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为什么有时候要动鱼漂,钓鱼时鱼漂动了为什么老不中鱼
来源:整理 编辑:四国钓鱼 2023-09-07 19:26:01
1,钓鱼时鱼漂动了为什么老不中鱼
1、你调钝了,可尝试灵一点;2、小鱼闹窝;3、鱼大钩小;4、线组大了,反应慢;5、鱼饵掉了,鱼碰的钩子而不是吃饵;钓鱼需要静心,勾不要拉太早,多一点耐心,鱼就起来了。不过有时候是一些小鱼在故意叼鱼饵
2,为什么钓鱼要调漂
因为浮力和重力的二力必须得平衡,否则鱼咬钩浮漂是没有动作的。前段时间,常在一些“钓鱼”刊物上看到关于台钓调漂的系列文章。总觉得文章里把台钓 调漂说的太玄乎。调几目,钓几目,挑灵、调钝,似乎半目之差,就是天差地别,真的有 那么神乎其神吗?我以为,鱼吞钩,浮漂表现动作的判断及抬竿的最佳时机,都在于钓者 的经验总结。刊物中所说的灵敏度有些夸张,不实际也不实用,总会把那些以书本为师傅 的台钓初学者引入歧途。也许作者所说的也只是针对竞技钓,可是对初涉钓场者来说,是 无法理解,不明白真正原因,遇到水底地形复杂,那将一天到晚都在调漂,岂不哀哉。 南方多水库,而福州周边地区水库,多是三面环山的大山谷,在山谷口的狭窄处筑大堤, 积山涧清泉而成,这种水库水底地形较复杂,有深谷悬崖,陡坡,峭壁加之淹没的大小树 和山洞、石缝几乎找不到一块象样的平地。水库为建于一九七o年前后,当初放养了不少鱼 苗。后因地形杂乱,无法捕捉,就成了垂钓者的好去处。如今这些水库常有大鱼出没。鱼 竿老是挂底而无用武之地。只能用手竿,这些年随着台钓的普及,山里的年轻人也多数开 始玩悬坠钓法。至于调几目钓几目,人人各异。灵乎、钝乎、似乎各个都灵;重要的是自 我感觉好就行。因受水底地形限制,这种水库钓鱼的钓位多选在陡坡之处;有时坡度较 大,扔远三厘米与近三厘米漂目的变化都在三四目之外,遇上水底未腐烂的树根、漂的变 化就更大,由于水清,甚至于偶尔整支漂没在水里,也将就着钓,也就谈不上调多少目, 吊多少目了。综和以上原因,我自己琢磨了一套调漂方法。对付这样的地形很实用:首先 双钩要一大一小。因常有大鱼,底钩一般用伊势尼七号钩以上,上面的钩多用伊势尼4-5号钩,不超过5号,调漂时在空钩的情况下,漂尾全露水面,有几目留几目。漂尾长的则更 好,最好选直径1.5-2毫米粗细中空的漂尾,这样漂尾的浮力能浮的起上面小钩的小饵,底钩因钩大饵料也较大饵料贴底了漂才停止下沉,这样多数是一钩沉底,一钩悬空。一般情 况下,大的鱼咬底钩多,小鱼又刚好咬那装小钩的悬钩,因此大小鱼都能轻易钓着,如果 用糟饵,那悬钩还经常钓着鲢鱼、鳙鱼。值得注意,这种方式调漂脑线要长些,最好在25-30厘米之间,上下钩距离在4-6厘米。这样的组合加之水库水清又瘦,鱼儿抢食快又狠。不管是鲫、鲤、草、鳊吞饵,浮漂的动作都较大。除非小鱼闹钩要不几乎次次不抬空竿,惬意至极。
3,鱼漂为什么上浮
鱼吃食的四个阶段反映出浮标的鱼讯。鱼讯的感应,直接影响到浮漂的反应,如何才能从浮漂的浮沉动作辨别鱼讯的感应,这就是值得垂钓者专心研究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浮标是反映鱼儿吃食时动作的媒介,除浮标的自身语言(翻身站立、匀速下降、到位、返弹、静止)之外的任何动作,包括缓升、急降、晃动、移位、下落时的超时停顿……等等。这些“反常”的动作都有可能提杆中鱼,从浮漂的一举一动中,判断何时才是扬竿拉线钓鱼的适当时候。这些有异于浮标自身语言的动作,我们习惯性的称之为浮标的鱼讯语言。我们也正是根据这些浮标的鱼讯语言来进行垂钓的。了解了浮标的鱼讯语言,那么这些鱼讯语言又是怎么来的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是鱼吃食时的动作在浮标上的具体体现。鱼又是怎么吃食的呢?为了简单化,我把鱼吃食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并逐一定义了名字。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下吧。 首先是鱼触碰、试探饵团的阶段,我称之为“探口”。在这个阶段中,有些鱼习惯先吞进去但又马上吐出来,再吞再吐,反复多次。如鲫、老、滑鱼等。而有些鱼习惯先用鳍或嘴触、拱动饵团,并围着饵团游动。如:鲤、草等。其次,就是鱼在认为安全的情况下一口将饵吞入嘴中,我称之为“吞口”(这个阶段时间很短暂)。再有就是鱼吃饵后的抬头或转身阶段,我称之为“走口”。最后,就是鱼吃食、转身(抬头)后的游开阶段,我称之为“老口”。这四个阶段贯穿鱼吃食的全过程,即连续又不完整。说它“不完整”是因为:当鱼处于饥饿状态、觅食欲望很强的情况下,见饵就吃,不再小心翼翼的试探是否安全,其“探口”阶段就不存在了(如:生口鱼)。再有就是,鱼在觅食的过程中突然受到惊吓,也会马上放弃觅食,多好的美味也留不住它逃走的现实。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中鱼后要马上领鱼出窝的原因。 鱼吃食的这四个阶段,与浮标的鱼讯语言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它又是怎样通过浮标来具体体现的呢?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如何调整浮标。在垂钓时,更要懂得如何调整浮漂,而且也要从调整浮漂的情景、动态去了解浮漂在水面的动作,以辨别出鱼讯感应的反应,我们也正是通过调整浮标来认知鱼类的觅食过程,从而达到和实现钓获的目的。说到调标,我比较认可浮标的“剩余浮力”之说,即调目越小剩余浮力就越小,剩余浮力越小越灵敏,也就是说浮标越接近于调平水越灵。反之则为调迟钝。 在垂钓的过程中,我发现:浮标调的越钝,鱼吃食的四个阶段越明显、越松散;浮标调的越灵敏,鱼吃食的四个阶段就越模糊、越紧凑。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就拿调成5目的浮标来说说。假设(注意!我说的是假设)每次挂钩的两饵大小相同,重量也一样,且每个饵都能拉下2目的浮标。则双钩挂饵后,我们通过调整浮标与水底之间的距离,使下钩饵刚好触底,此时的浮标应露出水面1目,由于饵料的重量被浮标的浮力全部承担,两饵均处于悬浮状态,且浮标的剩余浮力基本上等于浮标被调成1目时的浮力。若此时有鱼探饵,饵团就会晃动,当浮标的剩余浮力不足以平衡掉鱼探饵的吸力时,标讯也就随即产生。这时浮标的鱼讯语言就是鱼的“探口”讯息。如果我们再对浮标进行调整,让上钩饵触底,底钩饵呈卧底状态,浮标应露出水面3目。此时有鱼探饵的话,由于浮标的剩余浮力增大了,加上两饵一触底一卧底,饵团受水底的制约,晃动的幅度小了许多,而且此时鱼探饵的力量能很好的被浮标的剩余浮力所平衡,则浮标的“探口”讯息就不明显了,也许只是轻微的晃动,上下的动作几乎没有。鱼经过探饵之后再吞饵入口,鱼吞饵时的力量大于浮标的剩余浮力,浮标随即产生的鱼讯语言就是鱼的“吞口”讯息。如果此时再增加钓目,使浮标处于不灵不钝状态,即浮标露出5目,双饵均卧底。此时饵团的全部重量均由坑底承担。在鱼吃食时,其“探口”讯息就看不到了,鱼的“吞口”讯息也会由于受到浮标剩余浮力的影响变得非常小。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此时浮标的剩余浮力能平衡掉鱼吃饵后的残余力量,所以浮标没有明显动作。而且鱼吞饵的这个过程时间很短,鱼很快就进入下一阶段——转身或抬头。而鱼的转身(抬头)会把子线拉动,则鱼讯产生。此时浮标的鱼讯语言就是鱼的“走口”讯息。如果我们再次调整钓目,使浮标露出6~7目,此时双饵均卧底,而且子线呈弯曲状态。鱼的前两口讯息当然就被过滤掉了。那“走口”讯息为何不明显呢?原因是鱼转身(抬头)的时间也不长,而且子线是弯曲的,在鱼转身(抬头)时也仅仅是把子线拉直了,浮标的讯息也不会产生。而当鱼游走时,就会产生位移,从而拉直、拉动弯曲的子线,随即产生浮标的鱼讯语言——“老口”讯息。 由此不难看出,在浮标调钝后,钓目由钓灵到钓钝,鱼吃食的四个过程是很清晰的。简单的总结一下:单饵离底——钓“探口”讯息;上饵触底,下饵卧底——钓“吞口”讯息;双饵卧底——钓“走口”讯息;双饵卧底且子线弯曲——钓“老口”讯息,但这些只是一种理想的假设。在实际的钓鱼活动中,由于鱼体的大小、饵料的可口性、饵团的大小、浮标的材质……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鱼的这四口讯息并不会固定在某一钓目上,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来不断的变化和调整。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把浮标调灵后的情况。在我们将浮标调灵后随着调目的减少,要想钓全鱼吃食的四个阶段,对所上饵团大小的要求也就越来越严格,而且由于浮标的剩余浮力的减小、饵团的减小,使浮标出现鱼讯语言所需的力量也就变小了。有时即使双饵卧底,体形适当的鱼的“探口”也有可能使浮标出现鱼讯语言。原因就是浮标的剩余浮力已经不足以平衡掉鱼吃饵后的残余力量,而此残余力量恰恰使浮标出现了鱼讯语言。也就是说在浮标调灵之后,鱼的前三个过程所出现的三口讯息,在浮标的钓目上很难区分清楚。为什么说是前三个过程不好区分呢?原因就是,鱼在前三个吃食过程中,子线都是垂直的(钓目在调目以内),在浮标的剩余浮力加上饵团的重量不足以平衡掉鱼吃饵的力量时,鱼探饵、吃饵后所剩余的力量能很快地传至浮标,导致鱼讯。如何滤掉其中的假口抓准实口?就要求我们总结和吸取多次垂钓的经验和教训,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摸索来很好的掌握它们。还有就是,在调目范围内,若空杆仍然多于中鱼,就需要我们继续往钝了钓(即钓目要大于调目了),直到有讯息即中鱼为止。此时你所钓的一定是鱼的“老口”讯息(双钩卧底、子线弯曲)。但我不主张抓鱼的“老口”讯息,一定要抓鱼的前三口讯息,这是因为抓鱼的第四口——“老口”讯息,就如同我们常说的“起杆晚了”,即鱼已经开始游动,再起杆中鱼,钩对鱼的刺痛是很大的,使鱼在未离窝前就受惊而发力逃窜,如同在窝子里遛鱼一样,不但容易惊窝,还很容易切线跑鱼。所以,除了钓老、滑鱼、糗鱼之外不建议大家钓“老口”。所以说,如果我们在调目之内无法找到很好的上鱼点,就应该重新来调整浮标的调目,往钝了调(减铅皮),直到鱼讯与上鱼率几乎一一对应时的钓目在调目以内为止。不能犯懒钓“老口”,而错过上鱼的最佳时间。 单纯的追求调灵、调钝、钓灵、钓钝都是不可取的,而是要根据鱼口与标讯对应中的真假程度,来适时调整浮标,找到最佳的上鱼点,而获取骄人战绩。特被注意:“最佳的上鱼点”不一定就是钓组的最灵点,而是有标讯就中鱼的最灵点,它对应的是鱼的吃口(或“探口”、或“吞口”、或“走口”、或“老口”),随着鱼情的变化它不是固定的。所以很难说你应该钓几目、钓灵好还是钓钝好。有许多钓友就是没有弄清浮标的鱼讯语言与鱼吃饵之间的关系,而走入了追求“调几钓几”“钓灵还是钓钝”的误区。明确了浮标的调目、钓目与鱼吃食过程之间的关系之后,如何很好地在实际的垂钓之中运用得当,需要钓友们不断的实践和摸索。认真地分析浮标所提供的每一个鱼讯语言,很好地理解实际垂钓过程中鱼吃食的状态,充分调配好鱼讯与上鱼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提高鱼获的关键所在。明确你的上鱼点对应的是鱼吃食的那一个阶段,是你在鱼口发生变化时,应该如何应对的主要依据(是该钓灵还是该钓钝)。
文章TAG:
钓鱼为什么有时候要动鱼漂钓鱼 为什么 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