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同酌是什么意思

共同举杯。。。
你好!亲,是一起喝酒哦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一块喝酒啊大哥

同酌是什么意思

2,酌是什么意思

一、酌的释义:1、斟酒:对~。2、饮酒宴会:便~。清~。3、考虑,度量。二、拼音:zhuó三、部首:酉四、笔画:横、竖、横折、撇、竖折/竖弯、横、横、撇、横折钩、点酌的相关组词:1、斟酌[zhēn zhuó] 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再三~。~字句。这件事请你~着办吧。2、酌情[zhuó qíng] 斟酌情况:~处理。3、小酌[xiǎo zhuó] 简便的酒和菜。4、酌定[zhuó dìng] 斟酌情况做出决定:请领导~。5、酌办[zhuó bàn] 酌情办理。6、商酌[shāng zhuó] 仔细地商量、推敲。7、筹酌[chóu zhuó] 考虑斟酌。8、浅斟低酌qiǎn zhēn dī zhuó] 斟著茶酒,低声吟唱。形容悠然自得,遣兴消闲的情景。9、衡情酌理[héng qíng zhuó lǐ] 估量情况,斟酌道理。10、酌古御今[zhuó gǔ yù jīn] 斟酌古代的制度,以权衡现今的治理方法。

酌是什么意思

3,月下独酌的问题是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

月有阴晴圆缺,自古就有中秋满月人团圆的说法,所以月满会被用来象征人的团圆,而月缺则表现人的孤寂之情,两者都是是种抽象的运用。“月下独酌”四个字,月下是一种情景,而独酌则是体现诗人的一种心态,这里的“月”是用来烘托诗人孤单寂寞的内心的。
孤寂,孤傲,冷清,凄寒。

月下独酌的问题是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

4,酌字的意思

zhuó <动> (形声。从酉(yǒu),从勺,勺亦声。从“酉”与酒有关。本义:斟酒) 同本义 [pour out liquor] 酌,盛酒行觞也。——《说文》 尸升,坐取爵酌。——《仪礼·有司彻》。 酒曰清酌。——《礼记·曲礼》 缩酌用茅。——《礼记·郊特牲》 盖酌之也。——《公羊传·僖公八年》 及祭,酌仆。——《周礼·夏官》 引壶觞以自酌。——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因命酌互举。——唐·李朝威《柳毅传》 以我酌油知之。——宋·欧阳修《归田录》 无多酌我,我乃酒狂。——《汉书·盖宽饶传》 又如:酌献(斟酒以献;酌酒献客;酌酒祭神);酌羽(酌酒。羽,羽觞之省,代指酒);酌言(酌酒。言,助词);酌醴(酌酒) 饮酒 [drink]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陶潜《归去来辞》 又如:酌别(饮酒告别);酌杯(饮酒);酌鲁(饮薄酒);酌霞(比喻饮美酒) 斟酌,择善而行 [weigh and consider] 酌今昔而减之。——清·洪亮吉《治平篇》 又如:酌议(斟酌商议);酌责(酌情责罚);酌从(酌情顺从);酌古御今(择古之善者以为治今的借鉴);酌古准今(择取古代之事,用来比照今天的情况);酌估(估计);酌度(酌量;度量) 舀取 [ladle out] 以杓酌油沥之。——宋·欧阳修《归田录》 又如:酌饮(挹取流质食物而饮);酌取(挹取,舀取)

5,字斟句酌的意思是什么一般用来表示什么

【解释】:斟、酌:反复考虑。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出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示例】:他说话从不随随便便,而是~。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十分慎重
字斟句酌[zì zhēn jù zhuó]【解释】:斟、酌:反复考虑。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出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示例】:他说话从不随随便便,而是~。【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6,酌是什么意思 酌意思是什么

1、酌,中国汉字,形声字,从酉( yǒu)从勺,勺亦声,”酉”与酒有关,“勺”表示勺子,本义:斟酒。出自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汉书·盖宽饶传》:“无多酌我,我乃酒狂。”、宋·欧阳修《归田录》:“以我酌油知之。”。 2、动词-酌 形声字。从酉( yǒu)从勺,勺亦声。”酉”与酒有关,“勺”表示勺子。 本义:斟酒 同本义 [pour out liquor] 酌,盛酒行觞也。——《说文》 尸升,坐取爵酌。——《仪礼·有司彻》。 酒曰清酌。——《礼记·曲礼》 缩酌用茅。——《礼记·郊特牲》 盖酌之也。——《公羊传·僖公八年》 及祭,酌仆。——《周礼·夏官》 引壶觞以自酌。——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因命酌互举。——唐·李朝威《柳毅传》 以我酌油知之。——宋·欧阳修《归田录》 无多酌我,我乃酒狂。——《汉书·盖宽饶传》 又如:酌献(斟酒以献;酌酒献客;酌酒祭神);酌羽(酌酒。羽,羽觞之省,代指酒);酌言(酌酒。言,助词);酌醴(酌酒) 饮酒 [drink]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陶潜《归去来辞》 又如:酌别(饮酒告别);酌杯(饮酒);酌鲁(饮薄酒);酌霞(比喻饮美酒) 斟酌,择善而行 [weigh and consider] 酌今昔而减之。——清·洪亮吉《治平篇》 又如:酌议(斟酌商议);酌责(酌情责罚);酌从(酌情顺从);酌古御今(择古之善者以为治今的借鉴);酌古准今(择取古代之事,用来比照今天的情况);酌估(估计);酌度(酌量;度量) 舀取 [ladle out] 以杓酌油沥之。——宋·欧阳修《归田录》 又如:酌饮(挹取流质食物而饮);酌取(挹取,舀取) 3、名词-酌 zhuó 名> 酒的代称 [wine;liquor] 折寒梅以为羞兮,洒飞泉以为酌。——邹智《吊刘忠定公文》 又如:酌奠(以酒祭奠);酌焉不竭(比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通“爵”。中国古代的一种酒器 [a wine flagon]。 主人受酌降。——《仪礼·有司彻》 华酌既陈,有琼浆些。——《楚辞·招魂》 又如:酌金馔玉(形容饮食的豪侈讲究);酌金馔玉(喝酒的杯子是金的,盛菜肴的器皿是玉的。极言饮宴的奢侈豪华) 酌办zhuóbàn [do as one thinks fit] 酌情办理 酌定zhuódìng [use ones discretion] 酌情裁定 酌定对策 酌夺zhuóduó [make a final decision as one may think fit] 酌情定夺 酌减zhuójiǎn [appropriately reduce] 适当减少 酌减一加仑的漏损 酌量zhuóliàng [consider] 反复斟酌考虑;估量 酌情zhuóqíng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ircumstances] 酌量考虑实际情形

7,殇觞的意思

未成年而死:幼子早殇。 为国战死者:国殇。殇魂 觞 古代酒器:举~称贺。~酌。 欢饮,进酒:~饮。~咏(饮酒赋诗)。
殇:死亡、悲伤…之义;觞:古代盛酒的器皿。。
殇是一个多义汉字,多与死亡、悲伤有关。吉凶寓意:凶 、同时代表死亡、多种含义 .也有以殇为名的咖啡与音乐。 觞1、古代酒器:举~称贺。~酌。 2、欢饮,进酒:~饮。
殇是一个多义汉字,多与死亡、悲伤有关 觞 1、指古代酒器 2、欢饮,进酒
殇   (殇)   shāng   未成年而死:幼子早殇。   为国战死者:国殇。殇魂。 觞(shāng )      (1) 古代酒器:举~称贺。~酌。   (2) 欢饮,进酒:~饮。~咏(饮酒赋诗)。

8,二人小酌是什么意思呢

两个人一壶酒,清闲无忧地或躺或坐,烦恼尽散。希望能帮到你!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双。”何谓“媒妁”呢?《说文》曰:“媒”谓“谋合二姓”;“妁”谓“斟酌二姓”,“媒妁”即“谋合二姓以成婚。”而在中国古代汉语词典中却有“男曰媒,女曰妁”的解释。实际上,两种解释在本质上并无多大区别,“媒妁”一词合起来就是谋介婚姻之人,即媒人、婚姻介绍人。汉族习惯上称媒妁为“月老”,也有“天冰”、“伐柯人”、“红娘”等。据专家考证,媒妁在周朝时已产生,最初由巫觋担任。《诗经》中最早反映出媒妁习俗,《卫风·氓》中就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诗句。春秋战国时,出现了民间媒妁,即私媒。尽管媒妁在婚俗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中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在婚姻缔结过程中,媒妁并不代表男女双方本人,而是代表了双方父母的要求和目的,这就无形中限制了男女的恋爱自由和对自己幸福和未来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媒妁已成为封建买办婚俗的关键。这种“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须用媒妁”(《孔子家语》)的礼俗,造成了无数像焦仲卿与刘兰芝、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的人间悲剧。时值今日,媒妁民俗大致呈现两种状态:一种是封建残余影响,依旧在部分农村落后地区沿袭,媒妁“已没有旧制的特权,只获取一定酬劳做媒谋婚。”另一种是逐渐转变为适应新情况的新型媒妁,诸如仲人、介绍人、婚姻介绍所等,为自愿婚牵线搭桥,介绍人的角色意义较旧时的媒妁大为减小。但是,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作为男女结识、交往的手段和桥梁,介绍人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并发挥作用,可以说,它有媒的形式,而无媒的性质。现在在实际生活中,两者的意思相差无几。

9,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是什么意

意思是:我明悟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发生的事尚可补救。我确实入了迷途,但不算太远,已觉悟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曾经的行为才是迷途。出自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节选: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译文:回去吧!田园都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被躯壳所役使,那为什么悲愁失意?我明悟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发生的事尚可补救。我确实入了迷途,但不算太远,已觉悟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曾经的行为才是迷途。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轻快前行,风轻飘飞舞,吹起了衣袂翩翩。我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恨天亮的太慢。扩展资料创作背景: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归去来兮辞》,即其以明心志之作。文章主旨:这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章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归去来兮辞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凸出来树林的好做淡的伤害的时间打的好七八个大伯伯
我明白了,以往的不能挽救;我知道了,靠将来还可以补回。真的,走入迷途还不算远,我觉得今是而昨非。全诗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原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人,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译文:回去喽!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归!既然自己使心灵受形体的奴役,为什么还要独自惆怅伤悲?我明白了,以往的不能挽救;我知道了,靠将来还可以补回。真的,走入迷途还不算远,我觉得今是而昨非。 船儿轻轻地摇荡着前进,风儿飘飘地吹着我的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恨晨光还是这样隐约依稀。终于看到了家里的屋檐,一边奔跑着一边怀着满腔的欢欣。僮仆跑出来迎接,小儿子等候在家门。园子里象征隐土生活的“三径”已经荒废,可是我心爱的松菊却还幸存。拉着幼子的手走进屋门,已准备了美酒盛满酒樽。高高地举起酒壶和酒觞自酌自饮,悠闲地看着庭园的树枝露出了笑颜。依靠着南窗(窗外有傲天的孤松)寄托自己傲世的情怀,确实感到这小小的空间就可以使人心安。每天在庭园散步已经养成乐趣,虽然安了家门却常常把它闭关。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昂首观看远方的青天。白云无心地飘出山去,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归还。夕阳暗淡将坠人大地,我仍抚着孤松盘桓流连。 回去喽!愿停止断绝那世俗的交游。既然这社会和我的愿望相违,我驾车出采又有什么可以追求?我喜欢的是亲戚间知心的交谈,或者是弹琴读书以消解忧愁。农人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将要耕种去到那西边的田畴。有时我振策驱车,有时我划桨行舟。有时沿着幽深曲折的溪水进入山谷,有时也崎岖坎坷地走过山丘。树木啁欣欣向荣,泉水啊涓涓始流。我赞美万物的得时,感慨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算了吧!寄身天地之间还会有多久,为什么不听任自己的心愿以决定去留?为什么栖栖惶惶地,还想到哪里去!富贵不是我的愿望,仙境又不可预期。趁着这大好的时机独自走了吧,或者就像古代的隐士那样把手杖插在地上躬耕耘籽。登上东边的高地放声长啸,靠近清澈的溪流尽情赋诗。姑且顺着生命的变化走到尽头,高高兴兴地接受天命还有什么怀疑。
这句话出自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归去来兮辞》。  悟已往之不谏:感悟到已经过去的错误再去挽救也是没有必要了;  知来者之可追:知道在未来的岁月里还可以努力地把事情做好,不让遗憾再次发生;  实迷途其未远:事实上,我走错的路(借喻错误的选择啊、做法啊等)好在还不算太多;  觉今是而昨非:想到当初去做官这是一大失策,现在觉得自己弃官归田才是正确的选择。
这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话,它所要表达的意思是:过去做错的事情,再去挽救也是徒劳,还不如把我现在,做好每一天的事情,不让将来再有遗憾,而且好在现在我已经迷途知返了,所以昨天做错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把握现在,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告诉那些已经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人,不要一直沉浸在对过去的悔恨之中,要把握现在放眼未来,这才是大智慧.这句话以六字对偶的形式,表达出上述含义,并具有达观诙谐,积极向上,形象感强的表达效果,
悟已往之不谏:感悟到已经过去的错误再去挽救也是没有必要了;知来者之可追;知道在未来的岁月里还可以努力地把事情做好,不让遗憾再次发生;实迷途其未远:事实上,我走错的路(借喻错误的选择啊、做法啊等)好在还不算太多;觉今是而昨非:想到当初去做官这是一大失策,现在觉得自己弃官归田才是正确的选择.

10,李白将进酒诗中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愁是指什么

1,怀才不遇的惆怅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天悯人的文人情怀
同一种情绪,同一种感觉,同一种悲凉以及戏谑
一切的烦恼。。。
愁 忧愁 的意思。同销万古愁 连着就是:一起借酒消愁。
在诗中主要是指“岁月飞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你难道没有看见,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滚滚东去,奔向东海,永远不会回还。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因此,人生在世每逢得意之时,理应尽情欢乐,切莫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既然老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材,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即使散尽了千两黄金,也会重新得到。烹羊宰牛姑且尽情享乐,今日相逢,我们真要干杯三百。岑夫子,丹丘生,请快喝不要停,我为你唱一首歌,请你们侧耳为我细细听。在钟鼓齐鸣中享受丰美食物的豪华生活并不值得珍贵,但愿永远沉醉不愿清醒。自古以来那些圣贤无不感到孤独寂寞,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陈王曹植过去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即使一斗酒价值十千也在所不惜,恣意畅饮。主人啊,你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统统用来换美酒,让我们共同来消融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简析】: 《将进酒》属汉乐府《鼓吹曲·铙歌》旧题,内容多写宴饮游乐。诗中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也流露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但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取得出色的艺术成就。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了,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何以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

文章TAG:酌的寓意和象征寓意  意和  象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