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尾鲴的生活环境

在江河、湖泊的底层。以下颌角质边缘刮食底层着生藻类和高等植物碎屑。2年性成熟,4~6月产卵。生殖季节亲鱼群集溯游到浅滩处产卵,卵粘性。黄尾鲴仔幼鱼阶段的食性是随着鳃耙和肠管形态的变化而变化。体长11.8—12.3mm,鳃耙形状开始分化,肠呈1—2弯曲,仔鱼吞食小型枝角类,主要是裸腹溞;体长15.8—17.4mm,口端位,鳃耙成筛网,肠呈4—8弯曲,前肠膨大,主要食物是腐屑,摇蚊幼虫,“水华”型的裸藻与蓝绿藻。体长18mm的幼鱼,口下位,鳃耙与肠管进一步发育,幼鱼转入底栖,其前肠内含物主要为泥沙、腐屑、摇蚊幼虫,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黄尾鲴成鱼的主要食物为大量的腐屑和极少数的着生硅藻、颤藻。成鱼食物营养价值很差,其总N含量为0.372%,有机质为4.8%,每克湿重的热值为146.35卡,成鱼周年摄食,摄食量大,这是黄尾鲴摄食的特点。

黄尾鲴的生活环境

2,如何在水库钓黄尾鱼

黄鲴鱼,学名细鳞斜颌鲴,南北地方俗称黄尾刁、黄片、黄板子、黄尾鱼、黄姑子.黄梢等等.属鲤科,鲴鱼鲴亚科,头尖吻钝,口小下位成弧形,下颌前有比较发达的角质边缘,下咽齿3行,鳃耙47~51,侧线鳞63~68,腹部在肛门前方有不明显的腹棱。成鱼一般的规律是春秋游浅水,夏冬入深潭。黄鲴鱼食牲杂以天然水生昆虫、浮游生物、底生硅藻、绿藻、兰藻等为主,是池塘水库的清洁夫。南方有一句口头语:“麦子熟了,尾巴黄了”,四、五月间是江南一带小麦成熟的收割季节,也正是黄鲴鱼为了准备产卵需要大量进食时期,这是一年中垂钓黄鲴鱼的头个黄金季节,而北方因为气候上与南方的差异会有所推迟。到了立秋以后的十、十一月(北方八、九月),秋高气爽氧分充足,水温适宜,已长得很是肥硕的黄鲴鱼会四处寻食,为度过严寒的冬天补充营养,这时是垂钓黄鲴鱼的又一个最佳时段。选择钓位的原则一是根据黄鲴鱼的生活特性,选择水域中有黄泥坡、凸嘴、陡岩、深浅交汇、库内大弯处。二是随季节的变化选择钓位应略有差异。每年的早春之后,清明前可以找向阳、坡度较陡、水底有乱石杂物,水深1.8—3.0M又不太挂钩的地方。清明节后随着气温的上升,要选浅滩及深浅结合部,坡度较平缓的位置,水深在1.2—1.5M左右处下钩。初夏、秋季、阴天钓浅,仲夏、晴天钓深水也可借鉴。黄鲴鱼是以藻类和高等植物碎屑为食,基础饵应以每个地方的植物本味香为主,寒冬,立春期间可以将主饵里腥饵的比例提高到50%,含有大量动物蛋白质类型的钓饵对这时段的黄尾鲴具有比较强的诱食力,从实战看钓效也很明显。采用拉饵垂钓,比搓饵垂钓略胜一筹。

如何在水库钓黄尾鱼

3,黄尾鲴的养殖技术

食性:黄尾鲴仔幼鱼阶段的食性是随着鳃耙和肠管形态的变化而变化。体长11.8-12.3mm,鳃耙形状开始分化,肠呈l一2弯曲,仔鱼吞食小型枝角类,主要是裸腹搔;体长15.8-17.4mm,口端位,鳃耙成筛网,肠呈4-8弯曲,前肠膨大,主要食物是腐屑,摇蚊幼虫,“水华”型的裸藻与蓝绿藻。体长18mm的幼鱼,口下位,鳃耙与肠管进一步发育,幼鱼转入底栖,其前肠内含物主要为泥沙、腐屑、摇蚊幼虫,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黄尾鲴成鱼的主要食物为大量的腐屑和极少数的着生硅藻、颤藻。成鱼食物营养价值很差,其总n含量为0.372%,有机质为4.8%,每克湿重的热值为146.35卡,成鱼周年摄食,摄食量大,这是黄尾鲴摄食的特点。生态特征:黄尾鲴是淡水生长的中小型鱼类,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体长稍扁,头小、尖,吻端圆突,口近下位,呈一横裂,下颌有一发达的角质边缘;背侧灰色,腹部白色,鳃盖后缘有一条浅黄色的斑块,尾鳍桔黄色。主要摄食植物碎屑、腐殖质和底层着生的藻类,池塘养殖可投喂糠、麸。最适生长水温22℃-24℃,耐氧能力近似白鲢。在自然界中,黄尾鲴1龄鱼可达100-200克,性成熟期为2龄,繁殖季节在4-6月份,亲鱼集群溯游到浅滩产卵。
食性:黄尾鲴仔幼鱼阶段的食性是随着鳃耙和肠管形态的变化而变化。体长11.8-12.3mm,鳃耙形状开始分化,肠呈l一2弯曲,仔鱼吞食小型枝角类,主要是裸腹搔;体长15.8-17.4mm,口端位,鳃耙成筛网,肠呈4-8弯曲,前肠膨大,主要食物是腐屑,摇蚊幼虫,“水华”型的裸藻与蓝绿藻。体长18mm的幼鱼,口下位,鳃耙与肠管进一步发育,幼鱼转入底栖,其前肠内含物主要为泥沙、腐屑、摇蚊幼虫,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黄尾鲴成鱼的主要食物为大量的腐屑和极少数的着生硅藻、颤藻。成鱼食物营养价值很差,其总n含量为0.372%,有机质为4.8%,每克湿重的热值为146.35卡,成鱼周年摄食,摄食量大,这是黄尾鲴摄食的特点。生态特征:黄尾鲴是淡水生长的中小型鱼类,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体长稍扁,头小、尖,吻端圆突,口近下位,呈一横裂,下颌有一发达的角质边缘;背侧灰色,腹部白色,鳃盖后缘有一条浅黄色的斑块,尾鳍桔黄色。主要摄食植物碎屑、腐殖质和底层着生的藻类,池塘养殖可投喂糠、麸。最适生长水温22℃-24℃,耐氧能力近似白鲢。在自然界中,黄尾鲴1龄鱼可达100-200克,性成熟期为2龄,繁殖季节在4-6月份,亲鱼集群溯游到浅滩产卵。
鱼苗孵出5天后体长约0.5厘米,可进入鱼种培育。育种塘可用土池,面积1-2亩,水深1.6米左右,底质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投苗前每亩用生石灰100公斤消毒后,每亩再施入经发酵的粪肥500公斤,或每亩用绿肥1500公斤培育浮游生物,让鱼苗有充足的天然饵料。鱼苗投放前要试水检查毒性,方法是在池塘中的小网箱试养少量鱼苗,30小时后存活才真正放苗。鱼苗放养前每5万尾苗投喂1-2个熟蛋黄粉,饱食后再按每亩10-15万尾的密度投放到育种塘。随着鱼苗长大要补充饲料,可继续施放经发酵的粪肥培育水色和适量泼洒豆浆,半个月后鱼苗长至3厘米时开始投喂米糠 、麦麸等精饲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5%-20%。鱼苗培育过程中要注意调节好水质,由于经常施肥和投饵,粪渣残饵容易败坏水质,因此每隔2-3天换水三分之一,最好保持微流水。还可在育苗塘中放养一些水仙、浮萍等净化水质。鱼苗长至3-5厘米时要进行拉网锻炼的分疏放养,同一池塘鱼苗规格尽量一致,一般放养密度3-4厘米的每亩放养8-10万尾,5-6厘米的每亩放养5-6万尾。经过2-3个月的培养,可长成6厘米以上规格的鱼种,这时可进入养成阶段。池塘养殖黄尾鲴大多是和家鱼搭配养殖,每亩投放200尾左右,管理方法同家鱼,在不增加饲料的情况下可收获80公斤左右的产量。黄尾鲴也可在大水面增养殖,由于能自行繁殖形成自然种群,2-3年后可有长期的收获。

黄尾鲴的养殖技术


文章TAG:哪里  大量  黄尾鲴  的生活  哪里有大量黄尾鲴鱼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