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我国首颗探月卫星是

嫦娥一号

我国首颗探月卫星是

2,2020年发射的探月探测器叫什么名字

2020年发射的探月探测器叫嫦娥五号探测器。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搭载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并将其送入预定轨道。11月24日,嫦娥五号完成第一次轨道修正。11月25日,嫦娥五号完成第二次轨道修正。11月28日,嫦娥五号进入环月轨道飞行。11月29日,嫦娥五号从椭圆形环月轨道变为近圆形环月轨道。11月30日,嫦娥五号合体分离。12月1日,嫦娥五号在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着陆。布局结构嫦娥五号主要任务是月球取样返回,它要面对取样、上升、对接和高速再入等四个主要技术难题。根据日前的设计方案,嫦娥五号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等多个部分组成。其中着陆器将进行月面软着陆,并自动进行月面采样、样品封装等操作,将样品由着陆器的上升段携带升空进入月球轨道,与环月轨道上的轨道器对接,将样品转移到返回器内部,最后轨道器携带返回器点火机动,从环月轨道直接返回地球,返回器将在再入大气层前分离,最后降落在我国北方的内蒙古草原上。

2020年发射的探月探测器叫什么名字

3,中国探月火箭9月几号发射

长鹅一号吧 大概在年底 不太可能在9月

中国探月火箭9月几号发射

4,我国探月工程三步走战略是哪三步

我国探月工程三步走战略是绕、落、回。一期工程——绕月飞行 第一步为“绕”,即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首次绕月飞行。嫦娥工程一期工程目标有5项: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 嫦娥工程一期工程科学目标有4个: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二期工程——落月探测 第二步为“落”,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俗称月球车),在着陆器落区附近进行就位探测,这一阶段将主要突破在地外天体上实施软着陆技术和自动巡视勘测技术。 三期工程——采样返回 第三步为“回”,即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软着陆在月球表面特定区域,并进行分析采样,然后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在地面上对样品进行详细研究。这一步将主要突破返回器自地外天体自动返回地球的技术。我国探月工程目标1、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地貌构造单元,初步编制月球地质与构造纲要图,为后续优选软着陆提供参考依据。2、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对月球表面有用元素进行探测,初步编制各元素的月面分布图。3、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并评估月球表面月壤层的厚度、月壤中氦-3的资源量。4、探测地月空间环境。记录原始太阳风数据,研究太阳活动对地月空间环境的影响。

5,嫦娥二号是我国第一个探月火箭吗

不是的
神舟七号不是太空探测器,神舟七号为载人飞船,在现有的技术下,一般是不会离开地球的引力范围内,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地球、空间科学等进行实验,而太空探测器则是对太阳系除地球外其它行星卫星与各种天体:比喻,太阳,太阳系外恒星,黑洞,伽马射线超新星等进行观察与探测,是无人飞行器,可以飞离地球引力和太阳系向银河系进发的为太空探测器,长征二号是运载火箭,它是用来运送探测器,飞船,卫星探测器等上太空的,嫦娥一号是探月卫星,它主要是对月球进行探索,探测月球表面的成分及地理等,是绕月球轨道进行低轨道飞行,所以,它是探月卫星,

6,中国的探月工程介绍是什么

中国探月工程”一般是指“嫦娥工程”工程概况合并图册(2)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重返月球,开发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为世界航天活动的必然趋势和竞争热点。开展月球探测工作是中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第一步的重大举措。实现月球探测将是中国航天深空探测零的突破。月球已成为未来航天大国争夺战略资源的焦点。月球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独特资源,月球上特有的矿产和能源,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探月是中国自主对月球的探索和观察,又叫做嫦娥工程。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后,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将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而根据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 并计划在月球建立研究基地。[2]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工程目标1、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地貌构造单元,初步编制月球地质与构造纲要图,为后续优选软着陆提供参考依据。2、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对月球表面有用元素进行探测,初步编制各元素的月面分布图。3、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并评估月球表面月壤层的厚度、月壤中氦-3的资源量。4、探测地月空间环境。记录原始太阳风数据,研究太阳活动对地月空间环境的影响。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介绍,由月球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的绕月探测工程系统届时将实现以下五项工程目标:工程图⊙ 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 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 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 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月球探测三期工程主要包括以下5个科学目标:1. 探测区月貌与月质背景的调查与研究利用着陆器机器人携带的原位探测分析仪器,获取探测区形貌信息,实测月表选定区域的矿物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分析探测区月质构造背景,为样品研究提供系统的区域背景资料,并建立起实验室数据与月表就位探测数据之间的联系,深化和扩展月球探测数据的研究。探测区月貌与月质背景的调查与研究任务主要内容包括:1)探测区的月表形貌探测与月质构造分析;2)探测区的月壤特性、结构与厚度以及月球岩石层浅部(1~3 km )的结构探测;3)探测区矿物/化学组成的就位分析。2. 月壤和月岩样品的采集并返回地面月球表面覆盖了一层月壤。月壤包含了各种月球岩石和矿物碎屑,并记录了月表遭受撞击和太阳活动历史;月球岩石和矿物是研究月球资源、物质组成与形成演化的主要信息来源。采集月壤剖面样品和月球岩石样品,对月表资源调查、月球物质组成、月球物理研究和月球表面过程及太阳活动历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月壤岩芯明岩样品的采集并返回地面的任务主要内容包括:1)在区域形貌和月质学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着陆器上的钻孔采样装置钻取月壤岩芯;2)利用着陆器上的机械臂采集月岩/月壤样品;3)在现场成分分析的基础上,采样装置选择采集月球样品;4)着陆器和月球车都进行选择性采样,月球车可在更多区域选择采集多类型样品,最后送回返回舱。3. 月壤与月岩样品的实验室系统研究与某些重要资源利用前景的评估月壤与月岩样品的实验室系统研究与某些重要资源利用前景的评估任务主要内容包括: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1号月球卫星1)对返回地球的月球样品,组织全国各相关领域的实验室进行系统研究,如物质成分(岩石、矿物、化学组成、微量元素、同位素与年龄测定)、物理性质(力学、电学、光学、声学、磁学等)、材料科学、核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实验室分析研究;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2)月球蕴含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进行重要资源利用前景的的评估,是人类利用月球资源的前导性工作,可以为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人类未来月球基地建设进行必要的准备;根据月球蕴含资源的特征,测定月球样品中He-3、H 、钛铁矿等重要资源的含量,研究其赋存形式;3)开展He-3等太阳风粒子的吸附机理和钛铁矿富集成矿的成因机理研究;4)开展He-3 、H 等气体资源提取的实验室模拟研究。4.月壤和月壳的形成与演化研究各阶段示意图月壤的形成是月球表面最重要的过程之一,是研究大时间尺度太阳活动的窗口。月球演化在31 亿年前基本停止,因此月表岩石和矿物的形成与演化可反映月壳早期发展历史;月球表面撞击坑的大小、分布、密度与年龄记录了小天体撞击月球的完整历史,是对比研究地球早期演化和灾变事件的最佳信息载体。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5. 月基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探测太阳活动是诱发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对人类的航天等活动有重大影响。在月球探测三期工程中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探测包括以下内容:1)空间环境探测器记录宇宙线、太阳高能粒子和低能粒子的通量和能谱,分析与研究太阳活动和地月空间环境的变化;探测太阳风的成分与通量,为月壤成熟度和氦-3 资源量的估算提供依据。2)甚低频射电观测在月面安置由两个天线单元组成的甚低频干涉观测阵,长期进行太阳和行星际空间的成图和时变研究,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能够观测甚低频电磁辐射的长久设施。工程方案嫦娥工程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第一步为“绕”,即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月球探测卫星奔月飞行过程中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已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第二步为“落”,时间定为2013年下半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地外天体的着陆技术,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进行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探测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分和月表的环境,进行月岩的现场探测和采样分析,进行日-地-月空间环境监测与月基天文观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第三步为“回”,时间在在2014至2020年之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自地外天体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工程计划庆功大会绕月探测工程是中国月球探测的第一期工程,即研制和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该星将环绕月球运行,并将获得的探测数据资料传回地面。该工程由探月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现已确定探月卫星主要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运载火箭采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场选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探测系统利用现有航天测控网,地面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开发。具体计划是,“长征三号甲”火箭从西昌发射中心起飞,将“嫦娥一号”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后实现星箭分离,卫星最后进入环绕月球南、北极的圆形轨道运行,并对月球进行探测,轨道距离月面的高度为200公里。设计寿命为1年的“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微波辐射计、太阳宇宙射线检测器和低能离子探测器等多种科学仪器,对月球进行探测。它在环月飞行执行任务期间,主要获取月面的三维影像,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球土壤厚度,检测地月空间环境。其中前3项是国外没有进行过的项目,第4项是中国首次获取8万公里以外的空间环境参数。此外,美国曾对月球上的5种资源进行探测,中国将探测14种,其中重要的目标是月球上的氦—3资源。氦—3是一种安全高效而又清洁无污染的重要燃料,据统计,月球上的氦—3可以满足人类1万年以上的供电需求。月球土壤中的氦—3含量可达500万吨。嫦娥工程是一个完全自主创新的工程,也是中国实施的第一次探月活动。工程自2004年1月立项,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并具高风险的工程,人类共发射月球探测器122次,成功59次,成功率为48%。中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成功率为100%。2019年1月14日,国新办就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在发布会上表示,以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为标志,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和深空探测工程全面拉开序幕。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任务将于今年年底左右实施,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于2020年前后实施。

7,嫦娥二号是我国第一个登月火箭吗

,我国首个登月火箭的型号最终确定为长征五号
神舟七号不是太空探测器,神舟七号为载人飞船,在现有的技术下,一般是不会离开地球的引力范围内,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地球、空间科学等进行实验,而太空探测器则是对太阳系除地球外其它行星卫星与各种天体:比喻,太阳,太阳系外恒星,黑洞,伽马射线超新星等进行观察与探测,是无人飞行器,可以飞离地球引力和太阳系向银河系进发的为太空探测器, 长征二号是运载火箭,它是用来运送探测器,飞船,卫星探测器等上太空的, 嫦娥一号是探月卫星,它主要是对月球进行探索,探测月球表面的成分及地理等,是绕月球轨道进行低轨道飞行,所以,它是探月卫星,

8,2020火星探测 中国探月工程的三步走是什么

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目标。以下是新闻原文,供参考。 中国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5日透露,在深空探测工程领域,中国计划于2020年左右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后续还将实施3次深空探测任务。第九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高峰论坛当天在珠海举行,赵坚在论坛上以《逐梦太空新征程,共筑航天新时代》为题作主旨发言,他在提及中国航天未来重点任务时作上述表示。赵坚介绍说,在探月工程方面,2019年中国将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实施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实现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回”的目标。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计划在2020年左右实施,实现2021年火星探测器着陆火星,后续至2030年前后,中国还将实施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木星系探测及行星穿越等3次深空探测任务。

9,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月球探测火箭其主

A、同素异形体是指单质,而同位素是指原子,故A错误;B、 4 He为2质子2中子的原子而 3 He为2质子1中子的原子,故B错误;C、 3 He是 4 He的同位素,故C正确;D、 3 He为2质子1中子的原子,故D错误;故选C.
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使用的运载火箭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cz-3a),是一种大型三级液体推进剂火箭,也是我国同步轨道运载火箭的基本型。它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有效载荷,也可执行低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任务。长征三甲火箭继承了长征三号的成熟技术,采用了改进的液氢液氧第三级,其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2650千克。由于拥有更灵活先进的控制系统,长三甲运载火箭可以在星箭分离前对有效载荷进行大姿态调姿定向,并提供可调整的卫星起旋速率,因而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1994年11月至今的24次发射全部成功。长三甲系列火箭承担了中国航天现时期所有高轨道发射任务,火箭的技术性能、发射频率、年发射量及高达98%的发射成功率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10,嫦娥一号与嫦娥二号有什么区别

1、奔月时间更短"嫦娥一号"卫星用了10天时间走完了探月的路程。与"嫦娥一号"卫星的这种间接方式相比,"嫦娥二号"卫星行程缩短了一半,整个探月路程只要5天时间。2、运载火箭增强马力据透露,执行此次任务的长征三号丙火箭,较之前运送"嫦娥一号"上天的长征三号甲火箭,主要是增加了两个火箭助推器。在加足马力的同时,直飞对火箭的入轨精度和入速度均有严苛要求。3、离月球更近除了奔月时间缩短了一半以外,"嫦娥二号"比起"嫦娥一号"来说,跟月球的距离更加近了,其探月轨道由200公里降低为100公里。4、携带仪器更先进为此,"嫦娥二号"卫星特意装备了经过升级的两件重要"武器"——CCD相机和激光高度计,凭借这两件装备,"嫦娥二号"将为月球着陆器选择更加安全、合适的着陆地点。5、技术有突破性 "嫦娥二号"卫星突破了地月转移轨道发射、X频段测控、近月捕获、环月飞行轨道控制、深空测控通信及高分辨率立体相机研制等六项关键技术。
以下从两个方面说明它们的不同第一:任务不同:  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它的四项任务是:一、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精细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和地貌单元,进行月球表面撞击坑形态、大小、分布、密度等的研究,为类地行星表面年龄的划分和早期演化历史研究提供基本数据,并为月面软着陆区选址和月球基地位置优选提供基础资料等。 二、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主要是勘察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钛、铁等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各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图,月球岩石、矿物和地质学专题图等,发现各元素在月表的富集区,评估月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等。 三、探测月壤厚度,即利用微波辐射技术,获取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数据,从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龄及其分布,并在此基础上,估算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的含量、资源分布及资源量等。 四、探测地球至月球的空间环境。月球与地球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处于地球磁场空间的远磁尾区域,卫星在此区域可探测太阳宇宙线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等离子体,研究太阳风和月球以及地球磁场磁尾与月球的相互作用。  而嫦娥二号的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任务实现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对月球表面元素分布、月壤厚度、地月空间环境等做更进一步的科学探测。当然它也继承了嫦娥一号的一些科学任务。第二:技术方面  1.加速设备:最明显的就是二号的速度加快了,嫦娥一号环绕地球飞了7天,然后才飞向月球。而嫦娥二号将直接飞到月球,飞行时间大概需要120个小时。  2.相机分辨率:。“嫦娥一号”的空间分辨率是120米,而“嫦娥二号”则达到了10米。嫦娥一号绕行高度是200米,而二号是100米,为了把月球看的更加清楚,科研人员为它安装了分辨率为10米的CCD相机,这就比嫦娥一号120米分辨率的相机拍得更清晰、更详细。  3.着陆方式:“嫦娥二号”有望采取软着陆的方式降落月球,来验证轨道控制等相关技术。“嫦娥一号”卫星受控撞击月球表面,来进行“变轨”试验。通过对撞击月球表面瞬间的影像拍摄等方式,为今后探测器在月球软着陆收集科学试验数据。  4.技术突破:一是突破运载火箭直接将卫星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的发射技术。嫦娥一号是先发射到地球附近的过渡轨道,再经过自身多次调整进入奔月轨道;而嫦娥二号卫星将由运载火箭直接送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这样效率更高。嫦娥一号用了近14天时间进入工作轨道,嫦娥二号7天以内就可做到。相比嫦娥一号任务,嫦娥二号任务对运载火箭推力要求更大,入轨精度和控制精度要求更高; 二是试验X频段深空测控技术,初步验证深空测控体制。嫦娥二号任务飞行测控将首次验证我国新建的X频段深空测控体制。相比嫦娥一号任务中使用的S频段卫星测控网,X频段无线电传输信号频率更高,远距离测控通信效果更好; 三是验证100公里月球轨道捕获技术。相比嫦娥一号在距月面200公里处被月球捕获,嫦娥二号将在距月面100公里处进行制动,飞行速度更快,轨道更低,制动量更大,同时月球不均匀重力场对卫星轨道的摄动影响也相应增大,大大提高了对卫星制动控制精度的要求; 四是验证100公里×15公里轨道机动与快速测定轨技术。嫦娥二号要验证100公里×15公里轨道机动与快速测定轨技术,测试将飞行轨道由100公里圆轨道调整为远月点100公里、近月点15公里的椭圆轨道的能力; 五是试验全新的着陆相机,数据传输能力大幅提高。嫦娥二号增加配置了降落相机,以检验对月成像能力,为嫦娥三号月面软着陆做准备。数据传输速率也由嫦娥一号的3兆每秒翻倍为6兆每秒,还将进行12兆每秒的传播速率试验; 六是对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试验。嫦娥一号搭载的CCD相机分辨率为120米。而嫦娥二号在100公里圆轨道和100公里×15公里轨道的近月点处,将分别对嫦娥三号的预选着陆区进行优于10米和1.5米分辨率的成像试验,分辨率有了很大提高。  总的来说:与嫦娥一号任务相比,嫦娥二号技术更新,难度更大,系统更复杂。
“嫦娥一号”发射后1年才回来 而“嫦娥二号”半年就回来了 它们都发射成功了 但是虽然“嫦娥二号”回来时间比“嫦娥一号”早获得的资料却要比“嫦娥一号”多!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这是我自己了解的 不是从别的地方下的哦 呵呵 可能不太全 因为我的知识有限 才初一啦 不过浓缩是精华嘛!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嫦娥二号本是嫦娥一号的备份星。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卫星,至2009年3月1日卫星受控撞月,圆满地完成了探月工程一期的工程目标和探测任务。考虑到探月二期工程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多、技术跨度和实施难度大,国防科工局决定将嫦娥一号的备份星改造为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嫦娥二号卫星,以试验验证“嫦娥三号”任务的部分关键技术,为嫦娥三号/四号探测器实现月面软着陆积累经验,深化月球科学探测。 吴伟仁说,与嫦娥一号任务相比,嫦娥二号技术更新,难度更大,系统更复杂,将实现六个方面的技术创新与突破。 一是突破运载火箭直接将卫星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的发射技术。嫦娥一号是先发射到地球附近的过渡轨道,再经过自身多次调整进入奔月轨道;而嫦娥二号卫星将由运载火箭直接送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这样效率更高。嫦娥一号用了近14天时间进入工作轨道,嫦娥二号7天以内就可做到。相比嫦娥一号任务,嫦娥二号任务对运载火箭推力要求更大,入轨精度和控制精度要求更高。 二是试验X频段深空测控技术,初步验证深空测控体制。嫦娥二号任务飞行测控将首次验证我国新建的X频段深空测控体制。相比嫦娥一号任务中使用的S频段卫星测控网,X频段无线电传输信号频率更高,远距离测控通信效果更好。 三是验证100公里月球轨道捕获技术。相比嫦娥一号在距月面200公里处被月球捕获,嫦娥二号将在距月面100公里处进行制动,飞行速度更快,轨道更低,制动量更大,同时月球不均匀重力场对卫星轨道的摄动影响也相应增大,大大提高了对卫星制动控制精度的要求。 四是验证100公里×15公里轨道机动与快速测定轨技术。嫦娥二号要验证100公里×15公里轨道机动与快速测定轨技术,测试将飞行轨道由100公里圆轨道调整为远月点100公里、近月点15公里的椭圆轨道的能力。 五是试验全新的着陆相机,数据传输能力大幅提高。嫦娥二号增加配置了降落相机,以检验对月成像能力,为嫦娥三号月面软着陆做准备。数据传输速率也由嫦娥一号的3兆每秒翻倍为6兆每秒,还将进行12兆每秒的传播速率试验。 六是对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试验。嫦娥一号搭载的CCD相机分辨率为120米。而嫦娥二号在100公里圆轨道和100公里×15公里轨道的近月点处,将分别对嫦娥三号的预选着陆区进行优于10米和1.5米分辨率的成像试验,分辨率有了很大提高。
嫦娥二号&嫦娥一号有6个“不同” 1、关键技术不同 嫦娥二号将开展6大技术验证:一是配合运载火箭验证地月转移轨道直接发射技术;二是搭载轻小型化x频段深空应答机,配合我国新建的x频段地面测控站,试验x频段测控技术;三是验证距月面100公里近月制动的月球轨道捕获技术;四是验证100公里×15公里轨道机动与飞行技术;五是试验遥测信道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编码技术,月地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及降落相机技术;六是对备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试验。此外还要完成4类科学探测:获取更高精度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辨率由嫦娥一号的120米提高至优于10米,探测月球物质成分、月壤特性以及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 2、频段不同 与嫦娥一号使用的s频段相比,嫦娥二号首次使用x频段。 3、轨道设计不同 嫦娥二号轨道设计有四点变化:一是嫦娥一号是由运载火箭送入环绕地球的椭圆轨道,再利用卫星自身推力进入地月转移轨道,而嫦娥二号则是由运载火箭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二是近月制动点轨道高度由嫦娥一号的200公里变为嫦娥二号的100公里;三是环月轨道由嫦娥一号的200公里变为嫦娥二号的100公里;四是嫦娥二号将把轨道高度降低至100公里×15公里,对目标区域进行成像。 4、轨道高度不同 相比200公里×200公里轨道,低轨道飞行会带来更大的红外热流和月球摄动影响,对轨道预报、轨道控制、测定轨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携带相机不同 与嫦娥一号携带的ccd立体相机不同,嫦娥二号卫星安装了3台监视相机与一台降落相机。 6、制导导航与控制不同 嫦娥二号gnc(制导导航与控制)产品实现了3大技术创新:实现了近月与环月的辅助导航;实现了更加灵活的轨道控制;实现了载荷与敏感器互用,紫外敏感器增加了拍图与传图功能,能够拍摄月球的130米分辨率的紫外图像,并能覆盖月面80%以上的区域。 誌遠请求采纳。

文章TAG:火箭火箭  探月  我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