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回乡偶书 古诗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古诗

2,帮忙找一下古诗回乡偶书快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这首诗抒写了久别回乡的感怀。诗人从小离开家乡,五十年后才回来,虽然家乡口音没有改变,但须发却已稀疏变白。晚辈们见了都不认识,笑着问:“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的?” 鬓毛衰: 老年人须发稀疏变白。 衰: 衰败。

帮忙找一下古诗回乡偶书快

3,二年级的古诗所有的

上册:《赠刘景文》苏轼,《山行》杜牧,《回乡偶书》贺知章,《赠汪伦》李白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下册:《草》白居易,《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望庐山瀑布》李白,《绝句》杜甫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小学二年级 】 上册:《赠刘景文》苏轼,《山行》杜牧,《回乡偶书》贺知章,《赠汪伦》李白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下册:《草》白居易,《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望庐山瀑布》李白,《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年级的古诗所有的

4,二年级第一学期所有古诗

我有必背的1、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绝 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3、 咏 柳 (唐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4、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5、竹枝词 (唐 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6、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7、元 日 (宋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8、秋 夕 (唐 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9、菊 花 (唐 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10、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小学二年级 】 上册:《赠刘景文》苏轼,《山行》杜牧,《回乡偶书》贺知章,《赠汪伦》李白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下册:《草》白居易,《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望庐山瀑布》李白,《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古诗回乡偶书诗词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朝代:唐代作者:贺知章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原文: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越来越少。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⑴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⑶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在《辞海》中有两种读音和意义: 一:(shuai)衰落;衰退。如:年老力衰。 二:(cui)1.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2.通“缞”。古时丧服,用粗麻布制成,披于胸前。 从诗句语境来看,“衰”应作减少讲,即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减少。 而且,古人作诗讲究合辙压韵,“衰”应与首句尾字“回”压“ui”韵。故此句中“衰”读作“cui”,一声。疏落,衰败。鬓毛衰: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⑸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6,还有那些古诗词

古诗词比较多,看你喜欢哪种!一般有唐诗,宋词,元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只要用心去学,你就是最好的。金猴献瑞,吉星临门。祝你学业进步,马到功成。
古诗词没有什么最好,因为不好比。主要看你的口味、喜好等去评价欣赏。 学生各阶段比较经典的古诗词: 低年级必背古诗词   1 长歌行 1   2 春晓 4   3 七步诗 6   4 敕勒歌 8   5 咏鹅 10   6 回乡偶书 12   7 静夜思 14   8 游子吟 16   9 古朗月行(节选) 18   10 元日 20   11 登鹳雀楼 22   12 望庐山瀑布 24   13 早发白帝城 26   14 江畔独步寻花 28   15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0   16 小池 32   17 四时田园杂兴 34   18 悯农(一) 36   19 咏柳 38   20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0   21 绝句 42   22 送元二使安西 44   23 赋得古原草送别46   24 鹿柴 48   25 塞下曲 50   26 凉州词(一) 52   27 别董大 54   28 出塞 56   29 望天门山 58   30 山行 60   31 春望 62   3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4   中年级必背古诗词   1 登飞来峰 66   2 竹里馆68   3 梅花 70   4 石灰吟 72   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4   6 望洞庭 76   7 惠崇《春江晚景》 78   8 题西林壁 80   9 乐游原82   10 赠汪伦 84   1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6   12 浪淘沙 88   13 渔歌子 90   14 江雪 92   15 游园不值 94   16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96   17 竹石 98   18 独坐敬亭山100   19 忆江南 102   20 黄鹤楼 104   21 枫桥夜泊 106   22 论诗 108   23 寻隐者不遇 110   24 墨梅 112   25 悯农(二) 114   26 次北固山下 116   27 清明 118   28 寒食 120   29 春日 122   30 饮酒 124   31 泊秦淮 126   32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28   高年级必背古诗词   1 宿建德江 130   2 饮湖上初晴后雨 132   3 从军行134   4 凉州词(二) 136   5 秋浦歌138   6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40   7 商山早行 142   8 芙蓉楼送辛渐 144   9 江南逢李龟年 146   10 滁州西涧 148   11 乌衣巷 150   12 江南春 152   13 竹枝词 154   14 秋夕 156   15 赠花卿 158   16 梦江南 160   17 题临安邸 162   18 朝天子 咏喇叭 164   19 示儿 166   20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68   21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170   22 夏日绝句 172   23 别云间 174   24 泊船瓜洲 176   2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78   26 春夜喜雨 180   27 归园田居 182   28 己亥杂诗 184   29 游山西村 186   30 题破山寺后禅院188   31 夜雨寄北 190   3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92   33 使至塞上 194   34 望岳 196   35 渡荆门送别 198   36 秋词 200

7,回乡偶书古诗

???????????????????????????????????????????????????????????????????????????????????????????????????????????????????????????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回乡偶书二首⑴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回乡偶书·其一》【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⑵,乡音无改鬓毛衰⑶。儿童相见不相识⑷,笑问客从何处来⑸。【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⑹。惟有门前镜湖水⑺,春风不改旧时波。[2] 注释译文编辑作品注释⑴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⑶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在《辞海》中有两种读音和意义: 一:(shuai)衰落;衰退。如:年老力衰。 二:(cui)1.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2.通“缞”。古时丧服,用粗麻布制成,披于胸前。 从诗句语境来看,“衰”应作减少讲,即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减少。 而且,古人作诗讲究合辙压韵,“衰”应与首句尾字“回”压“ui”韵。故此句中“衰”读作“cui”,一声。疏落,衰败。鬓毛衰: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⑸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⑹消磨:逐渐消失、消除。⑺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1-2] [3] [4] 作品译文【其一】我从小离开家乡年老才返回,我的乡音没变头发却已稀疏。家乡的儿童看我是远方的客人,他们笑着问我从何处来。【其二】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3]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原文: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越来越少。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⑴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⑶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在《辞海》中有两种读音和意义: 一:(shuai)衰落;衰退。如:年老力衰。 二:(cui)1.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2.通“缞”。古时丧服,用粗麻布制成,披于胸前。 从诗句语境来看,“衰”应作减少讲,即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减少。 而且,古人作诗讲究合辙压韵,“衰”应与首句尾字“回”压“ui”韵。故此句中“衰”读作“cui”,一声。疏落,衰败。鬓毛衰: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⑸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古诗欣赏:《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鬓毛衰 一作: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文章TAG:二年级古诗词大全必背回乡偶书二年  二年级  年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