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古诗小儿垂钓朗读

胡令能的诗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下面是我整理的古诗小儿垂钓朗读,欢迎来参考! 小儿垂钓 作者: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映:遮映 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 真可 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然后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然后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然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然后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然后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呀!

古诗小儿垂钓朗读

2,二年级古诗之一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古诗两首之一《小儿垂钓》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钓、蓬、稚、侧、莓、苔、招、萧、促、篱”,会写“垂、客、借、落、挑、应”。 (二)、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指导学生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时间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小儿垂钓》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物的悲欢离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富有童趣的古诗。 (学生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2、释题: 教师: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你搜集到关于诗人的哪些资料?(师生交流,介绍诗人:胡令能,唐代诗人,早年曾是一个手工匠。年轻时背着工具箱从事磨镜、修钉门锁等手工。人称“胡钉铰”,诗却写得很好。他写的诗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被称为“胡钉铰诗”,后隐居莆田,他留下的诗传送至今仅剩四首。)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即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通过了解胡令能的经历,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认写生字 1、师示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猜一猜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课文的插图入手,即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也有助于下一步学习诗句。) 2、自由读诗句,用笔画出不会读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3、出示生字:钓、蓬、稚、侧、莓、苔、招 多种方式认识生字: (1)自由大声读. (2)给字组词,开火车组词领读。 ( 3 )说一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比如:加减识字法、联想识字法、形声结合识汉字。 (4)书空“垂、借、应”,描红并且练习写一遍。 垂:注意该字的笔顺,看准哪一横最长再写。 (本部分设计得翔实,充分体现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的设计意图。) (三)、再读诗句,感悟诗意 1.同桌合作读诗句,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内讨论交流展示读;找学生比赛读;看谁读得流利。 3.交流理解:你读懂了哪些字词?还有哪些字词不明白。 4.全班交流通过小组学习或查工具书,师生共同交流理解不懂的字词。 侧坐:身体歪斜着坐。 莓苔:莓,指某些果实很小,聚生在球形花托上的植物。苔:苔藓,生长在阴湿地方,呈墨绿色。莓苔泛指生长在河边的草丛。 映:诗中指遮蔽。 遥:远远地。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环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5、解决重点问题,理解全诗内容 (1)这首诗描写了小孩儿的哪些方面?(描写了小孩儿的样子和钓鱼时的姿势)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儿?(天真可爱,做事情十分认真、专心) 6、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7、指导朗读,读出小孩儿钓鱼时的认真可爱 (本环节通过教师的指导,提升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感悟。) (四)、引导背诵,情感深化 (1)教师播放音乐,学生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 (2)学生根据诗意,想像画面背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启发学生自己去诵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诗,根据诗意,给诗画一幅画。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样子 蓬头稚子学垂纶, 姿势 侧坐莓苔草映身。 专心致志 神态 路人借问遥招手, 表现 怕得鱼惊不应人。

二年级古诗之一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3,小学古诗小儿垂钓评课

  《小儿垂钓》评课1   在南通市小学语文新教材培训活动中,有幸听取了通州市实验小学王树峰教师执教的古诗《小儿垂钓》,受益匪浅。教者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古诗,然后开门见山,导入课题,接着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让学生自读古诗,对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记号,在检查预习效果时,相机教学生字,再让学生轻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韵味,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几轮不同目的、不同要求的品读,并辅助于表演,让学生在深刻领会诗意、掌握必要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了美的熏陶,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王老师的教学值得称道的主要有这些方面:   一、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古诗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使诗歌塑造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图画,从而进入诗的意境,得到美的陶冶。王老师安排的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想象画面、让学生协作表演等环节正是取得了这一效果。   二、重视诵读,培养学生语感。   诗歌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反复诵读有利于体会感情,进入意境。“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王老师在课上设计了多层次的诵读练习:“初读――读通――扫清阅读障碍”;“细读――读懂――理解关键词语”;“精读――读深――欣赏诗词精华”。这是顺应学生学习生活及将来他们工作实践的阅读程序,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供了必要保障。   三、尊重个性,解放学生思维。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正确地理解和辩证地把握了个性化阅读的内涵,一是把阅读价值观指向人文性,即人文精神的领悟;二是凭借文本引导个性化阅读,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三是注重个性化阅读的体验和思维,力求思维与情感的统一;四是尊重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以教师的阅读分析去代替。如课堂上对“蓬头”一词的理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四、加强方法指导,拓展课外延伸。   掌握学习方法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学习的方法不仅对于学生在校学习阶段起作用,对于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或者从事实际工作都是有用的,因此,王老师不管是从学习原则、学习策略的层面上,还是从学习技巧、学习操作层面上,都十分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另外,适当的课外延伸,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些是顺应课改的需要、未来社会的需要和学习活动本身的需要的。   值得商榷的是,学生把“蓬头”一词理解为“蓬首垢面”教师是否应当进行纠正?   《小儿垂钓》评课2   下面,我从朗读氛围的角度来谈一谈唐老师执教的这节课。   这节课,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我也感到很有收获。我觉得唐老师在创设和谐的朗读氛围方面做得不错。唐老师丰富的表情,亲切的目光,儿童化的语言,给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温馨、积极向上的朗读氛围。   如初读古诗时,唐老师这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唐代诗人胡令能一共留下来了四首诗,《小儿垂钓》是其中的一首,小朋友都很喜欢,大家想不想读啊!”教学生字时,唐老师让学生过了一把“老师”的瘾:“现在大家互相读一读,读的好夸夸他,读不好帮帮他,看那个小老师当得好!”一学生上台领读时,唐老师又对学生进行了温馨的提醒:“小老师读的好咱们就跟着读,读不好别吭声。”看,唐老师多么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啊!我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每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孩子们不是乱喊就是笑,显得乱哄哄的。以后我也要采取这样的方法,既维护了课堂秩序,又保护了出错学生的颜面。   这节课,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唐老师刚才说课时,有让学生熟读成诵这个教学目标,但在这节课却没有体现。另外,我认为对“莓苔”一词让学生理解不够到位,诗中小朋友坐的莓苔和图片中大树下的莓苔没让学生弄明白。   《小儿垂钓》评课3   王爱云老师给我的印象一直都是从从容容教书,和和气气做人,举手投足之间都是知性的气质,既润泽了学生又葱茏了自己!她的每一堂公开课都能给我们带来惊喜,成为了年轻教师迅速成长的奠基石! 《小儿垂钓》是一首古诗,28个字将一个酷爱垂钓的蓬头小儿活灵活现地诉诸于笔端。扩写古诗,在我看来,既是对学生理解古诗能力的一种考验又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培养,所以很有必要。假如时光倒流,我们回到作者的年代,亲眼看见这一幕生活场景,感受溪边风光无限,或许会下笔如有神。但是,现在却要学生发挥想象力把28个字写成三四百字的习作,难度可想而知。 这就要求老师要把古诗教透,在学生充分理解的情况下,运用自己娴熟的教学技巧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这节课,王老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展露无遗。 教师明确自己引导者的身份,把说话权还给学生,在学生困惑的时候,老师及时给予帮助,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十分细心,这点从板书上即能窥见一斑;给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内心最真实地一面,让学生敞开心怀尽情地说,无所顾忌…… 导写环节是我最欣赏的。本来我还在纠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得那么精彩,但毕竟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说的,怎样串联才自然呢?后来在指导写作的时候,看见大屏幕上出示的导写语,我眼前一亮,对呀!这些中心句既指明了每段的写作方向又自然而然的串联了几个自然段,使得文章布局行云流水!

小学古诗小儿垂钓评课


文章TAG:小儿垂钓诵读指导小儿  小儿垂钓  垂钓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