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于易水送人是一首什么诗

《于易水送人》是初唐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于易水送人是一首什么诗

2,杂兴王昌龄易水送别骆宾王易水怀古贾岛易水汪元量这四首诗的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诗文解释】 就是在这个地方燕丹送别荆轲,壮士慷慨激昂,场面悲壮。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只有易水还是寒冷如初。

杂兴王昌龄易水送别骆宾王易水怀古贾岛易水汪元量这四首诗的

3,于易水送别骆宾王送的是谁

讲的是荆轲刺秦王,刺杀秦王是必死的任务,荆坷肯定会死在秦国,燕国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也是这个典故。 骆宾王在易水送别朋友的时候,不由得想起当年的壮士荆轲从这里出发去刺杀秦王时的种种情景,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荆轲虽然已经死去,但易水仍然寒气逼人,好象诉说着荆轲的豪情壮志,充满着对他无限的崇敬之情,令人在它面前不由得肃然起敬。
应当是荆轲

于易水送别骆宾王送的是谁

4,易水送别古诗

送兄 七岁女别露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接人一燕,不作一行归
易水送别 (唐)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5,易水送别这首词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首叫<易水歌>,出自《史记·刺客列传》,作者无从查考。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首诗叫《易水送别》,作者是骆宾王送友人的,写自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当是他支持徐敬业反对武则天,在这种心境下,这首诗应用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充满了悲壮的味道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写的,你说的是荆柯易水送别的场景吧?
高渐离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6,为什么说易水送别是骆宾王的绝命诗

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诗文解释】  就是在这个地方燕丹送别荆轲,壮士慷慨激昂,场面悲壮。那时的人已都不在了,只有易水还寒冷如初。【诗文赏析】  因为徐敬业用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骆宾王被武则天抓进监牢。但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骆宾王非常苦闷: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忿忿不平,又不满意武则天的统治;一方面想为推翻唐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在这种彷徨压抑中,骆宾王写出了“易水送别”这首诗。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却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表现出今日送别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昔日荆轲就是报着”壮士去兮不复返“的决心,骆宾王缅怀荆轲,也就表达了自己必死的决心了
不是哦,这是一个猜测哈
【诗文】: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想当年,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诀别,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昔时的侠士已经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看诗文和译文就不难看出,骆宾王的决心了, 这首诗的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写的燕太子在易水送荆轲去刺秦前的事情。“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 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我想他那时候的心境必定也是怀着和荆轲一样的情怀吧!

7,易水送别骆宾赏析

《易水送别》年代: 唐 作者: 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译文]想当年,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诀别,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昔时的侠士已经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据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这首诗的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写的这件事。“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既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气之先吧。

文章TAG:易水送别易水送别  送别  骆宾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