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西昌伯与姜子牙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今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伐鱼河畔),才遇到求贤若渴的姬昌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姬昌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请他坐车同归,并拜他为师,从此开始了他兴周灭商的人生道路。此即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来源。
我觉得两人是好基友,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西昌伯与姜子牙

2,古代老了才被赏识的有什么人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相传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今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伐鱼河畔),才遇到求贤若渴的姬昌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姬昌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请他坐车同归,并拜他为师,从此开始了他兴周灭商的人生道路。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古代老了才被赏识的有什么人

3,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身世姜子牙到底活了多少岁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1-2]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3] 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身世姜子牙到底活了多少岁

4,老年成大业的名人事迹

姜子牙就是这样的人。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 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 ,无论是宰牛,还是做生意,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70岁还是一无事处,闲居在家。 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才遇到求贤若渴的姬昌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姬昌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请他坐车同归,并拜他为师,从此开始了他兴周灭商的人生道路。 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被尊为“师尚父”。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5,谁助武王灭亡商纣

姜子牙助武王灭亡商纣。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纣兵大败,纣王登台自焚而死,从此商亡周立。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今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伐鱼河畔),才遇到求贤若渴的姬昌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姬昌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请他坐车同归,并拜他为师,从此开始了他兴周灭商的人生道路。此即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来源。 史实简介:武王即位后,继续用姜子牙为国相,以兄弟周公旦、召公奭为助手,进一步整顿内政,增强军力,国力日益强盛。受命九年(约前1048年)姬发在盟津(孟津)大会诸侯,前来会盟的诸侯有800个,一起举行伐商演习。受命十一年(约前1046年),商纣王穷兵黩武,持续发动征讨东南夷的战争,已把商朝弄得国困民乏。武王见时机己到,便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亲率战车300辆,虎贲3000、甲士45000人,进攻朝歌,在牧野大败商军后攻入朝歌。商朝因为军人不足,故武装奴隶兵,奴隶对商厌倦,阵前倒戈,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周武王以钺砍纣王遗体,代表诛杀商纣,殷商正式灭亡,史称武王克殷。 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追封父亲为文王,并分封诸侯。 人物介绍: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末周初军事家,齐国开国君主。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称“太公望”,俗称太公。

6,在民间姜子牙被称为姜太公的原因是什么

“太公望”的简称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专被封为“太师”(武官属名),称“太公望”,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在民间传说中,人们也就叫他“姜太公”。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人称姜尚。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 封为齐侯,定都于营丘,成为吕氏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于镐京,长子吕伋(齐丁公)嗣位。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唐肃宗时期,追封为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宋真宗时期,追谥昭烈。姜太公前半生碌碌无为,只得在渭水之滨等待机会。周文王从羑里归来以后就一直励精图治,准备灭亡商朝。对于此时的周文王来说,灭亡商朝的最大障碍是旷世大贤的辅佐。于是求贤若渴的周文王与姜太公一拍即合,上演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历史佳话。周文王见到姜太公后非常高兴地说:“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人们便根据周文王“吾太公望子久矣”这句话给姜太公起了一个名号——太公望,“望”也就成为姜太公的名号。因为姜太公是姜姓吕氏,所以姜太公也被称为“吕望”。对于姜子牙封神的事儿,民间有一个传说。话说姜子牙封神的时候,三百六十五部正神只剩下一个玉皇大帝的位置。这时候众神都来质问玉皇大帝到底是谁。本来姜子牙是有私心的,将这个位置留给自己,一看众神都来来质问,姜子牙心虚了,小声说道:“有人来坐,有人来坐”。这时候封神台下有个叫张友仁的人立马跪倒:“多谢丞相敕封”。从此张友仁就做了玉皇大帝,姜子牙面对众神也无话可说了。

7,姜太公为什么在渭水皤溪钓鱼

据说姜子牙在不得殷商诸侯所赏,至渭水钓鱼,希望能遇见明主。姜子牙用直线无弯折的金属丝钓鱼。三个月后,周文王出巡至渭水边时发现姜子牙.。周文王请姜子牙上车,屏退拉车手,亲自将姜太公请回都城,路程约八百步,姜子牙便推算出周之国冑约八百年,竟也成真。 周文王过世后,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伐纣,一匡天下。于是就有一句歇后语:“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源头即来于此
传说商朝末期,有个叫姜太公的有识之土,因不满于当时的黑暗政治,隐居在渭水边上,但又很想有朝一日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常常在皤溪钓鱼,钓法很奇特,鱼钩是直的,放在离水面三尺以上的地方,钩上没有鱼饵。过路人看到他这样垂钓都暗暗发笑,他却一本正经地说:“愿者上钩来”。后来周文王打猎来到渭水边,与姜太公谈得很投机,就请他做了国师。姜太公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消灭了商朝。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别人的圈套.
姜尚出身低微,前半生可以说是漂泊不定、困顿不堪,但是他却满腹经纶、壮志凌云,深信自己能干一番事业。听说西伯姬昌尊贤纳士、广施仁政,年逾七旬的他便千里迢迢投奔西歧。但是来到西歧后,他不是迫不及待地前去毛遂自荐,而是来到渭水北岸的磻溪(今陕西宝鸡县)住了下来。此后,他每日垂钓于渭水之上,等待圣明君主的到来。 姜尚的钓法奇特,短干长线,线系直钩,不用诱饵之食,钓杆也不垂到水里,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一个叫武吉的樵夫,看到姜子牙不挂鱼饵的直鱼钩,嘲讽道:“像你这样钓鱼,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姜尚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与侯。” 后来,他果然钓到了周文王姬昌。姬昌兴周伐纣迫切需要人才,得知年已古稀的姜尚很有才干,他斋食三日,沐浴整衣,抬着聘礼,亲自前往磻溪应聘,并封姜尚为相。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帮助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自己也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姜子牙钓出的可谓是一条“王候大鱼”。 成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便源于此。

文章TAG:垂钓于渭水之滨磻溪垂钓  渭水  磻溪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