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垂钓碧溪上的人是谁

垂钓碧溪上的是姜太公,又名吕尚。
碧溪上
“垂钓碧溪上”出自李白《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典故是姜太公,即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的故事。

垂钓碧溪上的人是谁

2,有关垂钓的古诗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唐·胡令能《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江雪 唐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渔歌子 唐 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49

有关垂钓的古诗

3,垂钓的诗急急急

渔父 (吴镇) 无端垂钓空潭心, 鱼大船轻力不任。 忧倾倒,击浮沉, 事事从轻不要深。 钓赋 宋玉 以贤圣为竿,道德为纶, 仁义为钩,禄利为饵, 四海为池,万民为鱼。 渔父二首 陆游 镜湖俯仰两青天。 万顷玻璃一叶船。 拈棹舞,拥蓑眠。 不作天仙作水仙。 长安免拜几公卿。 渔父横眠醉未醒。 烟艇小,钓车轻。 遥指梅山一点青。 西郊草堂为克臣赋 苏原 绿矶横白石,终日坐其间。 爱尔双钩直,垂纶意自闲。 钓鱼台 苏原 泊舟钓台下,垂竿弄清风。 闻之此石上,昔有垂钓翁。 其人不可见,其迹亦已空。 唯有浩渺心,千载与君同。 渔歌子三首 张志和 钓台渔父褐为裘, 两两三三作艋舟。 能纵棹,贯乘流, 长江白浪不曾忧。 松江蟹舍主人欢, 菰饭莼羹亦供餐。 枫叶落,获火乾, 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 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 乐在风波不用仙。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垂钓的诗急急急

4,纪晓岚写的钩鱼绝句的意思

搜一下:纪晓岚写的钩鱼绝句的意思
钓鱼绝句《 一 字 诗 》 纪 晓 岚一 篙 一 橹 一 孤 舟,一 个 渔 翁 一 钓 钩。一 拍 一 呼 又 一 笑,一 人 独 占 一 江 秋。解读纪晓岚与《一字诗》:纪晓岚,清代大才子,《四库全书》的总纂(收集材料编书)纪晓岚,名纪昀,字晓岚,世人称文达公,谥文达,晚年号石云、号春帆;汉族人,河北献县人(1724~1805)。乾隆19年中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纪晓岚入宫后,深得乾隆皇上喜爱.。乾隆随时将其带在身边。一次,在随乾隆南下巡视期间,一路上免不了吟诗和对。一日来到长江边的一座酒楼上,乾隆一边观赏江景,一边随口吟道:“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随即要纪晓岚对下联。文才横溢的纪晓岚应声诵曰:“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下联一出,妙声迭起。乾隆一看没难倒他,便要他根据眼前的景色做一首绝句,而且要求在全篇绝句中要出现十个“一”字。当时正值金秋,纪晓岚放眼望去,远处岸边漂着一条小船,一个渔翁戴笠披蓑,悠然垂钓,便念出前两句:一蓑一笠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乾隆听了点首微笑表示赞许,但终难听到纪晓岚的下句。只见他捻须皱眉,搜索枯肠,苦于难给下两句加上五个”一“字。乾隆见他做不出来,把桌子一拍,笑道:“这下可把你娃娃难倒啦哈!”说罢哈哈大笑起来。若是别人早就黑昏了,老纪是谁?清代大才子!这一笑,倒使他茅塞顿开,接着便念出下两句: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此诗是在乾隆的刁难之下急就的。却整得如此美妙,诗中有景有物,有人有情,面面具到,意境超凡!如果说最后一句是赞渔翁,不如说是在颂乾隆皇上!老纪呀,老纪,真的不愧是老纪!!

5,垂钓诗散文

一个人穿于楼林之间,行于街道之上。影子被路灯拉长,模糊,清晰,拉长,模糊。夜,吞噬了影子,连同自己。周围很寂静,只听见自己脚步的摸索声,深深浅浅,磕磕碰碰。  不知不觉来到黄河边上,沿河黛色的侧柏墙绵延不绝,河对岸,明澈的夜空下,灯光霓虹把对岸妆扮的如同仙境。那仙境中,定然情侣漫步,喃喃低语,互诉衷肠;孩子们在父母的陪伴下共进晚餐,桌上定是美味佳肴;老人围坐在一起安闲的打牌,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商场中人来人往。多么详和的夜啊!  河流已经沉浸在迷人的夜色中,它那丰满而袒露的胸怀正在均匀地呼吸着,似乎在消除白昼的疲劳。 河水轻拥着河床,吻着卵石。大大小小的鱼儿在自由自在的游玩,上下翻腾,有鲫鱼,还有胖乎乎的黝黑的鲶鱼,大大的脑袋,柔滑的身躯,长着细密牙齿的颏开开合合。  记忆的风铃轻叩,让我忆起三年前的垂钓。我们选定的是府谷县同创中学后面的大沙沟水坝。早晨我们就出发了,秋意甚浓,空气中弥漫着水汽。一路上骑车,你追我赶,耳边只是风声,不一会就到了府谷县。吃便饭,掘蚯蚓,继续起程,不多时就到了。与两山对峙的一汪水泊奇迹般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不知是风扰动了水,还是鱼划破了水波,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两只小船停靠在岸边的柳树下,看坝的老叟哼着小调驾船去撒网。岸边有许多小孩捉鱼,他们的捕捞工具很简单,把放有面包的罐头瓶放在浅水处,过一会,就会有贪吃的小鱼被困。水中鱼很多,鱼儿在河畔嬉戏。我们顿时激情高涨。大伙七手八脚,卸装备,搭凉棚,穿鱼饵,准备放长线钓大鱼。大伙各踞一方,各执一杆,心无旁骛,一心垂钓,眼睛紧盯着信子,信子一点的动静都能泛出涟漪来。可咬钩的总上小鱼,也就是两三寸长的样子,最大也就是只有四五寸,我们厌倦了。一位好友说,大鱼狡猾的很,老在深水处活动,轻易不来浅滩的。于是大伙另找深水域,重新穿饵上钩,静下心来钓鱼,可大鱼还是不上钩。  正午了,太阳正毒,过滤了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孩子们光着屁股在远处戏水。大伙口干舌燥的,有的喊饿,有人埋怨起来,说这儿根本就没什么大鱼,选错地方了,有人说还是打道回府吧。这么

6,小儿垂钓全诗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作。诗曰:“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划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小儿垂钓 蓬头①稚子②学垂纶③,坐莓④苔⑤草映身。 路人借问⑥遥招手,怕得鱼惊⑦不应⑧人。[2]?【注释】 ①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②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③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④莓:一种小草。 ⑤苔:苔藓植物。 ⑥借问:向人打听。 ⑦鱼惊:鱼儿受到惊吓而逃跑。 ⑧应:回应。 【译文】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3]?
小儿垂钓 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全诗: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作者:胡令能:唐贞元(785-805)、元和(806-820)时期人。家贫,少为负局锼钉之业(修补锅碗盆缸的手工业者),人称“胡钉铰”。因居列子之乡,故常祭祀列子,又受禅学影响。工诗,事迹略见《唐诗纪事》。《全唐诗》存其诗四首。诗写得通俗易懂,而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译文: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赏析: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为下句的“路人借问”埋下伏笔。因为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至于他在“招手”之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 ,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 遥招手 ”的原因之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这首诗勾画小儿垂钓的神情动态活灵活现,富有生趣,堪称佳作!
1、全诗意思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2、全诗如下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借问:向人打听。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3、出处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4、创作背景《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

7,小儿垂钓 古诗作者

小儿垂钓 选自《全唐诗》 作者:【唐】 胡令能 小儿垂钓古诗: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编辑本段]加点字 1、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2、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3、莓:一种小草; 4、苔:苔藓植物; 5、借问:向人打听; 6、应:理睬; 7、遥:远远地; 8 怕:害怕 9 鱼惊: 鱼儿受到惊吓而逃跑[编辑本段]诗文解释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乱草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答话。[编辑本段]全诗赏析 唐人胡令能的这首《小儿垂钓》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真纯、无限童趣。[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胡令能 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小儿垂钓》(选自《全唐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小儿垂钓 选自《全唐诗》 作者:【唐】 胡令能 小儿垂钓古诗: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编辑本段]加点字 1、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2、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3、莓:一种小草; 4、苔:苔藓植物; 5、借问:向人打听; 6、应:理睬; 7、遥:远远地; 8 怕:害怕 9 鱼惊: 鱼儿受到惊吓而逃跑[编辑本段]诗文解释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乱草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答话。[编辑本段]全诗赏析 唐人胡令能的这首《小儿垂钓》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真纯、无限童趣。[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胡令能 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小儿垂钓》(选自《全唐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小儿垂钓  选自《全唐诗》  作者:【唐】 胡令能  小儿垂钓古诗: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编辑本段]加点字  1、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2、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3、莓:一种小草;  4、苔:苔藓植物;  5、借问:向人打听;  6、应:理睬;  7、遥:远远地;  8 怕:害怕  9 鱼惊: 鱼儿受到惊吓而逃跑  [编辑本段]诗文解释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乱草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答话。  [编辑本段]全诗赏析  唐人胡令能的这首《小儿垂钓》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真纯、无限童趣。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胡令能 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小儿垂钓》(选自《全唐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作。诗曰:“蓬头稚子学垂纶,侧订偿斥锻俪蹬筹拳船哗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唐朝诗人胡令能。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唐贞元、元和时期人。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小儿垂钓》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胡令能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映:遮映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呀!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胡令能   胡令能(785-826年),唐朝诗人,是莆田(今福建莆田市)人。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唐贞元、元和时期人。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文章TAG:垂钓诗中逵一哥垂钓  一哥  碧溪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