看到自己刚出生的儿子,却发出如此怪异的感慨,不是像常人想的那样望子成龙,聪明绝顶,而是希望儿子今后不要像自己一样聪明和倒霉。第一句的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第二句的一个“误”字,道尽了自己一生的遭遇。内蕴着诗人的牢骚与不平:当前就是如此,愚鲁的人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令人感到悲哀。而“我被聪明误一生”更是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无可奈何。当然,后半句的“愚且鲁”其实也不过是件外套而已,本质的内容乃是大智若愚。这首诗虽然字词简单,但是却是苏轼一生的写照。苏轼的一生,可谓几近波折。年少的时候就中进士,曾任凤翔判官、殿中丞等官。但是后来卷入王安石变法,被迫下任杭州,而后一再遭贬,先后贬到惠州、琼州、昌化。后来宋徽宗即位大赦,被召回京,病死在常州旅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洗儿戏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洗儿
是苏东坡的《洗儿戏作》诗,不是陆游的。原诗如下:《洗儿戏作》宋代:苏轼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译文:每个人生下孩子,都希望孩子头脑聪明。但是聪明有什么好处呢?我就是因为聪明,遭到人家的嫉妒,被聪明误了一生。只希望自己的儿子愚笨迟钝,没有灾难,没有祸患,而能够官至公卿。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充团练副使的闲散官,这一贬就是五年。苏轼在黄州初寓居于定惠院,后迁居于临皋亭,倒也安于贬所,随僧蔬食,有暇则往村寺沐浴,寻溪傍谷钓鱼采药,自寻欢适。有时也随一叶扁舟,放棹于大江之上,浪迹于山水之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酒的醉汉所推倒,甚至于詈骂,他却自喜渐不为人识,而自得其乐。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最得意的恐怕还是与朝云的相处,朝云为东坡侍妾,于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来归,深得东坡的宠爱。元丰六年(1083年)九月二十七日,朝云产下一子,小名干儿,颀然颖异,苏轼欣然,因作《洗儿戏作》诗。苏轼是诗词文俱佳的大文豪,他的作品讲究炼词炼意,这首七绝也是如此。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一个“误”字,道尽了自己一生的遭遇。诗中几处转折,情味全在其中:世人望子聪明,我却望子愚蠢,一转折也。人聪明就该一生顺利,我却因聪明误了一生,二转折也;愚鲁的人该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三转折也。苏轼的牢骚全在这些转折中。

6,渔翁柳宗元 全文翻译

渔翁[唐]柳宗元渔翁夜晚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 释] 傍:靠近。 汲:打水。 湘:湘水。 楚竹:即湘竹。相传舜死于苍梧,他的 二妃娥皇、女英追至,哭泣甚哀,泪染于竹,斑斑如血,故楚竹又称 湘竹、湘妃竹。 唉乃:象声词,摇橹的声音。 [赏 析]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 烟云,他承受着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佳作。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展的线索。因此,渔翁不断变换的举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 全诗共六句,按时间顺序,分三个层次。“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这是从夜到拂晓的景象。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边,晨起汲水燃竹,以忙碌的身影形象地显示着时间的流转。伴随着渔翁的活动,诗人的笔触又自然而然地延及西岩、清湘、楚竹,西岩即永州西山,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中曾极言探得西山的欢悦,并描述了西山的高峻:居于西山之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而流经山下的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湘中记》,见《太平御览》卷六十五)。诗中的“清”字正显示了湘水的这一特点。再加以永州一带(今湖南零陵等地)盛产湘竹,于是,山、水、竹这些仿佛不经意地出现在诗句中的零星物象,却分明在读者脑海中构成了清新而完整的画面:轻纱般的薄雾笼罩着高山、流水、湘竹……司空图在《诗品》中有言:“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正可概括此诗首二句的艺术表现特点。这两句既设制了一个秀丽悦目的空间画面,又以夜幕初启、晨曦微露这样流动的时间感引出了下面对日出的描述,可以说在时空两方面奠定了全诗活跃而又清逸的基调。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这是最见诗人功力的妙句,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若从内容上给予整理,这两句描写的是以下情景: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山水顿绿;一方面是渔翁的行踪: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然而,诗人没有遵循这样的生活逻辑来组织诗句,却从自我感受出发,交错展现两种景象,更清晰地表现了发生于自然界的微妙变异。前一句中“烟销日出”和“不见人”,一是清晨常见之景,一是不知渔船何时悄然离去的突发意识,两者本无必然的联系,但如今同集一句,却唤起了人们的想象力:仿佛在日出的一刹那,天色暗而忽明,万物从朦胧中忽而显豁,这才使人猛然发觉渔船已无踪影。“不见人”这一骤生的感受成为一个标志,划开了日出前后的界限,真实生活中的日出过程得到艺术的强化,以一种夸张的节奏出现在我们眼前。紧接着的“唉乃一声”和“山水绿”更使耳中所闻之声与目中所见之景发生了奇特的依存关系。清晨,山水随着天色的变化,色彩由黯而明,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在诗中,随着划破静空的一下声响,万象皆绿,这一“绿”字不仅呈现出色彩的功能,而且给人一种动态感。这不禁使人想起王安石的著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借春风的飘拂赋“绿”字以动态,而柳宗元则借声响的骤起,不仅赋之以动态,而且赋以顷刻转换的疾速感,生动地显现了日出的景象,令人更觉神奇。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莱辛在指出诗与画的区别时曾说:“一切物体不仅在空间中存在,而且也在时间中存在。物体也持续,在它的持续期内的每一顷刻都可以现出不同的样子,并且和其它事物发生不同的关系。……诗在它的持续性的摹仿里,也只能运用物体的某一个属性,而所选择的就应该是,从诗要运用它那个观点去看,能够引起该物体的最生动的感性形象的那个属性。”(《拉奥孔》)柳宗元没有静止地去表现日出的壮丽辉煌,或去描摹日出后的光明世界,他正是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特长,抓住最有活力,最富生气的日出瞬间,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表现得比真实更为美好,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苏东坡论此诗道:“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冷斋诗话》)这是恰如其分的评语。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对这一结尾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因而还引起一场争论,一时间,宋严羽、刘辰翁,明胡应麟、王世贞,清王士禛、沈德潜等人各呈己见,众说纷纭,但是他们的争论都局限在艺术趣味上,却没有深入体会柳宗元作此诗的处境和心情。柳宗元在诗文中,曾多次言及他被贬后沉重压抑的心绪,在《与杨诲之第二书》中,他写道:“至永州七年矣,蚤夜惶惶”,理想抱负和冷酷的现实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极度悲愤的情况下,他“但当把锄荷锸,决溪泉为圃以给茹,其隟则浚沟池,艺树木,行歌坐钓,望青天白云,以此为适。”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表露得更明白:“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可见他并非以一颗平静恬淡的心徜徉于山水之间,而是强求宽解,以图寻得慰藉。但是,正如他在《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中所叹的那样:“谪弃非隐沧,登陟非远郊”,事实上,他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脱,有时候,他因一山一水的遭遇而想及自己的不幸,于是不胜怅惘感慨,有时候他在登陟跋涉中意有所感,情不自禁地显露出不平和抗争,正因为如此,他更强烈地希求摆脱这种精神的压抑。所以,与其说《渔翁》以充满奇趣的景色表现出淡逸的情调,不如说更袒露了隐于其后的一颗火热不安的心。这是热烈的向往,是急切的追求,诗中显示的自由安适的生活情趣对于处在禁锢状态的诗人来说,实在是太珍贵太美好了。于是,在写下日出奇句之后,诗人不欲甘休,以更显露地一吐自己的心愿为快,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而出岫”的句子,宕开诗境,作了这样的收尾。只有真正体会柳宗元的现实处境,才能理解他结句的用心。诗人自始至终表现渔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不仅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同样体现着他对自由人生的渴求。这也说明,要深入领会一篇作品的艺术风格,常常离不开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消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欸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消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欸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消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欸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后,向往隐逸的生活,自得其乐,寄情山水的感情。

7,关于李白的诗句及详解

《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没有精美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奇特新颖的立意。用一种叙诉的语调,表达了一种思乡的情绪。然而他却流传至今,耐人寻味。  客居异乡的人,总多多少少有些思乡情结。白日忙碌时也就罢了,每当夜晚仰卧于榻上,周围的一切都静了,只有头顶那一弯月冷冷清清地陪着。此时最能撩拨孤身远客的思乡情绪,看着自己身单影只,想着家乡的众多场景,不免感叹客况的萧条,年华易逝。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   这是一首色彩浪漫、气势豪放的写景诗,诗人描绘了一幅景象壮观的“庐山飞瀑图“。掩卷遐想,人们不禁恍然领悟;此“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瀑布,岂非诗仙狂放不羁,豪迈恢宏之气慨于艺术领域中之写照乎?   李白——《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诗人以行路之艰难比喻世路之艰险,抒发作者在坎坷仕途   上的苦痛和忧烦;然而他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绝不放弃   突破艰险以实现理想的信念。
1、最大气苍凉的景色描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最自信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最狂傲不羁的句子: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4、最无奈的诗句:大道入青天,我独不得出。 5、最脍炙人口的忧愁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6、最细腻的景物描写: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7、化为经典成语的诗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8、最惊心动魄的景物描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最摧人泪下诗句: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10、中国人最熟悉最经典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有九百多首诗,你具体说下是哪首啊?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1]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2]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3]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4]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5]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6]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7]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注释】:[1]瀛州: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仙山之一,另两座名蓬莱、方丈。[2]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县东。[3]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天台山的南面。[4]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5]剡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嵊县南。[6]谢公屐:谢公,南朝诗人谢灵运。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他「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目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7]金银台:指神仙居所。[8]白鹿:传说中神仙所骑的神兽。【简析】:李白在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准备由东鲁(今山东省南部)南游越中时,写了这首向朋友们表白自己心情的诗。全诗既写梦境,也写现实,构思缜密,极富想象,将神话传说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是诗人迭遭失意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觉得只有梦境才更值得流连;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一旦接触到现实,只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呼喊。全诗兴到笔随,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缚,只有李白这样的伟大诗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气势。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注〕①《秋下荆门》。②据《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止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参考资料: http://www.ihanjia.com/club/archiver/?tid-1000.html

文章TAG:垂钓山水间的诗句垂钓  山水  山水间  
下一篇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