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嗅觉是人的多少倍,请问鲤鱼和草鱼有视觉和嗅觉吗
来源:整理 编辑:四国钓鱼 2023-06-05 07:46:59
本文目录一览
1,请问鲤鱼和草鱼有视觉和嗅觉吗
有点额,鱼的视觉不好,基本都是近视眼,只能看清距自己一两米远的东西,但是嗅觉蛮好
2,在河里钓鱼用什么饵最好
香甜饵的制作方法钓鱼的好饵料: 注:河里垂钓,因不同程度地投饲全价颗粒饲料,所以配制饵料时,除香甜原料、促摄物质之外,一般还必须掺对适量鱼粉,方能适其惯常的口味。 鱼类的感觉器官主要有五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它们都被鱼儿用于摄食活动。据专家研究,鱼觅食最主要是靠嗅觉。鱼的嗅觉超常敏感,据说比警犬还要强数百倍甚至数千倍,这就是为何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夜垂钓,鱼仍会频频咬钩的原因所在。 以鲤鱼为例,鲤鱼不但嗅觉极好,而且味觉也十分发达。它的“探雷器”是由味蕾和某些神经末梢的纺锤细胞组成的,分布在口腔、唇腭、鳃体、触须、鳍条甚至整个体表上,感味能力颇强。除寒冷季节喜觅蚯蚓等高蛋白动物饵食外,一年中绝大部分摄食期内,鲤鱼(尤其池塘鲤鱼)主要觅食醇香的谷类、豆类以及甘甜的薯类等素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世世代代的摄食习惯已使它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条件反射,因此对饵物的香甜气息保持一种特殊的钟爱。古人云:“临渊垂钓,必芳其饵。”“善钓者出鱼于千仞之下,饵香也。”都讲的是这个道理。 循其理,在制作饵料时,自然应以香甜味为好。另外,与喜食浓甜的鲫鱼相比,鲤鱼则喜欢淡淡的香甜饵。当然“浓”和“淡”绝不是以人的感觉为标准的,鱼的嗅觉、味觉比人类强数百上千倍,若人闻过舔过觉得可以,对于鱼来说可能就过于强烈了。有人采用过量的大曲酒和饵,抛饵后鱼星迭起却不咬钩,其道理就在于嗅觉将鱼儿聚来,味觉和嗅觉却使鱼受不了刺激而无法吞饵或吞而复吐,即“嗅酒香而聚,尝酒辣而离”。有人为求其甜,过量掺对食糖、蜂蜜、奶粉、香精之类(以人的口感为标准),往往也会使鱼因难以承受而弃之。 制饵时,适当加些香甜物质会增加诱力,但又不是任何香甜东西都灵验。香甜味物质中,以天然原料为上品,合成香甜物质次之。天然香甜原料中,又以谷、豆、薯类以及其他植物类的天然气味为佳,如炒芝麻粉、蚕豆粉、黄豆粉、麦麸、香油、曲酒、丁香、桂花等。合成原料中,有椰蓉、香草、菠萝、香蕉等香型香精,以及香兰素粉和某些中草药等。这些东西的调配使用要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区别,做到浓淡适度,气味与适口性相统一,以及诱饵、钓饵有别(诱饵起到将鱼诱来的作用即可,钓饵则使被诱来的鱼产生强烈的吞嗜欲望。这一般要经过钓者反复实验才能取得切实管用的效果)。 日本学者认为,鱼类的摄食过程分为激发期、搜索期、啄咬期和吞咽期等几个主要阶段,真正全面的鱼饵应与鱼类完整的摄食全程“对路”,鱼在引诱剂导引下向食物游动,然后在吸引剂的作用下,滞留在食物源周围,激发剂激发鱼儿开始啄食品尝,最后在促进剂的作用下吞咽并连续摄食。这几个步骤中,最后一步最为重要。于是近几年关于“促摄物质”的研究在我国广泛地开展起来。随之而起的专门从事生产垂钓饵料的新兴产业亦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促摄物质主要是由各种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无机盐、有机物等组成。由它们配制而成的“促摄物质”既不香也不甜,是无味的,然而它们却是鱼体内必需的、十分重要的食物成分,鱼儿对它的摄取欲望极为强烈,“鱼咬石头”的实验结果就非常典型地说明了这一问题。毫无疑问,这对“甘芳其饵”的传统认识形成了一种挑战,至少作为一个新的课题需要去诠释、认识和寻找相对应的施钓方略。毫无疑问,在配制饵料时,除香甜之外,还应更全面地顾及其促摄功能。
3,鱼类鼻孔的作用
鱼的嗅觉发达,比人类敏锐。光线在水中的穿透性比在空气中差,鱼的非凡嗅觉弥补了视觉上的不足。鱼鼻一般生有一对,长在眼的前面。与人类不同的是,鱼鼻有前界孔(即入水口)和后界孔(即出水口),而鱼鼻与口腔不相通。如果口鼻相通,口腔压和腮压的压力泵作用就无法充分发挥,呼吸和摄饵就不能顺利进行。我们通过对鲑鱼洄游的研究弄清楚了鱼这种惊人的嗅觉能力。 从古时起人们就知道饵的气味对钓鱼是非常重要的。很多鱼虽然没有鲑鱼那样嗅觉灵敏,但也能嗅到远处的气味。水是声音和气味的良导体,传导速度很快,鱼的反应速度也很快。 孩子们在浅水里用四角绳网捕鱼。他们在网里放上蚕蛹粉的诱饵,几分钟后鱼相继游过来,有些鱼露出的背鳍,等网里鱼多时把网抬起来,就能捕到各种大小不同的鱼。这主要是气味在起作用。 鱼喜欢和讨厌的气味 鱼对鱼油、蛤仔、人的唾液、蚕蛹提取液等反应敏感。鳞虾的特殊气味对许多鱼都有诱惑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样,我们在钓鱼时必须考虑使用带气味的饵,但是,也有一些气味是鱼避之惟恐不及的。发霉的鱼油具有较强的集鱼性,但变质的蛋白质和淀粉等则只能使鱼远远避开。发霉的鱼油含有乙醛(单糖类),能散发出有强烈挥发性的无毒臭气,但蛋白质和淀粉变质后产生吲哚和硫化氢,形成有毒物质尸碱,尸碱和硫化氢的气味是鱼最讨厌的,夏天不知不觉中使用了这种饵连一条小鱼也钓不到,这是由于鱼的嗅觉比人要敏感得多的缘故。但是,蚕蛹等霉变到一定程度产生吲哚反而更好用。 鱼忌避的物质 只要驴子、马、人在上游一接触到水,因产卵从母河朔游而上的鲑鱼就会不再向上游动,这是鲑鱼对皮肤上所带物质(哺乳类皮肤因子)做出的拒绝反应,这种物质叫做忌避物质.哺乳类的皮肤分泌物中含有芥氨酸、白氨酸、半恍氨酸、丝氨酸类,但鲑鱼忌避的只有丝氨酸。饲养的狗、猫、小鸟会舔啄主人的脸和手,同样,人工养大的金鱼、鲤鱼也会吸食人的手指,这是宠物在舔食主人脸上和手上分泌出来的氨基酸。像鲑鱼这种嗅觉特别敏感的鱼只根据极微量的皮肤渗出液就能捕捉到“敌人”的存在。 因此,在钓鱼场所不应把手随意伸到水里或向水里撒尿,天然的鱼不是宠物。鱼类学家冯*布利什研究发现,群居生活的桃花鱼只要有一条受伤其他的就会四散逃窜。即使把染上桃花鱼皮肤伤的水倒入水中也会使鱼群逃亡。这是由于桃花鱼的皮肤放出警告物质。带干鳟鱼气味的溶液也会使桃花鱼逃之夭夭。但是,后者放出的是忌避物质,前者是同族伙伴警告放出的物质,二者性质不同。 我们目前完全弄不清楚这种警告物质是从皮肤的哪一部分分泌出来的。自然界里有种天然色素叫蝶呤,鱼分泌出来的警告物质的化学构造与蝶呤非常相似。用显微荧光测定法做出的分光学研究结果显示,它是从皮肤细胞分泌出来的。但是,鱼不仅放出这种警告信息素,也放出某种引诱信息素。 雌蟑螂的粪便能引诱雄蟑螂,它的粪便中含有引诱信息素。这种引诱信息素叫做性激素,对鱼的繁殖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 狂游状态与信息素 让鱼放出信息素作为诱饵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但是,信息素本身少之又少,我们根本不清楚其化学构造。人类的狐臭、香烟的香味都是性信息素的一种。在产卵期间,雄鱼受雌鱼排放的过多的性信息素的影响到处狂游,这种状态虾下的鱼根本不分辨钓饵如何,钓者即使空手也能很容易抓到。 一般淡水鱼的信息素多些。也许因为海水里溶解了种种有机质和无机质的分子离子,信息素不如在淡水里那样起作用。我们知道,用竹荚鱼片可以钓到竹荚鱼,但用鲥鱼片却不能钓到鲥鱼。这并不是鲥鱼感觉到了同类放出的忌避信息素,而是由于它本身就只能摄取活饵和看起来像活饵的模拟钓。一般鱼的嗅觉与狗差不多,其灵敏度是人类的几十倍。鱼嘴外面有两个小孔,注入水水不能进去,这小孔是鱼的鼻子,这说明鱼的“鼻孔”和嘴、腮、肚子没有明显相通。 鱼没有鼓膜,事实上多数鱼的耳朵本不与外界相通,而是被保护在头两侧的囊中。囊就位于眼睛的后面。 声音在水中传播要比在空气中容易得多。像其他动物一样,鱼的体内有大量的水,声音能直接穿过鱼的身体,到达耳朵。 许多种鱼能用另一种方式收集声音。它们的耳朵与鳔相连,水中的声音使鳔壁振动,就像声音穿过空气使鼓膜振动一样。然后这种振动通常沿着与鳔相连的一串小骨头传到耳朵里。有些鱼不是靠小骨头传送振动,而是靠从鳔延伸出的管状器官。 声音对鱼很重要。许多鱼能彼此发出有力的叫声,几公里以外都能听见。有些鱼通过磨牙发声,另一些鱼在身上磨擦鳍发声。许多鱼用鳔发声辨声。特殊的可敲击肌肉振动鳔发出声音。 鱼的听觉有两套机构。在鱼体表面有一系列小的器官能听出低频的声音(200赫以下)和感觉出水流,通常这些细的感觉细胞包在鱼皮下面的细管内,而这些细管又形成一条体侧的线——侧线。侧线能感觉出近距离的水的流动和振动,还能判断扰动的方向和距离。鱼具有比较完善的内耳,作为声的接收器,声音可由头骨经骨传导,或由鳔传到内耳。有一些鱼,体内有一些小骨,把鱼鳔和内耳中的液体连接起来。在鱼听声的过程中鱼鳔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在水中整个鱼对于声几乎是透明的,只有鳔是声的反射体。经过实验,一般的鱼类可以听到500~600赫以下的声音,超过这个频率范围,鱼类听声的能力就很差了。
文章TAG:
嗅觉 是人 多少 请问 鱼的嗅觉是人的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