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请问大家这首诗赋的含义

世事无常,生就尽享天下事,何苦作茧自搏!

请问大家这首诗赋的含义

2,神童庄有恭文中的亦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 “也 ” 原句是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 翻译是:将军问:“能对几个字的对子?”庄有恭回答:“一个字能对,一百个字也能对。

神童庄有恭文中的亦是什么意思

3,庄叟亦吾徒什么意思

濠梁时一访,庄叟亦吾徒。  释义:  时常到濠梁来看看鱼,庄子也是我这样的人呀。徒:一类人。  句中隐含了庄子濠梁观鱼的典故,形容悠然自得,寄情物外,过悠闲的生活的样子。
说庄子也是我的徒弟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1、这句话的意思是“庄老头也是我的徒弟”,庒叟指的是庄子。2、这句诗出自钱起的《山斋读书寄时校书杜叟》日爱蘅茅下,闲观山海图。幽人自守朴,穷谷也名愚。倒岭和溪雨,新泉到户枢。丛阑齐稚子,蟠木老潜夫。忆戴差过剡,游仙惯入壶。濠梁时一访,庄叟亦吾徒。

庄叟亦吾徒什么意思

4,亦庄亦谐是什么意思

既有长者之风范,又有同乐之雅趣,大俗大雅全在其中,登得大雅之堂,入得乡村作坊,此乃“亦庄亦谐”
形容既严肃又风趣。
既严肃端庄,又诙谐有趣。“庄”在《辞海》中的解释是端庄、严肃,“谐”是诙谐。亦庄亦谐一般指文章内容严谨但文笔不失诙谐生动。
既有长者之风范,又有同乐之雅趣,大俗大雅全在其中,登得大雅之堂,入得乡村作坊,此乃“亦庄亦谐”
既严肃端庄,又诙谐有趣。“庄”在《辞海》中的解释是端庄、严肃,“谐”是诙谐。亦庄亦谐一般指文章内容严谨但文笔不失诙谐生动。

5,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意思是什么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意思是:古原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昌荣。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遍地滋生。远处的春草侵占了古道,阳光下的绿色连着荒城。我又在这里送友人远去,萋萋芳草尽是离别之情。《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传诵千古。此诗是作者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全诗原文:《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译文:古原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昌荣。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遍地滋生。远处的春草侵占了古道,阳光下的绿色连着荒城。我又在这里送友人远去,萋萋芳草尽是离别之情。词句注释:⑴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⑵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⑶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⑷远芳:草香远播。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侵:侵占,长满。⑸晴翠:草原明丽翠绿。⑹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6,78成语 就出自五柳先生传它在文中的意思是 现在的意思是

  你找的应当是不求甚解吧,我初二,这学期的文言文,很熟悉  成语 〖不求甚解〗就出自五柳先生传。它在文中的意思是〖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现在的意思是〖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  〖不求甚解〗 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zeng)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屡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yú)?"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他天性嗜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去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很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评论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做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统治下的百姓吧?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一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1〕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  〔2〕不详:不知道。详:清楚的知道。  〔3〕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于是,就;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相当与“唉”。号,别号。  〔4) 荣利:功名利禄。  〔5〕不求甚解:指对所读的书只求理解含义,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6〕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7)性:生性,生来就。  (8)嗜:特别喜欢,酷爱。  (9)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老朋友。  (10) 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11)或:有时。  (12)置酒:准备酒。  (13)招之:邀请他。  (14)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到……去。辄,就;尽,指喝完。  〔15〕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希望。  (16)既:……之后  〔17〕曾不吝情去留:意思是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18〕环堵(dǔ)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四周墙壁,指房屋。萧然:冷落、空寂的样子。  〔19〕短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上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衣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穿、洞。结、补丁、  (20)晏(yàn)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21)箪(dān)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  〔22〕自娱:自娱自乐  (23) 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24)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结束。  (25)赞:古人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26〕黔(qián前)娄:春秋时鲁国人,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  〔27〕戚戚:忧虑的样子。  〔28〕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29〕极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兹:此。指五柳先生。若人 。  (30) 极:推究。  (31)兹:代词,此,指五柳先生。  (32)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33)俦:辈,同类。  (34) 衔觞:口衔酒杯,指饮酒。觞,酒杯  (35)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乐,使……快乐。志,心意,志向。  (36) 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  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确指出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  古:旧交,旧友  今:过去的,过时的  一词多义:  以:1、因以为号焉 介词,把、用  2、以此自终 凭借或连词,不翻译  之:1、或置酒而招之 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 助词,的  言:1、闲静少言 说,说话  2、黔娄之妻有言 言语,话  如:1、晏如也 ......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 像  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动词,亲戚朋友。  3.以乐其志:名词用作动词,使……快乐  4.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7,诗经采薇中赋的运用及题目的含义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和后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等所形成的反复,就是复。“采薇”是摘薇这种植物的意思,通过“作”,“柔”,“刚”这三种植物生长阶段中所表现的变化,来写时间的过去。“采薇采薇”又是“兴”(假借对他物的描写,引出主题)这种写法。诗经中很多诗的题目,都采用其所“兴”的对象来命名,诸如:雎鸠,蒹葭,伐檀,硕鼠等。
【原文】 采薇采薇1, 薇亦作止2。 曰归曰归3, 岁亦莫止4。 靡室靡家5, 玁狁之故6。 不遑启居7, 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 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 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8, 载饥载渴9。 我戍未定10, 靡使归聘11。 采薇采薇, 薇亦刚止12。 曰归曰归, 岁亦阳止13。 王事靡盬14, 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15, 我行不来16! 彼尔维何17? 维常之华18。 彼路斯何19? 君子之车20。 戎车既驾21, 四牡业业22。 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 四牡骙骙23。 君子所依24, 小人所腓25。 四牡翼翼26, 象弭鱼服27。 岂不日戒28? 玁狁孔棘29!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30。 今我来思31, 雨雪霏霏32。 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释译】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芽已破土钻。 说回家啊说回家, 一年已经过大半。 没有家也没有室, 只因玁狁来侵犯。 不能安坐与定居, 只因玁狁常为患。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茎叶多柔嫩。 说回家啊说回家, 心中忧思多深沉。 忧心如火猛烈烧, 又如饥渴实难忍。 驻守营地不固定, 没人回乡通音问。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茎叶变粗硬。 说回家啊说回家, 今年阳月又已临。 王室公事无休止, 不能片刻享安静。 忧思在心真痛苦, 我今远行难归省。 那是什么花盛开? 棠棣烂熳一丛丛。 高大马车又谁乘? 那是将帅所专用。 驾御兵车已起行, 四马壮硕气势雄。 不敢安居战事频, 一月三次捷报送。 驾起四马驱车行, 四马强壮神奕奕。 将帅乘车作指挥, 士卒靠车作掩蔽。 四马步子多整齐, 弓饰象牙箙鱼皮。 每天岂能不警戒? 玁狁侵扰势紧急。 当初离家从军去, 杨柳依依轻摇曳。 如今返乡解甲归, 雪花飘飘飞满野。 道路长远慢慢行, 又饥又渴愁肠结。 我的心中真悲伤, 谁知我有多凄切。 【注释】 ?1.薇:豆科植物,今俗名称大巢菜,可食用。 ?2.作:生。止:语助词。 ?3.曰:说,或谓乃语助词,无义。 ?4.莫:"暮"的本字。岁暮,一年将尽之时。 ?5.靡:无。 ?6.玁狁(xiǎnyǔn):北方少数民族,到春秋时代称为狄,战国、秦、汉称匈奴。 ?7.不遑:没空。遑,闲暇。启:跪坐。居:安居。 ?8.烈烈:火势很大的样子,此处形容忧心如焚。 ?9.载:语助词。 ?10.戍:驻守。定:安定。 ?11.使:传达消息的人。聘:探问。 ?12.刚:指薇菜由嫩而老,变得粗硬。 ?13.阳:阳月,指夏历四月以后。 ?14.盬(ɡǔ):休止。 ?15.疚:痛苦。孔疚,非常痛苦。 ?16.来:回家。不来,不归。 ?17.尔:"薾"的假借字,花盛开貌。维何:是什么。 ?18.常:常棣,棠棣。 ?19.路:同"辂",高大的马车。 ?20.君子:指将帅。 ?21.戎车:兵车。 ?22.四牡:驾兵车的四匹雄马。业业:马高大貌。 ?23.骙(kuí)骙:马强壮貌。 ?24.依:乘。 ?25.小人:指士卒。腓(fěi):"庇"的假借,隐蔽。 ?26.翼翼:行止整齐熟练貌。 ?27.象弭:象牙镶饰的弓。鱼服:鱼皮制成的箭袋。服,"箙"的假借。 ?28.日戒:每日警备。 ?29.棘:同"急"。 ?30.依依:柳枝随风飘拂貌。 ?31.思:语助词。 ?32.雨(yù):作动词,下雪。霏霏:雪花纷飞貌。 【赏析】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和后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等所形成的反复,就是复。“采薇”是摘薇这种植物的意思,通过“作”,“柔”,“刚”这三种植物生长阶段中所表现的变化,来写时间的过去。 “采薇采薇”又是“兴”(假借对他物的描写,引出主题)这种写法

文章TAG:庄赋亦竞的含义庄赋  含义  请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