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的诗怎么读视频教学,读古诗再做练习 小儿垂钓 蓬头 稚子 侧坐莓苔
来源:整理 编辑:四国钓鱼 2023-03-06 14:47:46
本文目录一览
1,读古诗再做练习 小儿垂钓 蓬头 稚子 侧坐莓苔
1.学垂纶 草映身 路人借问 怕得鱼惊C2.péng yìng3.③ ① ①4.①× ②√草映身:青翠鲜艳的草色似映乎在了衣服上,形容草美,环境好。使诗有意味!路人:过路的人不应人:不回答人的问话
2,小儿垂钓古诗中整体认读音节有哪些
小儿垂钓[ 唐 ] 胡令能péngtóuzhìzǐxuéchuílún蓬头稚子学垂纶,cèzuòméitáicǎoyìngshēn侧坐莓苔草映身。lùrénjièwènyáozhāoshǒu路人借问遥招手,pàdéyújīngbúyìngrén怕得鱼惊不应人。整体认读音节有:稚子: zhì zǐ映:yìng应:yìng《小儿垂钓》中的整体认读音节有5个。稚子(zhì zǐ), 映(yìng),鱼(yú),应( yìng )16个整体认读音节分别是:zhi 、chi、shi、ri、zi、ci、si、yi、wu、yu、ye、yue、yuan、yin 、yun、ying。小儿垂钓péng tóu zhì zǐ xué chuí lún蓬头稚子学垂纶,cè zuò méi tái cǎo yìng shēn侧坐莓苔草映身。lù rén jiè wèn yáo zhāo shǒu路人借问遥招手,pà dé yú jīng bú yìng rén怕得鱼惊不应人。
3,七年级的小儿垂钓怎么读
xiǎo ér chuí diào zuò zhě :hú lìng néng (táng dài )péng tóu zhì zǐ xué chuí lún ,cè zuò méi tái cǎo yìng shēn 。lù rén jiè wèn yáo zhāo shǒu ,pà dé yú jīng bú yīng rén 。小儿垂钓作者:胡令能 (唐代)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诗文解释】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乱草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答话。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为下句的“路人借问”埋下伏笔。因为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至于他在“招手”之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 ,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 遥招手 ”的原因之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这首诗勾画小儿垂钓的神情动态活灵活现,富有生趣,堪称佳作! 【作者简介】 胡令能 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小儿垂钓》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4,小儿垂钓 拼音怎么写再 加整首诗的拼音
xiǎo ér chuí diào小 儿 垂 钓 pénɡ tóu zhì zi xué chuí lún ,蓬 头 稚 子 学 垂 纶 ,cè zuò méi tái cǎo yìnɡ shēn 。 侧 坐 莓 苔 草 映 身 。 lù rén jiè wèn yáo zhāo shǒu ,路 人 借 问 遥 招 手 ,pà de yú jīnɡ bù yìnɡ rén 。怕 得 鱼 惊 不 应 人 。全诗: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作者:胡令能:唐贞元(785-805)、元和(806-820)时期人。家贫,少为负局锼钉之业(修补锅碗盆缸的手工业者),人称“胡钉铰”。因居列子之乡,故常祭祀列子,又受禅学影响。工诗,事迹略见《唐诗纪事》。《全唐诗》存其诗四首。诗写得通俗易懂,而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译文: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 赏析: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为下句的“路人借问”埋下伏笔。因为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至于他在“招手”之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 ,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 遥招手 ”的原因之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这首诗勾画小儿垂钓的神情动态活灵活现,富有生趣,堪称佳作!
5,小儿垂钓 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小儿垂钓》是人教版第六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儿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 结合本单元反映儿童生活的主题,及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的要求,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丰富学生的积累,陶冶爱美情操。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往往喜欢主动探究问题。本诗浅显,借助书上的画面和注释,学生理解起来不难,因此,重点可放在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培养想象力上。教学目标:1、 有感情到朗读、背诵本诗。2、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3、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教学过程:一、 复习学过的关于乡村儿童生活的诗,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并揭题。二、 简介作者,描述一个与诗有关的故事引生读诗文:一、初读诗文,读后表扬学生中好的学习方法,渗透给学生。二、结合注释,再读诗文,要求边读边想象。1、说说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情景?并说出根据诗中的哪些词句想象的。2、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相关的词句完成诗抄。其间解决下列问题:⑴儿童的样子。⑵“垂纶”的意思,在诗中找出近义词。⑶儿童专心钓鱼的神态动作。[说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启发学生自己去诵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三、 表演再现,品读诗句。师:我们一起让自己想象的画面活起来。一、准备阶段:1、让学生根据诗文安排环境,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安排?2、根据诗文安排角色,为他们改变一下形象,选择道具,并根据诗文说出理由,帮助理解古诗。3、用语言对装扮后的环境、人物进行生动描述,进行语言训练 。 二、表演阶段: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2、在表演中,教师适时穿插询问:问路人:刚才你一脸焦急,怎么现在面露惊喜?你看到了什么?能不能吟出一句诗?(生吟第一句。)问稚子:你远远地摆手是想告诉他什么吗?(板书:暗示、示意) 你为什么不出声和他说呢? 看他走过来你的心情怎样?你觉得这句诗怎样读最能体现你的心情?(生品读第二句诗)3、学生品读全诗。三、背诵积累。[说明: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充分利用教材,鼓励学生合理地想象,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自主领会到感情,培养观察说话的能力,训练描写人物的方法,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让莲山课件变得即好玩又有目的性。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脚和情感,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感受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四、 拓展师:诗读完了,可是故事结束了吗?此时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根据自己的想象续编故事。[说明:问题指引了续编的方向,由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充分的观察,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练习。]点评:本课时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设计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表演为依托,通过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动作的刻画,既让学生领会了诗意,也让学生体会了感情,受到的语文训练是多方面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积累了对人物描写的方法的运用。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具体在百科里有。)
6,小儿垂钓的翻译
译文 :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原文:《小儿垂钓》【作者】胡令能 【朝代】唐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扩展资料:《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全诗从形神两方面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垂钓小儿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 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 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2《小儿垂钓》有一个小孩子,刚刚学会钓鱼。一大早,他刚起床就拿着渔具跑到河边钓鱼,头也没梳,脸也没洗。太阳照着他乱篷篷的头发,他瘦小的身影投在坐着的草坪上,可是根本没有注意到意这些。此时的他正一动不动的紧紧盯着河面上的动静,生怕错过一条鱼。远远地有人朝这边走过来,那人站在河边的小路上,问孩子去xx村怎么走,可是孩子生怕惊动了鱼儿,把鱼儿吓跑,不敢回答那个问路的人,只是向那人招招,手指了指方向小儿垂钓 作者:【胡令能】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 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 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小儿垂钓 作者:【胡令能】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 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 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点评〗 这首诗注重塑造形象,贴近生活,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7,小儿垂钓的感悟
小儿垂钓 选自《全唐诗》 作者:【唐】 胡令能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加点字 1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2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3 莓:一种小草; 4 苔:苔藓植物; 5 借问:向人打听; 6 遥:远远地; 7怕:害怕 8 鱼惊: 鱼儿受到惊吓而逃跑 9 应:应答 10.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映:遮映诗文解释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全诗赏析 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这首《小儿垂钓》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古诗教学对培养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审美力、优美情操以及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现在,我想联系《小儿垂钓》的教学实践,谈三点体会。一、感受形象,感悟童趣 《小儿垂钓》是首儿童题材的诗歌,学生阅读欣赏极易产生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努力去准确、深入地感受形象。通过对形象的感受,去鉴赏把握诗歌的美质,感悟诗歌中纯真美好的童趣。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体会古诗准确生动的描写,感受乡村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如,前两句重在写形,“蓬头”意思是头发散乱,没有梳理,它写出小儿不加粉饰的自然形貌,“侧坐”带有随意坐的意思,即使是“莓苔”丛生之处他也毫不在意。“草映身”则把一个天真可爱的身影写得栩栩如生。后两句重在写神,在遇到“路人借问”的情况下,小儿急着“遥招手”,这把小儿专注垂钓的神态活脱脱地展现出来了。诗句把小儿的神态写得十分细腻传神,令读者不得不爱上这个可爱的孩子。二、加强朗读,培养语感要通过有效的指导和朗读训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努力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古诗的语言精确、凝练,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调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古诗应该重视朗读,要反复诵读,读出感情,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来。因此,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指导朗诵时,“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两句要读出孩子学习钓鱼的认真专注,“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两句要读出孩子的天真可爱和机灵。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感知古诗的语言形象,感悟古诗的作品内涵。三、启发想象,领悟意境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小儿垂钓》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诗中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就能感到语言通俗坦易,自然清新。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就是画中的那位蓬头稚子,当你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一位行人匆匆走来向你问路时,你心里会怎么想?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诗中的小儿在想些什么?你能说说手势的含义,并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并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小儿垂钓》中的小孩专心、认真钓鱼的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但表演并非到此结束,紧接着我就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中写“遥招手”,而不是“遥摇手”?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不要打扰他钓鱼;有的说小孩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也有的说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既帮助别人,又不会吓跑鱼儿。课堂上,我从“遥招手”这个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调动生活体验,感悟语言文字,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样,学生课堂上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在学习语言,同时也是在学习做人。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这首《小儿垂钓》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
文章TAG:
小儿垂钓的诗怎么读视频教学小儿 小儿垂钓 垂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