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二年级语文上册25课古诗二首中诗人把潭水和什么相比较

暂别瑶墀鸳鹭行,彩旗双引到沅湘。城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史笔枉将书纸尾,朝缨不称濯沧浪。
友情之深
你好!和友人的友情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二年级语文上册25课古诗二首中诗人把潭水和什么相比较

2,二年级古诗两首上册

赠刘景文宋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回乡偶书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5、古诗两首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赠汪伦唐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年级古诗两首上册

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 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5,古诗两首 回乡偶书 作者: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人教版一般有两科是古诗,不清楚您需要哪篇,所以,都呈上了,希望能帮到你`(*∩_∩*)′)
二年级古诗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4,二年级上册人教版古诗

【小学二年级 】 上册1.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回乡偶书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4.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注释  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②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③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你,指刘景文。   ⑤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3、径:小路。4、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5、深:另有版本作“生”。6、坐:因为。7、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8、远上:登上远处的。9、山:高山。10、车:轿子。11、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13、晚:晚上,通常指夕阳落下的傍晚。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赠汪伦 (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译文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注释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5,语文二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

???????你要?
我不上二年级好多年了
《村居》《古朗月行》不知道对不对,我已经六年级了,能记得已经很不错了。
应该是这个吧^_^山行 唐 杜牧 七言绝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停车只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赏析】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生平 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赠刘景文 【宋】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正)是橙黄橘绿时。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散文八大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代四大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应该是这个吧^_^山行 唐 杜牧 七言绝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应该是这个吧^_^山行 唐 杜牧 七言绝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停车只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赏析】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生平 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体裁:【七绝】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原文】: 回乡偶书二首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赠汪伦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6,求古诗二首秋浦歌李白和蜂罗隐的教案

  秋浦歌十七首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古】 类别:【】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注释](1)秋浦:唐时属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西。(2)个:如此,这般。(3)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译文]满头白发呀有三千丈,只因为我的忧愁有如此之长。不明白(照镜时)在明亮的镜子里,是什么忧愁使自己白发如秋霜一般。   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蜂   年代:【唐】 作者:【罗隐】 体裁:【七绝】 类别:【】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注释】   【诗文解释】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词语解释】   山尖:山峰。   【诗文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龆,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了。可见,“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古老的“寓言”也会与日俱新。

7,s版二年级上册古诗

  1.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堕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5.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7. 风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8.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0.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1.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睛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   12. 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独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3. 画鸡 明 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14. 蚕妇 宋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15. 绝句 宋 释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黎扶我过桥东。   沽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6.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7. 咏风 唐 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18.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9. 早梅 宋 道源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   20. 明日歌 明 文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磋跎。   人生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堕,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21. 夜宿山寺 唐 李 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2.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3. 塞下曲 唐 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4. 陶者 宋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25. 华山 宋 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   26. 浪淘沙 唐 刘禹锡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27. 庐山瀑布 唐 徐凝   虚空落泉干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28. 宿甘露寺僧舍 宋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29. 渔家 清 郑燮   买的鲜鱼百二钱,籴粮炊饭放归船。   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30. 水亭二首其一 宋 陆游   水亭不受俗尘侵,葛帐筠床弄素琴。   一片风光谁画得,红蜻蜒点绿荷心。   31. 题君山 唐 雍 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32. 村晚 唐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33. 山中 唐 王 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34. 寄王琳 北宋 庾信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35. 江村夜泊 唐 项 斯   日落江路黑,前村人语稀。   几家深树里,一火夜渔归。   36. 碛中作 唐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圈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37. 劝学 唐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8. 秋词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9. 晓日 唐 韩 偓   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   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鸟上碧空。   40. 重别周尚书 北朝 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向南飞。   41. 易水送别 唐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42. 山雨 元 偰逊   一夜山中雨,林端风怒号。   不知溪水涨,只觉钓船高。   43. 山中 唐 王维   荆溪自石出,天寒红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44. 人日思归 隋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45. 夜立阶下 清 袁枚。   半明半昧星,三点两点雨,   梧桐知秋来,叶叶自相语。   46. 送柴侍御 唐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47. 桂花 宋 何应龙   一树婆娑月里栽,是谁移种下天来。   金英恰似清宵月,一夜圆时一度开。   48. 有约 宋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49. 麦田 宋 杨万里   无边绿锦织云机,全幅青罗作地衣。   此是农家真富贵,雪花销尽麦田肥。   50. 题秋江独钓图 清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51. 条山苍 唐 韩愈   条山苍,河水黄。   浪波沄沄去,松柏在山冈。   52. 弹琴 唐 刘长卿   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色自爱,今人多不弹   伴教锦囊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阅读在线   描写秋景诗两首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书河上亭壁(寇凖)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二年级·上册赠刘景文(苏轼)、山行(杜牧)、回乡偶书(贺知章)、赠汪伦(李白)二年级·下册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望庐山瀑布(李白)、绝句(杜甫)赠刘景文朝代:宋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山行朝代:唐代作者: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回乡偶书朝代:唐代作者: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赠汪伦朝代:唐代作者: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赋得古原草送别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宿新市徐公店朝代:宋代作者: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望庐山瀑布朝代:唐代作者: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绝句朝代:唐代作者: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文章TAG:古诗二首二年级上册教案古诗  二年  二年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