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四大元素首领都叫什么啊还有他们的名号

元素领主:炎魔拉格纳罗斯 -火石母瑟拉塞恩 -土驭风者奥拉基尔 -空气猎潮者耐普图隆-水守护巨龙黑龙-奈法里奥-守护大地红龙-阿莱克斯塔萨-守护生命蓝龙-玛苟里斯-守护魔法绿龙-莱瑟拉-守护梦境(翡翠梦境)青铜龙-诺兹多姆-守护时间
泰坦对他们在这片大陆上建立的秩序感到满意,于是决定启程离开艾泽拉斯。在他们动身之前,泰坦们决定赋予这片大陆上最强大的物种以守护世界、保卫这里的平衡和谐不被破坏的职责。在那个时代有许多巨龙,它们由五条巨龙分别统治。泰坦选择了这五条巨龙来守护这个崭新的世界。最强的神们分别将自身的一部分神力赠与一条巨龙,这五条巨龙就是广为人知的守护巨龙。众神之父阿曼瑟尔将他的一部分力量赋予巨大的青铜龙诺兹多姆。这位众神之父赋予诺兹多姆以守护时间和命运之路的职责,淡泊高贵的诺兹多姆成为了永恒之王。生命的赋予者艾欧娜将她的一部分力量赋予红龙阿莱克斯塔萨。此后阿莱克斯塔萨成为生命之王,守护世界上所有的生物。由于她无穷的智慧和对所有生物的无限怜悯,阿莱克斯塔萨成为了统治所有红龙的女王
炎魔拉格纳罗斯 石母瑟拉塞恩 驭风者奥拉基尔 猎潮者耐普图隆

四大元素首领都叫什么啊还有他们的名号

2,曾国藩自况的最重要的一句名言叫什么来着

中兴名臣曾国藩的名言 ☆ 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 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   ☆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 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 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 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 常存冰渊惴惴之心   ☆ 勿过多怜悯   ☆ 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 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 心至苦,事至盛也   ☆ 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 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 禁大言以务实   ☆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 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 无好小利   ☆ 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 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 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 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 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 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 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 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 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 须先立坚卓之志   ☆ 家和则福自生   ☆ 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 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 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 智慧愈苦而愈明   ☆ 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为第三义   ☆ 凡有用之物,不宜抛散也   ☆ 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 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 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 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   ☆ 知足天地宽   ☆ 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 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 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 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 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 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 有才干,定要表现之   ☆ 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 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 人以气为主   ☆ 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 为人不可过于聪明   ☆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 特患业之不精耳   ☆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 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 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 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 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   ☆ 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 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 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 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

曾国藩自况的最重要的一句名言叫什么来着

3,中国有没有希波克拉底誓言

电视剧《医者仁心》大结局时医生、护士和实习医生的宣誓词,看了很感动!和大家分享---我郑重地保证自己要奉献一切为人类服务。我将要给我的师长应有的崇敬及感戴;我将要凭我的良心和尊严从事医业;病人的健康应为我的首要顾念;我将要尊重所寄托给我的秘密;我将要尽我的力量维护医业的荣誉和高尚的传统;我的同业应视为我的手足;我将不容许有任何宗教,国籍,种族,政见或地位的考虑介于我的职责和病人间;我将要尽可能维护人的生命,自从受胎时起;即使在威胁之下,我将不运用我的医学知识去违反人道。我郑重地,自主地并且以我的人格宣誓以上的约定。
至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医学院的学生,入学的第一课就要学“希波克拉底誓言”,而且要求正式宣誓。在许多医学院校的毕业典礼上要再次宣读这一誓言。1、内容版本一——医神阿波罗、埃斯克雷彼斯及天地诸神作证,我——希波克拉底发誓:我愿以自身判断力所及,遵守这一誓约。凡教给我医术的人,我应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他。作为终身尊重的对象及朋友,授给我医术的恩师一旦发生危急情况,我一定接济他。把恩师的儿女当成我希波克拉底的兄弟姐妹;如果恩师的儿女愿意从医,我一定无条件的传授,更不收取任何费用。对于我所拥有的医术,无论是能以口头表达的还是可书写的,都要传授给我的儿女,传授给恩师的儿女和发誓遵守本誓言的学生;除此三种情况外,不再传给别人。我愿在我的判断力所及的范围内,尽我的能力,遵守为病人谋利益的道德原则,并杜绝一切堕落及害人的行为。我不得将有害的药品给予他人,也不指导他人服用有害药品,更不答应他人使用有害药物的请求。尤其不施行给妇女堕胎的手术。我志愿以纯洁与神圣的精神终身行医。因我没有治疗结石病的专长,不宜承担此项手术,有需要治疗的,我就将他介绍给治疗结石的专家。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也无论需诊治的病人是男是女、是自由民是奴婢,对他们我一视同仁,为他们谋幸福是我惟一的目地。我要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不做各种害人的劣行,尤其不做诱奸女病人或病人眷属的缺德事。在治病过程中,凡我所见所闻,不论与行医业务有否直接关系,凡我认为要保密的事项坚决不予泄漏。我遵守以上誓言,目地在于让医神阿波罗、埃斯克雷彼斯及天地诸神赐给我生命与医术上的无上光荣;一旦我违背了自己的誓言,请求天地诸神给我最严厉的惩罚! 版本二——仰赖医神阿波罗,埃斯克雷彼斯及天地诸神为证,鄙人敬谨宣誓,愿以自身能力及判断所及,遵守此约。凡授我艺者敬之如父母,作为终身同世伴侣,彼有急需我接济之。视彼儿女,犹我弟兄,如欲授业,当免费并不条件传授之。凡多知无论口授书传俱传之吾子,吾师之子孙及其发誓遵守此约之生徒,此外不传与他人。我愿尽余之能力及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束一切堕落及害人行为,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与他人,并不作此项之指导,虽然人请求亦必不与人,尤不为妇人施坠胎手术。我愿以此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身执行我职务。凡患结石者,我不施手术,此则有待于专家为之。无论至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作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尤不作诱奸之事。凡我所见所闻,无论有无业务关系,我认为应守秘密者,我愿保守秘密。倘使我严守上述誓言时,请求神只让我生命与医术能得无上光荣,我苟违誓,天地鬼神共殛之。 版本三——医学界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在医神阿波罗以及埃斯克雷彼斯等诸神面前宣读的誓言。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具体内容有九条,在医学院中,立志成为医生的学生们要依照这一誓言宣誓。 1、 请允许我行医,我要终生奉行人道主义。 2、 向恩师表达尊敬与感谢之意。 3、 在行医过程中严守良心与尊严。 4、 以患者的健康与生命为第一位。 5、 严格为患者保守秘密。 6、 保持医学界的名誉与宝贵的传统。 7、 把同事视为兄弟;不因患者的人种、宗教、国籍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区别对待。 8、 从受孕之始,即把人的生命作为至高无上之物来尊重。 9、 无论承受怎样的压力,在运用自己的知识时也不会违背人道主义。2、意义2400年以前,大约和孔子同一个时代,古希腊最负盛名的医生,西方医学奠基人及被后人尊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460—377bc.)提出了“希波克拉底誓言”。在希波克拉底的时代,市场经济还没有出现。现在人与人的关系完全不同于2400年之前。但是这个誓言的基本内容还是现代人应该遵守的规则。只有宗教才能有这样的持久生命力。中国正在建设市场经济制度,现在来读这篇誓言,感觉它非常适合现代的需要。首先它要求知恩图报。那时候没有交换制度,老师教了学生知识,学生并不付学费,惟一可做的就是报答老师,进而用跟老师相同的精神对待自己的学生,无保留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次它要求为病人谋利益,不害人。比如不介绍昂贵而效果一般的药,自己从中拿回扣;不不懂装懂,留住病人,耽误他的治疗;愿意把病人介绍给其他更能胜任的医生;患者的利益是最高目标。这些要求对医生而言是特别重要的,因为患者自己缺乏医学常识,他只能听从医生的指导。医生很容易让患者上当受骗。再其次,是对待病人要不分贵贱,一视同仁。有些医生眼里只有有钱的病人,对穷苦的病人非常冷漠。医生要自觉地遵守医德,不可借机调戏奸污女病人或者病人的眷属。而且要为病人保密。医生的工作对象是病人的身体,往往知道许多病人的隐私,哪怕不是出于谋利,泄漏病人的隐私也是绝对不许可的。进而关于病人其他方面的细节,家庭的,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等,同样不得泄漏。这些要求不但对医生是必要的,对其他许多职业同样是必要的。比如律师的工作,十分类似于医生。他们也可能误导顾客以谋利,利用职务之便欺侮客户,或者泄漏顾客的隐私。推而广之,一切职务,都是跟人打交道,都有类似的个人和客户的利益冲突。此时如何对待自己的利益和客户的利益,都应该按照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所说的原则来处理。所以希波克拉底誓言至今仍然有着极端的重要性。“希波克拉底誓言”要求所有行医的人在天地和诸神面前发誓,要将神赐给人的医术用于为病人治病:医生要为病人的福利着想;要恪守医生的职责;要清清白白行医,不受贿赂,不勾引异性,不泄露看到或听到的不应外传的隐私,杜绝一切堕落害人行为;对授业之师,要敬若父母;对待老师的儿子,要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悉心教导。如果违背誓言,将接受天地诸神最严厉的惩罚!在人类而言,“希波克拉底誓言”总共只有五百多个字(按中文计),但是产生的影响却非常深远。至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医学院的学生,入学的第一课就要学“希波克拉底誓言”,而且要求正式宣誓。在许多医学院校的毕业典礼上要再次宣读这一誓言。“希波克拉底誓言”甚至远远超出了医学伦理学的范围。在其它领域里,如律师、证券商、会计师、审计师、评估师、推销员,等等,都拿“希波克拉底誓言”作为行业道德的要求。几千年来,学过“希波克拉底誓言”的不下几亿人,使这个誓言成为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文件之一。各行各业的职业者无不敬畏和遵守这一誓言,因为他被视为人与神的契约。此外,誓言唤起职业者内心神圣的良知,激起职业者对社会公众的责任感,奠定人类道德和伦理的底线,树立起对人的生命、权利与尊严的尊崇感。正因为如此,二战后,世界医学联合会根据“希波克拉底誓言”制定了国际医务人员道德规范。1948年《日内瓦宣言》和1949年《医学伦理学法典》都贯穿了“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精神。“希波克拉底誓言”是《世界卫生组织》衡量国际医务道德规则的基础。换句话说,神用医学规定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 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下面是原文仰赖医神阿波罗?埃斯克雷彼斯及天地诸神为证,鄙人敬谨宣誓愿以自身能力及判断力所急,遵守此约。凡授我艺者敬之如父母,作为终身同业伴侣,彼有急需我接济之。视彼儿女,犹我兄弟,如欲受业,当免费并无条件传授之。凡我所知无论口授书传俱传之吾子,吾师之子及发誓遵守此约之生徒,此外不传他人。 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束一切堕落及害人行为,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予他人,并不作该项之指导,虽有人请求亦不与之。尤不为妇人施堕胎手术。我愿以此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身执行我职务。凡患结石者,我不施手术,此则有待于专家为之。 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作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尤不作诱奸之事。凡我所见所闻,无论有无业务关系,我认为应守秘密者,我愿保守秘密。尚使我严守上述誓言时,请求神抵让我生命与医术能得无上光荣,我苟违誓,天地鬼神实共亟之。

中国有没有希波克拉底誓言

4,关于名言警句中的成语

苦口良药 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 志者天成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W 玩物丧志。(书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节约的名言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粥一饭汗珠换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吃饭要知牛马善,着丝应记养蚕人 ●成物不可损坏 学习的名言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礼记。学记》 少而好学,如曰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曰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引自〈说苑〉 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桓宽 引自《盐铁论。制议》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惜时的名言 人寿几何?逝如朝霞。时无重至,华不在阳。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年难留,时易损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天波易谢,寸暑难留 时间乃是最大的革新家 欢娱不惜时光逝 时间伟大的作者,她能写出未来的结局 爱国的名言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 【一官诚易了,报国何时毕】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莫道山河今便改,国于天地镇长存】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人玉门关】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报国心皎洁。念时涕丸澜】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持铁血主义报祖国】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虫语冰 夏虫不可以语冰 亲,好多的名言本身就已经是成语了
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别林斯基 时间是伟大的导师。 ——伯 克 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 ——麦金西 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 ——马克思 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 ——歌 德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莎士比亚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的悲哀。 ——布莱克 没有方法能使时钏为我敲已过去了的钟点。 ——拜 伦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赫胥黎 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 ——马克思 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 ——巴尔扎克 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来。 ——卓别麟 时间的名言、谚语 珍惜与时光类 时光容易过,半点不由人。 一青一黄是一年,一黑一白是一天。 桃花岁岁...赚来黄金,黄金买不来时间。(蒙古族) 时间能获得黄金,黄金却买不到时间。(蒙古族) 黄金难买朱颜住。 要珍惜时间,别相信命运。(维吾尔族) 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年春。 惜春切勿误春时。 天不可违,时不可失。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运用名言、警句和谚语教育孩子是一个好方法。它可使孩子增加理性的思索,指明孩子努力的方向,激发孩子进取的精神。中学生都是很喜欢名言、警句和谚语的。这是因为: 它们富有知识性。它们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知识,是人类思想的火花,语言艺术的精华,人类世代经验的总结。 它们富有哲理性。以简洁、优美、明快的语言形式表述了做人、处事、成才等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处处闪耀着人类聪明睿智的理性光芒。 它们更具有激励性。中学孩子处在富有梦想的时期,渴望机遇与成功,他们喜欢名言警句中优美的语言,容易吸纳其中的智慧。名言、警句和谚语犹如进军的号角,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奋发努力的进取精神,激励孩子昂首挺胸地前进在奋斗的征途上。
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 志者天成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5,在说文解字中怎么解释聪字

人认识世界无非通过两种最基本的途径:看和听,或曰见和闻, “聪明”一词的本意就是指听的能力和看的能力。《尚书·洪范》言五事,视、听皆在其中:“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 但是,认识又不止于见、闻,五事中最重要的“思”,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心”的职能。没有心的主导,即使耳目鼻口和外界发生接触,也不会产生实际的效果:“耳之情欲声,心不乐,五音在前弗听。目之情欲色,心弗乐,五色在前弗视。鼻之情欲芬香,心弗乐,芬香在前弗嗅。口之情欲滋味,心弗乐,五味在前弗食。欲之者,耳目鼻口也;乐之弗乐者,心也。心必和平然后乐,心[必]乐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故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 (《吕氏春秋·适音》)简帛《五行》中更是形象地说:“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所役也。心曰唯,莫敢不唯;心曰诺,莫敢不诺;心曰进,莫敢不进;心曰后,莫敢不后;心曰深,莫敢不深;心曰浅,莫敢不浅。和则同,同则善。”一言以蔽之:“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孟子·告子上》)有的文献中甚至以君主和百官之间的关系来比喻心和其他器官之间的关系:“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管子·心术上》) 见闻与听 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文献中,我们不难发现耳(听)目(视)心(思)并称的地方,尤其是强调不能局限于眼前的、显而易见的事物,更要防止被蔽塞”,(1)最好的办法是借助于天下或一国的耳目和心思。依靠间接或者微妙的信息而得出准确的结论,尤其受到推崇,东郭牙就是根据管仲的表情和手势而断定齐要伐莒,被管仲称作“圣人”,《吕氏春秋·审应》也高度评介:“凡耳之闻,以声也。今不闻其声,而以其容与臂,是东郭牙不以耳听而闻也。桓公、管仲虽善匿,弗能隐矣。故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詹何、田子方、老耽是也。” “听于无声,视于无形” 可以说是见闻的最高境界。 尽管如此,人们一般还是对“亲眼”看见的东西抱有特殊的信任和关怀,海德格尔提出与“看”的“智慧”相对应的尚有“听”的“智慧”,而不该将“听”完全归约于“看”,就象不应将“时间”完全归约于“空间”一样,他认为事物之本性尚未明亮,它尚未得到倾听。叶秀山先生评论说(2): 我们看到,“倾听”这层意思的开发,对于西方哲学传统来说,意义太大了。并不是说,西方人从来没有注意过“听(觉)”的问题,而是说,“听”在哲学的意义上开发得不够,“听”被局限于“看”的工具和手段——对于“看”的描述,而“听”到的,都要“还原” 为“看”到的。 “倾听”之引入哲学层次,开启了一个纵向的天地。人们再也不“只顾眼前”,而是要顾及事物的“过去”和“未来” 。人们认识到,我们眼前的事物,都有它的“过去”和“未来”。事物面对我们,都在诉着说它的“过去”,并“吐露”着它对“未来”的“设计”,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听懂” 它的“话”。 根据叶秀山先生的提醒,同时也得益于近年出土文献中对“听”和“见而知之”、“闻而知之”的重视,我们也会饶有兴趣地发现,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于“倾听”或“聆听”的重视是也值得注意的。 听(听),《说文解字》谓:“聆也,从耳。”段玉裁注:“耳悳者,耳有所得也。”在《诗经》中,屡次出现“神之听之”,(然后)如何如何的句子,如《谷风之什·小明》“神之听之,式谷以女”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可见“听”是神的能力,也是人为神所知的途径。 中国古代,朝政、天命、狱讼、人情等等都是听的对象,“兼听则明”“听逆耳之言”备受推崇。(3)“吾闻之”如何如何的材料随处可见。有时“听”甚至成为一切判断手段的代称:“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周礼·秋官司寇》)《管子·九守·主听》还提出了“听”的办法,主张即不能闭塞,也不能“失守”:“听之术曰:勿望而距,勿望而许。许之则失守,距之则闭塞。”可见,“听”已经远远超出了耳的功能,成为认识和判断的代名词。 以心听与以神听 《文子》中对 “听” 特别重视,还强调以“神”听, 2482 修[修]德非一听,故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 0756 学在肌月[肉];以□听者, 2500 不深者知不远,而不能尽其功,不能 ——竹简《文子》 文子问道,老子曰:学问不精,听道不深。凡听者,将以达智也,将以成行也,将以致功名也,不精不明,不深不达。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故听之不深,即知之不明,知之不明,即不能尽其精,不能尽其精,即行之不成。凡听之理,虚心清静,损气无盛,无思无虑,目无妄视,耳无苟听,专精积精,内意盈并,既以得之,必固守之,必长久之。 ——今本《文子·道德》 对照竹简本和今本《文子》,我们可以看出,其中认为对道的把握,要由“听”入手,“听”的目的在于通达智慧、成就品行、获取功名;“听”的能力取决于“学问” 是否“精”“深”;“听”的器官不同,学的程度也不一样。文中借用“皮肤”、“肌肉”、“骨髓”的比喻说明学问的深浅程度,还指出了“听之不深”的后果,并提出了“听之理”,强调得到了听的目标之后一定要“固守之”、“长久之”。《庄子·人间世》中有相近的内容: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相比之下,《文子》的内容更为丰富,显然是发展了《庄子·人间世》的思想。《吕氏春秋·先己》:“故心得而听得,听得而事得,事得而功名得。”在“听”的效果问题上,和《文子》相近。这方面的比较研究,将在后文中展开。在《列子·仲尼》中有一段材料和《庄子》以及竹简《文子》中有关“听”的理论都有关联,但是没有明确提出“以神听之”或“以心听之”、“以气听之”的说法,(尽管这些说法呼之欲出)似乎是更加原始的资料: 陈大夫聘鲁,私见叔孙氏。叔孙氏曰:“吾国有圣人。”曰:“非孔丘邪?”曰:“是也。”“何以知其圣乎?”叔孙氏曰:“吾常闻之颜回,曰:孔丘能废心而用形。”陈大夫曰:“吾国亦有圣人,子弗知乎?”曰:“圣人孰谓?”曰:“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厚礼而致之。亢仓子应聘而至。鲁侯卑辞请问之。亢仓子曰:“传之者妄。我能视听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鲁侯曰:“此增异矣。其道奈何?寡人终愿闻之。”亢仓子曰:“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觉,心腹六脏之知,其自知而已矣。”鲁侯大悦。他日以告仲尼,仲尼笑而不答。 《列子》中的这段材料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听”或“闻”的问题,但是,其中的“心”、“气”、“神”都是和“音”,以及“知”联系在一起的。和《庄子》、《文子》、《吕氏春秋》都有相同的地方。银雀山汉简0279号有一段文字讨论“听有五患” 的问题,似乎也是对话体: 听有五患:其二在内,其三在外。曰:“内之二患者何也?”曰:“中心不虚耳目…… 大概是从反面讨论“听”的障碍。不管怎样,都说明“听”的理论不是孤立的。 《文子》中有关“听”的议论颇有影响,《金楼子·立言篇下》:“子曰:耳听者学在皮肤,心听者学在肌肉,神听者学在骨髓也。” 其中的“子曰”应该是“金楼子”梁元萧绎帝自称,内容则是简单化用了《文子》。(4) 由于“以神听之”的线索,我们会想到上文提到《诗经》中“神之听之”的内容,其中的“神”并不一定都是人格神,尤其是《鹿鸣之什·伐木》: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这里的“神之听之,终和且平”,如果用“以神听之,终和且平”来解释,是非常通顺的,意思是“心神去听那些声音,既和谐又平实”。(5) “以神听之”的线索,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老子》中的难题。王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在景福本尤其是马王堆帛书本中都写作“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牖,以知天道”。傅、范本作“不出户,可以知天下,不窥牖,可以知天道”,《吕氏春秋·君守》引作“不出于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知天道”,《韩非子·喻老》作“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是而紧接着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在各本中大同小异。“以”的意思是“可以”或者“然而”都有些道理, “见天道”和“知天道”似乎也差别不大。 但是,根据《老子》的上下文来看,“知”是文中的主题。既然“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就应该“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牖,以知天道”。换言之,最好的方法是:“以不出户知天下;以不窥牖知天道”,因为“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不出户”是“知天下”途径; “不窥牖”是 “知天道”的途径。那么“塞其门、闭其兑”,靠什么来知呢?用《文子》中的话来说,就是“以心听之”,或者“以神听之”,惟其如此,才有“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的效果。所以,还是“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牖,以知天道”更具有哲学味道,其中的“以”可以直接训释为“来”。 不仅如此,出土文献告诉我们,“仁义理智圣”五行中的“圣”和“智”都和“知”有关,尤其是“圣”,和“听”(闻)息息相关,值得特别注意。 圣智五义 1、圣:听的能力;智,判断的能力。 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畋游》:“古听、声、圣乃一字。其字即作耳口,从口耳会意。言口有所言,耳得之而为声,其得声动作则为听。圣、声、听均后起之字也。圣从耳口,壬声,仅于耳口之初文附以声符而已。”《说文解字》:“圣,通也,从耳。”段玉裁注:“圣从耳者,谓其耳顺。《风俗通》曰:圣者,声也。言闻声以知情。”按声圣字古相假借。所谓“圣从耳者”,应该如郭沫若所言,“古听、圣、声乃一字。”其字作耳口,从口耳会意,段注所引《风俗通》之言,正是以“声”解“圣”。 传世本《老子》中的“圣”,在帛甲本中多写作“声”,在帛乙本中多写作“耳口”,而在传世本中作“声”的地方,在郭店竹简本中又写作“圣”,如“大音希圣”“音圣之相和也”。和帛书《老子》一起出土的马王堆《五行》篇却和郭店竹简《五行》一样,以“圣”代“声”。帛书《五行》:“ (聪)者,圣之臧(藏)于耳者也,犹孔子之闻轻者之敷(击)而得夏之卢也。”竹简《五行》:“金圣,善也;玉音,圣也”“金圣而玉晨(振)之。” 郭店竹简中应作“听”的地方,亦写作“圣”: 视之不足见,圣之不足。 ——《老子》丙组 容,目也。圣,耳也。 ——《语丛一》 可见,《说文解字》段注“谓其耳顺”暗引孔“圣人”“六十耳顺”之言,偏离了“圣”的本义,而帛乙本《老子》中“圣”写作“耳口”更说明“圣”和“声”“听”皆有内在的同源关系,可证郭说之确。 关于智,《说文解字》曰:“识词也。”段玉裁注认为常省作“知”,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解释“知”说“如矢之速也。”我们可以说,智,就是知(判断)的能力——对事物的判断不仅迅速(能把握“无形”、“无声”、“未萌”、“人所未见”、“人所未闻”的现象、苗头、玄机)而且准确(不准确叫做“惑”或者“愚”)。在新近出土的文献中,知和智也往往是通用的,为了讨论的方便,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我们把作为智慧之意的名词写为“智”,把作为认识或判断之意的动词写为“知”。 2、圣:闻而知之;智,见而知之。 在郭店竹简《五行》、马王堆帛书《五行》,八角廊竹简《文子》等出土文献,以及《大戴礼记》、《新书》等传世典籍中,都以“闻而知之”来解释“圣”,以“见而知之”来解释“智”。所以,“圣”之为“圣”不仅在于“闻”或“听”,更在于“知”或“智”。因为大多数的人对周围的事物都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在简帛《五行》中,智的属性和表现“明”、“见贤人” 、“玉色”等都是“看”的内容,而圣的属性和表现“聪”、“闻君子之道”、“玉音”等都是“听”的对象: 智之思也长,长则得,得则不忘,不忘则明,明则见贤人,见贤人则玉色,玉色则形,形则智。 圣之思也轻,轻则形,形则不忘,不忘则聪,聪则闻君子道,闻君子道则王言(玉音),王言(玉音)则形,形则圣。 《论语·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孔子强调“知”是“作”的前提,并重视对见闻的选择和判断。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闻而知之”和“见而知之”的区别,这种区别,在孔子那里就隐约出现了,“多见而识之”是次一等的“知”。《五行》等篇显然是发挥了孔子的这些思想。 简单地说,“见而知之”是所谓的“感性认识”,“闻而知之”是所谓的“理性认识”;或者说“闻而知之”是“在场”的经验证明,而“闻而知之”是“不在场”的逻辑判断,“见而知之”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材料,而“闻而知之”则依靠认识主体自身的智慧,所以叫做“圣”,这也就是为什么“听道”更加被重视的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道”和“言说”之间的关系,“圣人”弘道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契而不舍,另一方面要“著书立说”,“喋喋不休”;我们在看到圣贤之书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听”他“说”道,而不是“看” 他“行”道;我们在研究他的思想的时候,实际上是和他们对话,而不是看他们身高多少、腰围几何。郭店竹简中有可以题为《说之道》的一组竹简,对于“道”的训释就是从说的角度: 凡说之道,急者为首。既得其急,言必有以及之。 言以始,情以久。非言不雠,非德无复。言而苟,墙有耳。往言伤人,来言伤己。言之善,足以终世,三世之富,不足以出亡。 文中“急者为首”、 “言以始”的说法显然是以道在字形上从“首”为根据的。这样一来,“道”和“听”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 3、圣,知天道;智,知人道。 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之四(《德圣》)把“圣”和“天”,“智”和“人”联系起来: 圣者,声也。圣者知,圣之知知天,其事化翟。其胃之圣者,取诸声也。知天者有声,知其不化,知也。 圣,天知也。知人道曰知,知天道曰圣。 郭店竹简《五行》对“圣”“智”有类似的定义: 闻君子道,聪也。闻而)知之,圣也,圣人知天道也。 帛书《五行》篇对“圣”“知”的理解和郭店楚简相似: 闻君子之道,聪也;闻而知之,圣也;圣人知天道,知而行之,圣<义>也。见而知之,知也,知而安之,仁也。 圣始天,知始人。 圣为崇,知为广。 可见,“圣”还是要比“智”高超一些。《孟子》中“圣”的地位也是最高的: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孟子·尽心下》 4、圣:收韵;智,发声。 简帛《五行》对“圣智”的讨论不厌其烦,又提出了条理、始终和集大成的问题: 君子之为善也,有与始,有与终也。君子之为德也,有与始,无与终也。 金声而玉振之,有德者也。金声,善也;玉音,圣也。善,人道也;德,天道也。唯有德者,然后能金声而玉振之。 “金声玉振”通常的解释是“谓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奏乐从始至终。” (《成语大全》)颜师古注《急就篇》:“钟则以金,磬则以石”。 “金、石”之间有根本的一致性:“故圣人所由曰道,所为曰事。道犹金石,一调不更;事犹琴瑟,每弦改调。” (《淮南子·氾论训》)但是,钟和磬的声音各不相同,“钟之与磬也,近之则钟音充,远之则磬音章,物固有近不若远,远不若近者。”(《淮南子·说山训》)它们的作用也有区别,分别对应于“圣”(收韵)“智”(发声)。 古人对玉有特殊的兴趣,思想家们也做了精致的发挥,大体上是认为它是集各种美德于一身的。《说文解字》:“玉,石之美者,有五德者。”(段玉裁补者字)分别为:“仁、义、智、勇、絜”。 《管子·水地》更提出: 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抟彻远,纯而不淆,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 《礼记·聘义》中记载孔子解释了为何玉受到特殊重视的原因: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碈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碈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与发声、收韵相同的是,在音韵学上,“收韵”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事情,要特别注意: 夫人欲明韵理者,先须晓识声音韵三说。盖一字之成,必有首有腹有尾。声者,出声也,是字之首。孟子云:“金声而玉振之。”声之为名,盖始事也。音者,度音也,是字之腹,字至成音,而其字始正矣。韵者,收韵也,是字之尾,故曰馀韵。然三者之中,韵居其殿,而最为要。凡字之有韵,如水之趋海,其势始定。如画之点睛,其神始完。故古来律学之士,于声与音固未尝置于弗讲,而唯审韵尤兢兢。 ——《词苑萃编·音韵·声音韵三说须明》 5、圣:终条理者;智:始条理者。金声玉振为集大成。 《司马法·仁本》中提到:“知终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发声和收韵也是和始终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君子之为善也,有与始,有与终也。君子之为德也,有与始,无与终也。 ——简帛《五行》 “君子之为善也,有与始,有与终”。言与其体始与其体终也。 “君子之为德也,有与始,无与终”。有与始者,言与其体始;无与终者,言舍其体而独其心也。 ——帛书《五行》 君子集大成。能进之,为君子,弗能进也,各止于其里。 ——简帛《五行》 “君子集大成。”成也者,犹造之也,犹具之也。大成也者,金声玉振之也。唯金声而玉振之者,然后己仁而以人仁,己义而以人义。大成至矣,神耳矣!人以为弗可为也,无由至焉耳,而不然。 ——帛书《五行》 孟子用“金声玉振”一词,(6)对圣智作出了比较系统的解释,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孟子·万章下》 集大成又叫做“齐”,磬的声音就能够表现这种“齐”: 传曰:居处齐则色姝,食饮齐则气珍,言齐则信听,思齐则成,志齐则盈。五者齐斯神居之。《诗》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 ——《韩诗外传》卷一 孟子所说的“条理”,当然仍然和音乐理论有关系,但是已经不再局限于音乐了,《书·盘庚》:“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行百里而半九十”,“始条理者”众矣,有多少人提出过形形色色的计划,有多少人设计过大大小小的条例,然而,不管在哪一个领域,“善始善终”的人总是凤毛麟角,就像奏乐,爱好者众,尝试者多,能“成”的少而又少。所以“集大成”的确是难以达到的因而也是备受推崇的。 在简帛《五行》中所提到的“君子之为德也,有与始,无与终”看似和“集大成”相矛盾,帛书《五行》在“说”的部分对此进行了解释:“有与始者,言与其体始;无与终者,言舍其体而独其心也。” 实际上,文中强调的是道德修养不能始于身而终于身,而最终要使自己的“心”处于独立地位,主导地位,不能偏向于仁、义、礼、智、圣某一方面,更不能为耳目鼻口所“役”。《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就是认为圣智是“心”的属性: 蔡泽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夫人生百体坚强,手足便利,耳目聪明而心圣智,岂非士之愿与?”应侯曰:“然。” 不难发现,圣智五义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两类,一是从“见闻”的角度,另一是从“始终”的角度,把两者沟通的则是“条理”二字。圣智最后的指向则是“天人”。在其他一些文献中,“圣智”是直接作为评判人的标准或处理事务的能力被使用的。不同思想家对“圣智”的态度也是很不一样的。 四 圣智的作用和遭遇 1、作为德性的圣智 除了简帛《五行》以外,郭店竹简《六德》把圣智纳入“六德” ,并认为:“父圣子仁,夫智妇信,君义臣忠。圣生仁,智率信,义使忠。”《周礼·地管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也是把“圣智”看成德行。在秦始皇歌功颂德,“明得意”的石刻碑文中,也没有忘记“圣智”:“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 (《史记·秦始皇本纪》)《大戴礼记·盛德》则把道、德、仁、圣、义、礼作为“六政”,申论其治国安民的重要意义。可见圣智不是一个普通的褒义词。但是,在其他语境里,“圣智”则是一种方法或者说是能力。 2、作为能力和方法的圣智 作为能力和方法的圣智是比较常见的:如 “君自以为圣智。而不问事。自以为安强。而无守备。四邻谋之不知戒。五患也。” (《墨子·七患》)“虽有圣智之士,大臣私之,非以治其国也。”(《管子·明法解第六十七》)圣智当然也是很重要的能力,可以成为国家的资源:“国有宝,有器,有用。城郭、险阻、蓄藏,宝也;圣智,器也;珠玉,末用也。先王重其宝器而轻其末用,故能为天下。”(《管子·枢言》)这种能力是心的功能:“夫人生百体坚强,手足便利,耳目聪明而心圣智,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更正确地说,圣智出入的居所是人心中的天文地理和人情世故:“易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夫天文地理、人情之效存于心,则圣智之府。” (《说苑·辨物》)。这种能力可以逐渐增加:“上日闻所不闻,明所不知,日益圣智;君今自闭钳天下之口而日益愚。夫以圣主责愚相,君受祸不久矣。”(《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作为形容词的圣智有时候又用作名词,意为“圣智之人”,如:“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新书·保傅》)“故亡国残家,非无圣智也,不用故也。”(《新序·节士》)“天地不能犯,圣智不能干,鬼魅不能欺。”(《列子·力命》) 这些圣智的意涵都是指很高明的认识能力和很准确的判断能力,和“见而知之”、“闻而知之”的解释是一致的。 3、被“绝”“弃”的“圣”“智” 对圣智的极端推崇必然导致对它的激烈批评。郭店竹简《老子》有“绝智弃辨”之语,对于“智巧”的批评在先秦文献中也随处可见。《庄子·人间世》认为“智”和“名”分别是争斗的工具和德行散失的原因,二者都是“凶器”。《庄子》外杂篇中对“圣智”的批判最为直接和猛烈:“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智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胠箧》)《韩非子》认为上下都有私心,“圣智成群”的局面得不到控制,是很危险的:“上无其道,则智者有私词,贤者有私意。上有私惠,下有私欲,圣智成群,造言作辞,以非法措於上。上不禁塞,又从而尊之,是教下不听上、不从法也。是以贤者显名而居,奸人赖赏而富。贤者显名而居,奸人赖赏而富,是以上不胜下也。” (《诡使》)《荀子》对思孟五行的批评近乎苛刻,并针对圣智提出了矫正的方法,一是不要凭借圣智是人走到穷途末路:“高上尊贵,不以骄人;聪明圣智,不以穷人。”(《非十二子》)二是守之以愚: “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聪明圣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宥坐》)《说苑·敬慎》中也说: 高上尊贤,无以骄人;聪明圣智,无以穷人。资给疾速,无以先人;刚毅勇猛
兼听则明,心明眼亮

文章TAG:苟在诸神世界诸神  世界  四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