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虾塘池底淤泥过多如何除掉

叫洗虾塘的工人来洗一下就可以了
挖机挖呗~

虾塘池底淤泥过多如何除掉

2,如何清除水池中的污泥

首先是什么池,如果是一般的水池,那么把水抽干,把泥挖走再把水抽回来就好;如果是污水处理的池,那就分2种:一可以在池底接个排泥管,用泵抽出来,二是用刮泥机,把泥刮到泥斗中,排出,刮泥可以手动也可以自动的,刮泥速度不能太快,影响泥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刮泥的效率。

如何清除水池中的污泥

3,鱼塘污泥清除求大神

机械挖呀,还可以人工清理,其实还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像清理河道时在鱼塘最深的地方放置一台泵,另外在清水源放置一台泵,用清水泵冲洗淤泥,从鱼塘的泵周围开始冲,冲掉的淤泥由泵抽走。
你要是不想花太钱 就种水草 饲料钱都能省点

鱼塘污泥清除求大神

4,如何处理干塘后的淤泥

消除淤泥危害的方法: 1、让池底暴晒和冰冻。在冬春清淤的池塘,可利用空闲的时间,让池底接受充分的风吹、日晒和冷冻,塘底淤泥变得比较干燥、疏松,同时又可以杀死病原体和寄生虫(卵),改善池塘生态环境,提高池塘肥力,为翌年改善溶氧状况和改良水质创造条件。 2、施放生石灰。池塘施放生石灰,除了能杀死鱼类的寄生虫、病菌和害虫等以及使池水保持微碱性的环境和提高池水的硬度、增加缓冲能力外,还能增加水中钙离子,并使淤泥中被胶体所吸附的营养物质代换释放,以增加水的肥度。塘底施放生石灰的好处很多,但施用的量要足,即每亩100千克以上;操作要细,即将池水抽至10厘米左右,生石灰用桶加水溶化后趁热遍泼全池,用钉耙把泼有生石灰的底泥翻耙一遍,使淤泥和石灰充分混合。 3、在养殖生产中,利用水质改良机吸出过多的淤泥(一般要求保持10厘米以上),或者在晴天中午,翻动塘泥,以减少耗氧因子,也可以在晴天中午用水质改良机将淤泥喷至池水的表层,或用铁链等来回拖拉搅动塘泥以促进淤泥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降低夜间下层水的实际耗氧量,防止养殖动物浮头。 4、施用微生态制剂。在养殖的关键季节,根据池塘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施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EM菌液等,改善底质和水质,减少有毒物质和毒害作用,增加溶氧,促进养殖动物的生长。
其实我在想 铺地膜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呢?
出了传统的方法,还有什么有效实用的新创意吗?期待高人高招!
谢谢大家 现在还是晒塘和加碳酸钙
翻耕塘底怎么样?
主要还是多晒晒

5,怎样清理污水池里的沉淀污泥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1、首先关闭隔污水池进水阀,并挂牌标识提醒相关人员注意; 2、一定要确保维护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必要时做好通风给氧和定时更换作业人员进行施工; 3、在污泥稀释前,用吸污车反复冲,待污泥被稀释后,开启抽污设备,污泥通过管道吸出,放入准备好的泥浆车内运走,同时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4、抽干隔污水池内的污水,在抽干污水后再次稀释污泥,可使用高压泵冲稀污泥,清理池底淤泥、杂物,将从隔油池、污水池中清出的淤泥找空地堆放、晾晒,最终将淤泥运走至指定场所; 5、可多次注入清水进行冲洗并及时抽出,直至污水池清洁干净为止; 6、上面工作完成后即可恢复污水池使用,并检查相关设备、阀门是否正常。
首先是什么池,如果是一般的水池,那么把水抽干,把泥挖走再把水抽回来就好;如果是污水处理的池,那就分2种:一可以在池底接个排泥管,用泵抽出来,二是用刮泥机,把泥刮到泥斗中,排出,刮泥可以手动也可以自动的,刮泥速度不能太快,影响泥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刮泥的效率。
找环卫队 清理下水道的
上台压滤机吧,不过压出来的污泥确实不好处理,不过毕竟体积少太多了
1、污泥脱氮上浮 污水在二沉池中经过长时间造成缺氧(do在0.5mg/l以下),则反硝化菌会使硝酸盐转化成氨和氮气,在氨和氮逸出时,污泥吸附氨和氮而上浮使污泥沉降性降低。  解决办法:减少在二沉池中的停留时间,及时排泥,增加回流比。  2、污泥腐化上浮 在沉淀池内污泥由于缺氧而引起厌氧分解,产生甲烷及二氧化碳气体,污泥吸附气体上浮。  解决办法:加大曝气池供氧量,提高出水溶解氧,减少污泥在二沉池中的停留时间,及时排走剩余污泥。

6,鱼塘淤泥怎样清理

一般正常情况下,池塘保持10-20 厘米淤泥对养殖生产有利;如果超过了限度,不但减少了水体,而且增加了池水耗氧量,易于酿成泛塘事故,同时也易于诱发鱼病。所以消除过多淤泥是十分重要的技术环节。然而,由于清淤劳动量大而艰巨,往往不少生产单位未作处理,随着时间推移,池塘淤泥越积越厚,使生产能力显著下降,同时还不利于养殖下水操作。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养鱼10 年以上而没有清淤的养殖场,有的老塘情况则更加严重。为了恢复池塘生产力,必须进行池塘清淤。池塘清淤的最简单的方法,是排干池水,晒泥,然后人工挖挑多余的淤泥。但这种方法劳动强度太大,效率太低,速度太慢,往往人们不愿意采用。有的地方采取鱼稻、鱼稗、鱼瓜轮作的方法,先以塘泥种稻收稻、种瓜收瓜或种稗作为草食性鱼类青饲料,或部分作绿肥培植鱼种和鳞鱼、缩鱼的天然饵料。当塘泥干化后用机械(推土机、挖掘机等)集中操作,将清淤与池塘维修和护坡紧密结合起来。当然这种方法十分有效,但需要一定的投资条件才能付诸实施。当池塘使用年限较短,堤埂较为完整,或池坡经过硬化,不需要大量维修,可采用浊流泵改装的清淤船,带水清淤作业,每年或隔年将部分淤泥带水输往池堤饲料地(埂边筑小堤拦泥)作为种青肥料,或输往其他低凹浅塘、废地,或年底非生产季节,排出大部分池水,利用专门的清淤机清淤
nsq型潜水淘金泵是电机与水泵同轴潜入水中工作的,该泵过流部件采用高合金耐磨材料制造,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过流通道大。该系列产品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设计制造,独特的密封装置能够有效平衡油室内外压力,最大限度保护了机械密封的可靠性,电机采用过热保护、进水检测保护等多种保护措施,能够在恶劣的工况条件下长期安全的运行。水泵的前置搅拌叶轮能将沉积淤积物冲击成高浓度的湍流,使水泵在无须附属装置的情况下实现高浓度吸淤。该泵材质为耐磨合金,耐磨、耐腐性能好,过流通道大,排污能力强,能通过较大的固体颗粒,广泛用于抽沙,抽金沙,铁砂,水库清淤,河道清淤,沉淀池清淤,鱼塘淤泥,沉井,矿井泥沙清理,抽煤泥,粉煤灰处理等。主要过流部件采用耐磨合金,具有耐磨性好,排污能力强等特点。

7,虾塘淤泥深的处理办法

青虾与河蟹混养,可以充分利用池塘水体和饲料,在基本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情况下,获得虾、蟹双丰收,大大提高池塘养殖的整体经济效益。 一、池塘准备 1.池塘选择 实行虾蟹混养的池塘,面积5亩--10亩,水深1.0m--1.5m,塘埂坡度1:3左右,不渗不漏,排灌方便,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水体溶解氧丰富,无工业或生活污水污染。 2.清塘消毒 要求养殖池塘清除过多的淤泥,冬季经阳光曝晒,放养前半个月至一个月用生石灰75kg/亩--100kg/亩化浆或漂白粉20ppm全池泼洒,进行清塘消毒,以杀灭野杂鱼,改善池塘底质。 3.防逃设施 池塘四周做好防逃设施,一般用高0.5m的铝泊、塑料薄膜或塑板圈围,插入土中0.2m。防逃设施内留1.0m以上的坡埂,以方便饲养管理,并有充足的地域供河蟹活动。整个养殖过程,进水口用60目--80目的尼龙绢网袋过滤进水,防止野杂鱼及鱼卵进入池塘中,排水口安装密眼网以防青虾外逃。 4.移植水草 年初,在离池塘边缘1.0m处的浅水带沿四周种植或移植水花生、空心菜、水浮莲等水生植物,草带宽1.0m左右,水草面积控制在其生长旺盛时占池塘总面积的25%左右,多余的水草应予人工割除。水草移入池塘前,需用10ppm的漂白粉消毒。 青虾与河蟹混养池塘种植水草有以下好处:(1)充分利用水体,增加青虾与河蟹的栖息场所,供虾蟹隐蔽、蜕壳和不受或减少敌害生物的残杀;(2)水草的嫩叶、根须、腐屑可供虾、蟹摄食,促进其良好生长;(3)有利于天然饵料生物的繁衍;(4)高温季节具有降温作用,减轻虾、蟹对环境的应激反应;(5)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解氧;(6)吸收池塘内过多的营养成分,净化水质;(7)使虾、蟹外壳呈青绿色,防止或减少“水锈虾”的产生,提高虾、蟹的品质;(8)消浪护坡,避免池埂坍塌。 二、苗种放养 放养一龄扣蟹600只/亩--800只/亩,或当年豆蟹1000只/亩--1200只/亩,放养青虾虾苗4万尾。放养的蟹种、虾苗要求品种纯正,规格整齐,附肢完整,无病害。一龄蟹种放养要避开严冬低温期,放养豆蟹则尽量要早,以提高成蟹的出池规格。 此外,池塘搭配放养一龄花、白鲢80尾/亩。搭配放养滤食性鱼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池塘饵料生物,显著改善水质,减少高温季节蓝藻、绿藻的爆发,还可以减少青虾秋苗的数量,控制放养密度,提高上市规格,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三、饲料和投喂 饲养前期以颗粒饲料与动物性饲料如螺、蚌、蚬、小杂鱼等相结合进行投喂为主,辅以少量水草,既满足虾、蟹的营养需求,又可避免或减少互残现象,降低生产成本;中期高温期间,增加植物性饲料的投喂量;后期加大动物性饲料的投喂量,以保证河蟹的生长及育肥。颗粒饲料粒径为1.5mm--2.2mm,粗蛋白含量35%--40%;动物性饲料要轧碎。日投喂2次,其中上午的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1/3,下午的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2/3。颗粒饲料日投喂量控制在虾蟹体重的3%--5%,鲜活饵料投喂量则为虾蟹体重的10%--15%。饲料要均匀地投放至离池塘边1.0m左右的水草带,日投喂量还要根据虾、蟹的存塘量及生长情况、水温、天气等情况灵活掌握,既要避免浪费饲料,败坏水质,又要保证虾、蟹吃食,满足其生长需要,并做到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为便于检查摄食情况,可在池塘四周设几个饲料台进行观察,一般以1小时--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度。 四、水质调控 整个饲养过程,池塘水质始终保持适当的肥度,透明度掌握在0.25m--0.

文章TAG:池塘清理淤泥的最好办法池塘  清理  淤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