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情而定怎么解释词语,中药药量可酌情而施是什么意思
来源:整理 编辑:四国钓鱼 2023-03-24 17:17:27
1,中药药量可酌情而施是什么意思
就是用药的多少可以根据病情大小来调节,比如你病情比较严重,用药量就要大一点,病情小一点,用药就可以少一点
2,酌情是什么意思
酌情原本是指与饮酒有关的自身的心理活动,后引申为根据自身的能力而把握、处理事情的适合的程度。
3,酌情而定与因情而定有啥区别
酌情而定会因情而定,有啥区别?酌情而定看情况再说这个事情,因情而定是因为什么情况再做决定就政治书上所说的,人会思考,而动物不会.人能制造使用的工具,而动物不能.
4,紧急请帮忙给一下这篇文言文的字词解释是字词
杜畿字伯侯,是京兆杜陵人。年少丧父,继母认为他孤苦,以孝顺闻名。得以举为孝廉,任命汉中府丞。荀彧把他推荐给太祖,太祖任命他为司空司直。后有追认为河东太守。
那时天下郡县都残旧破败,河东最先平定。杜畿治理那里,崇尚宽容惠民,对于百姓无为而治。百姓曾经诉讼,有互相讼告的人,杜畿亲自接见对他们阐明大义,让他们回去思考斟酌这件事,倘若心意有所不平,再来到府拜见。父老百姓自己自责,生气的对自己说:“有像这样的君子,怎么能不遵从他的教导?”于是少有诉讼。其下所珐肠粹段诔灯达犬惮华属的县,推举孝顺的儿子,贞烈的妻子,顺从的子孙,减免他们的劳役,时时宽勉慰问他们。逐渐教授百姓养殖牸牛、草马,下田捉鸡猪狗等家禽家畜,都有各自的章程。百姓勤于农事,家家丰衣足食。畿于是说:“百姓富足,不可以不教化。”于是农闲冬月修习武艺军事,又开设学校,亲自教授经典,郡中百姓归于王化。(自己翻译的,不保证对,但应该问题不大)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举孝廉,除汉中府丞。荀彧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追拜畿为河东太守。 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官,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我要一个字一个词的解释,网上的都是整文的,大家帮帮我啊~呵呵,,本来想翻译下的,可是rebeccajoy 的翻译已经很好啦,额对了,“追拜畿为河东太守。”最好翻译成加封,追封是死了以后才封~顶下~飘走~
5,字斟句酌的意思
成语词目 字斟句酌
拼音发音 zì zhēn jù zhuó
解释意思 斟、酌:反复考虑。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成语出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
成语举例 他说话从不随随便便,而是~。
注:~代替表示字斟句酌 成语的意思
酌
zhuó
【动】
(形声。从酉(yǒu),从勺,勺亦声。从“酉”与酒有关。本义:斟酒)
同本义
酌,盛酒行觞也。——《说文》
尸升,坐取爵酌。——《仪礼·有司彻》。
酒曰清酌。——《礼记·曲礼》
缩酌用茅。——《礼记·郊特牲》
盖酌之也。——《公羊传·僖公八年》
及祭,酌仆。——《周礼·夏官》
引壶觞以自酌。——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因命酌互举。——唐·李朝威《柳毅传》
以我酌油知之。——宋·欧阳修《归田录》
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欧阳修《卖油翁》
无多酌我,我乃酒狂。——《汉书·盖宽饶传》
又如:酌献(斟酒以献;酌酒献客;酌酒祭神);酌羽(酌酒。羽,羽觞之省,代指酒);酌言(酌酒。言,助词);酌醴(酌酒)
饮酒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陶潜《归去来辞》
又如:酌别(饮酒告别);酌杯(饮酒);酌鲁(饮薄酒);酌霞(比喻饮美酒)
斟酌,择善而行
酌今昔而减之。——清·洪亮吉《治平篇》
又如:酌议(斟酌商议);酌责(酌情责罚);酌从(酌情顺从);酌古御今(择古之善者以为治今的借鉴);酌古准今(择取古代之事,用来比照今天的情况);酌估(估计);酌度(酌量;度量)
舀取
以杓酌油沥之。——宋·欧阳修《归田录》
又如:酌饮(挹取流质食物而饮);酌取(挹取,舀取)
酌
zhuó
【名】
酒的代称
折寒梅以为羞兮,洒飞泉以为酌。——邹智《吊刘忠定公文》
又如:酌奠(以酒祭奠);酌焉不竭(比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通“爵”。中国古代的一种酒器
主人受酌降。——《仪礼·有司徹》
华酌既陈,有琼浆些。——《楚辞·招魂》
又如:酌金馔玉(形容饮食的豪侈讲究);酌金馔玉(喝酒的杯子是金的,盛菜肴的器皿是玉的。极言饮宴的奢侈豪华)
酌办
zhuóbàn
酌情办理
酌定
zhuódìng
酌情裁定
酌定对策
酌夺
zhuóduó
酌情定夺
酌减
zhuójiǎn
适当减少
酌减一加仑的漏损
酌量
zhuóliàng
反复斟酌考虑;估量
酌情
zhuóqíng
酌量考虑实际情形斟 酌 反复考虑 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 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6,视情况而定的成语
见机行事 jiàn jī xíng shì 【解释】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出处】《周易·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结构】连动式。 【用法】常常用以表示嘱托人根据当时情况、变化而决定行动计划。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行;不能读作“hánɡ”。 【辨形】事;不能写作“是”。 【近义词】见机而作、相机行事 【反义词】鲁莽行事 【辨析】~和“见风使舵”、“随机应变”;都指随着形势的变化;灵活应付。但~偏重在“机”;即抓住机会;“见风使舵”偏重在投机取巧、左右摇摆;“随机应变”偏重在“变”;即能自如地应付不断变化的情况。 【例句】计划先这样制定;遇到特殊情况再~。见机行事、见机而作、相机行事、临机应变、随机应变见机行事【读音】jiàn jī ér xíng【释义】指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出处】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周易·系辞下》【示例】大家灵活些,到时候见机行事。见机而作【读音】jiàn jī ér zuò【释义】看到适当时机立即行动。【出处】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周易·系辞下》【示例】见机而作,勿丧九泉。——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相机行事【读音】xiàng jī xíng shì【释义】看当时实际情况,灵活办事。【出处】如此依计,往花荣军前,密传将令,相机行事。——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示例】这事到时你相机行事,酌情处理吧。临机应变【读音】lín jī yìng biàn【释义】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出处】请固武牢,屯军氾水,随机应变,则易为克殄。——《旧唐书·郭孝恪传》【示例】与群周旋,临机应变,臣不如蠡。——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随机应变【读音】suí jī yìng biàn【释义】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出处】请固武牢,屯军氾水,随机应变,则易为克殄。——《旧唐书·郭孝恪传》【示例】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见机行事、见机而作、相机行事、临机应变、随机应变见机行事【读音】jiàn jī ér xíng【释义】指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出处】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周易·系辞下》【示例】大家灵活些,到时候见机行事。见机而作【读音】jiàn jī ér zuò【释义】看到适当时机立即行动。【出处】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周易·系辞下》【示例】见机而作,勿丧九泉。——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相机行事【读音】xiàng jī xíng shì【释义】看当时实际情况,灵活办事。【出处】如此依计,往花荣军前,密传将令,相机行事。——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示例】这事到时你相机行事,酌情处理吧。临机应变【读音】lín jī yìng biàn【释义】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出处】请固武牢,屯军氾水,随机应变,则易为克殄。——《旧唐书·郭孝恪传》【示例】与群周旋,临机应变,臣不如蠡。——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随机应变【读音】suí jī yìng biàn【释义】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出处】请固武牢,屯军氾水,随机应变,则易为克殄。——《旧唐书·郭孝恪传》【示例】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
7,求一成语解释
白马非马,这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约公元前320--250年)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
历史典故公孙龙其人
公孙龙:诸子百家中的名家,一向以诡辩著称。名家的中心论题是所谓“名”(概念)和“实”(存在)的逻辑关系问题,所以名家也称“辩者”“察士”。 原文
“白马非马,可乎?”曰:“可。”
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
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也。天下无马,可乎?”
曰:“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曰:“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合马与白,复名白马,是相与以不相与为名,未可。故曰:白马非马,未可。”
曰:“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黄马,可乎?”曰:“未可。”曰:“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于马也。异黄马于马,是以黄马为非马。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
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离白之谓也。是离者有白马不可谓有马也。故所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有白马为有马。故其为有马也,不可以谓马马也。”
曰:“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马者,言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之由来
公孙龙以其白马非马的诡辩之术让许多大儒无言以对。后来据说:公孙龙过关,关吏说:“按照惯例,过关人可以,但是马不行。”公孙龙便说白马不是马,一番论证,关吏听了后连连点头,说:“你说的很有道理,请你为马匹付钱吧。”这个典故也和对牛弹琴类似。
原文如下:马者,所以名形也;白者,所以名色也。名形者非名色也。故曰:白马非马。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马故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由马如己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对于一般人,说“白马是马”就如同说“张三是人”一样,清楚明白,准确无误。怎么可能“白马非马”呢? 公孙龙与孔穿的辨论
孔子的六世孙,大名鼎鼎的并自认为聪明的孔穿,为了驳倒公孙龙的主张,找上门去辩论,结果被公孙龙驳得无以应对,吃了败仗。
辩论是在赵国平原君家里进行的。
孔穿对公孙龙说:“向来听说先生道义高尚,早就愿为弟子,只是不能同意先生的白马不是马的学说!请你放弃这个说法,我就请求做你的弟子。”
“白马非马”是公孙龙成名的得意之作,要他放弃,那他公孙龙也就不成其为公孙龙了。所以公孙龙回答孔穿说:“先生的话错了。我所以出名,只是由于白马的学说罢了。现在要我放弃它,就没有什么可教的了。”接着公孙龙又批评孔穿的求学态度:“想拜人家为师的人,总是因为智力和学术不如人家吧;现在你要我放弃自己的学说,这是先来教我,而后才拜我为师。先来教我,而后再拜我为师,这是错误的。”
在前哨战中,孔穿已处于下风。公孙龙不愧为一位能言善辩的逻辑学家。他在教训过孔穿以后,又针对孔穿其人,宣传起自己的理论。公孙龙引经据典地说:“白马非马的说法,也是仲尼(孔子)所赞同的。”孔子所赞同的,你孔穿还能不赞同吗?
公孙龙对孔穿讲了一个故事:当年楚王曾经张开[繁弱弓],装上[亡归箭],在[云梦]的场圃打猎,结果把弓弄丢了。随从们请求去找。楚王说:“不用了。楚国人丢了弓,楚国人拾了去,又何必寻找呢?”仲尼听到了说:“楚王的仁义还没有做到家。应该说人丢了弓、人拾了去就是了,何必要说楚国呢?”公孙龙评论道:照这样说,仲尼是把楚人和人区别开来的。人们肯定仲尼把楚人和人区别开来的说法,却否定我把白马与马区别开来的说法,这是错误的。
末了,公孙龙又做了总结性的发言:“先生遵奉儒家的学术,却反对仲尼所赞同的观点;想要跟我学习,又叫我放弃所要教的东西。这样即使有一百个我这样的人,也根本无法做你的老师啊!”孔穿无法回答。 墨子与“白马非马”
在《墨子·小取》中有这样几句话:
“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
获,人也;爱获,爱人也。臧,人也;爱臧,爱人也。此乃是而然者也。”
意思是白马是马;乘白马是乘马。骊马是马;乘骊马是乘马。婢是人;爱婢是爱人。奴是人;爱奴是爱人。这就是“是而然”的情况。
还有:“居于国,则为居国;有一宅于国,而不为有国。桃之实,桃也;棘之实,非棘也。问人之病,问人也;恶人之病,非恶人也。人之鬼,非人也;兄之鬼,兄也。祭人之鬼,非祭人也;祭兄之鬼,乃祭兄也。之马之目盼则为之马盼(8);之马之目大,而不谓之马大。之牛之毛黄,则谓之中黄;之牛之毛众,而不谓之牛众。一马,马也;二马,马也。马四足者,一马而四足也,非两马而四足也。一马,马也(9)。马或白者,二马而或白也,非一马而或白。此乃一是而一非者也。”
意思是:居住在国内,就是在国内。有一座房子在国内,不是有整个国家。桃的果实,是桃。棘的果实,不是棘。慰问人的疾病,是慰问人。厌恶人的疾病,不是厌恶人。人的鬼,不是人。哥哥的鬼,是哥哥。祭人的鬼,不是祭人。祭哥哥的鬼,是祭哥哥。这一匹马的眼睛一边小,就称它是眼睛一边小的马;这一匹马的眼睛大,却不能称这一匹马大。这一头牛的毛黄,就称它是一头毛黄的牛;这一头牛的毛多,却不能称这一头牛多。一匹马,是马,两匹马,也是马。马四个蹄子,是说一匹马四个蹄子,不是两匹马四个蹄子。马有的是白色的,是说两匹马中有白色的,并不是一匹马而有的是白色的。这就是一方面对而另一方面错的情况。墨子的这几句话,点破了“白马非马”的概念。 本源与意义
“白马非马”这个命题本来是战国时稷下的儿说最先提出的一个命题。而说的本意是什么,后人已无从查考。
可以说,从“白马是马”到“白马非马”,是逻辑思维从低级阶段到了一个高级阶段的表现。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的话,记得采纳下,呵呵,感激不尽。O(∩_∩)O~“白马非马”,这则典故说明只认识到了事物的差异,却错误地将这种差异绝对化。因此“白马非马论”常常被人们斥之为违反常识的诡辩论。编辑本段历史典故公孙龙其人 公孙龙:诸子百家中的名家,一向以诡辩著称。名家的中心论题是所谓“名”(概念)和“实”(存在)的逻辑关系问题,所以名家也称“辩者”“察士”。 原文 “白马非马,可乎?”曰:“可。” 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 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也。天下无马,可乎?” 曰:“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曰:“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合马与白,复名白马,是相与以不相与为名,未可。故曰:白马非马,未可。” 曰:“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黄马,可乎?”曰:“未可。”曰:“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于马也。异黄马于马,是以黄马为非马。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 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离白之谓也。是离者有白马不可谓有马也。故所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有白马为有马。故其为有马也,不可以谓马马也。” 曰:“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马者,言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之由来 公孙龙以其白马非马的诡辩之术让许多大儒无言以对。后来据说:公孙龙过关,关吏说:“按照惯例,过关人可以,但是马不行。”公孙龙便说白马不是马,一番论证,关吏听了后连连点头,说:“你说的很有道理,请你为马匹付钱吧。”这个典故也和对牛弹琴类似。 原文如下:马者,所以名形也;白者,所以名色也。名形者非名色也。故曰:白马非马。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马故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由马如己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对于一般人,说“白马是马”就如同说“张三是人”一样,清楚明白,准确无误。怎么可能“白马非马”呢? 公孙龙与孔穿的辨论 孔子的六世孙,大名鼎鼎的并自认为聪明的孔穿,为了驳倒公孙龙的主张,找上门去辩论,结果被公孙龙驳得无以应对,吃了败仗。 辩论是在赵国平原君家里进行的。 孔穿对公孙龙说:“向来听说先生道义高尚,早就愿为弟子,只是不能同意先生的白马不是马的学说!请你放弃这个说法,我就请求做你的弟子。” “白马非马”是公孙龙成名的得意之作,要他放弃,那他公孙龙也就不成其为公孙龙了。所以公孙龙回答孔穿说:“先生的话错了。我所以出名,只是由于白马的学说罢了。现在要我放弃它,就没有什么可教的了。”接着公孙龙又批评孔穿的求学态度:“想拜人家为师的人,总是因为智力和学术不如人家吧;现在你要我放弃自己的学说,这是先来教我,而后才拜我为师。先来教我,而后再拜我为师,这是错误的。” 在前哨战中,孔穿已处于下风。公孙龙不愧为一位能言善辩的逻辑学家。他在教训过孔穿以后,又针对孔穿其人,宣传起自己的理论。公孙龙引经据典地说:“白马非马的说法,也是仲尼(孔子)所赞同的。”孔子所赞同的,你孔穿还能不赞同吗? 公孙龙对孔穿讲了一个故事:当年楚王曾经张开[繁弱弓],装上[亡归箭],在[云梦]的场圃打猎,结果把弓弄丢了。随从们请求去找。楚王说:“不用了。楚国人丢了弓,楚国人拾了去,又何必寻找呢?”仲尼听到了说:“楚王的仁义还没有做到家。应该说人丢了弓、人拾了去就是了,何必要说楚国呢?”公孙龙评论道:照这样说,仲尼是把楚人和人区别开来的。人们肯定仲尼把楚人和人区别开来的说法,却否定我把白马与马区别开来的说法,这是错误的。 末了,公孙龙又做了总结性的发言:“先生遵奉儒家的学术,却反对仲尼所赞同的观点;想要跟我学习,又叫我放弃所要教的东西。这样即使有一百个我这样的人,也根本无法做你的老师啊!”孔穿无法回答。 墨子与“白马非马” 在《墨子·小取》中有这样几句话: “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 获,人也;爱获,爱人也。臧,人也;爱臧,爱人也。此乃是而然者也。” 意思是白马是马;乘白马是乘马。骊马是马;乘骊马是乘马。婢是人;爱婢是爱人。奴是人;爱奴是爱人。这就是“是而然”的情况。 还有:“居于国,则为居国;有一宅于国,而不为有国。桃之实,桃也;棘之实,非棘也。问人之病,问人也;恶人之病,非恶人也。人之鬼,非人也;兄之鬼,兄也。祭人之鬼,非祭人也;祭兄之鬼,乃祭兄也。之马之目盼则为之马盼(8);之马之目大,而不谓之马大。之牛之毛黄,则谓之中黄;之牛之毛众,而不谓之牛众。一马,马也;二马,马也。马四足者,一马而四足也,非两马而四足也。一马,马也(9)。马或白者,二马而或白也,非一马而或白。此乃一是而一非者也。” 意思是:居住在国内,就是在国内。有一座房子在国内,不是有整个国家。桃的果实,是桃。棘的果实,不是棘。慰问人的疾病,是慰问人。厌恶人的疾病,不是厌恶人。人的鬼,不是人。哥哥的鬼,是哥哥。祭人的鬼,不是祭人。祭哥哥的鬼,是祭哥哥。这一匹马的眼睛一边小,就称它是眼睛一边小的马;这一匹马的眼睛大,却不能称这一匹马大。这一头牛的毛黄,就称它是一头毛黄的牛;这一头牛的毛多,却不能称这一头牛多。一匹马,是马,两匹马,也是马。马四个蹄子,是说一匹马四个蹄子,不是两匹马四个蹄子。马有的是白色的,是说两匹马中有白色的,并不是一匹马而有的是白色的。这就是一方面对而另一方面错的情况。墨子的这几句话,点破了“白马非马”的概念。 本源与意义 “白马非马”这个命题本来是战国时稷下的儿说最先提出的一个命题。而说的本意是什么,后人已无从查考。 可以说,从“白马是马”到“白马非马”,是逻辑思维从低级阶段到了一个高级阶段的表现。
文章TAG:
酌情而定怎么解释词语酌情 怎么 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