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独钓千山雪是什么意思

独钓寒江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这是一首柳宗元的山水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这个大概出自元好问的《摸鱼儿》(就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的那个)。千山暮雪没什么难解的啊,千是量词,虚指,意谓夕阳照在雪峰上,很难理解么?

独钓千山雪是什么意思

2,江雪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

冬天钓鱼的图
高山,道路被厚厚的机雪干了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赏析:这首《江雪》,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江雪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图画带字帖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出自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赏析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图画带字帖

4,古诗文江雪的译文到底是怎样的有没有人给个详细的答案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绝迹。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4.径:小路。 5.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 lì):蓑衣,斗笠。 [翻译] 这两行的意思是:(在)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 [简析]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5,题秋江独钓图

个人孤独地在江边垂钓,钓的是一江的秋意。这首诗描写秋江边,渔翁独钓的逍遥自在。一个渔人、一件蓑衣、一顶斗笠、一叶轻舟、一枝鱼杆,渔人一面唱歌,一面喝酒,又一面钓鱼。逍遥中却又深藏着几许萧瑟、孤寂。   题秋江独钓图    清·王士禛   一 蓑 一 笠 一 扁 舟 ,   一 丈 丝 纶 一 寸 钩 。   一 曲 高 歌 一 樽 酒 ,   一 人 独 钓 一 江 秋 。 编辑本段诗词赏析  这里描写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一个渔人,一件蓑衣,一顶斗笠,一叶轻舟,一枝钓杆,渔人一面歌唱,一面喝酒,逍遥中却又深藏着几许萧瑟,孤寂,默默的欣赏江上淡淡的秋色。前两句近乎白描,但后两句却有着无穷意味。图中看似不可能的“一曲高歌一樽酒”却在作者的想象中展现出来。而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似是回归原图,但此“钓”已非彼“钓”了,赏一江秋景,感一江秋色,联想开去,那是一种感怀,或者说,最后一句已是“虚实相映”了。再观全诗,9个“一”巧妙嵌入其中,将诗与图的意境表现的分毫不差,实在精彩! 编辑本段字义  蓑:蓑衣。(用草编成的衣服)   笠:指斗笠,笠帽。   扁(piān)舟:指小船。   丝纶:古时候钓鱼所用的丝线。   樽:古时计量酒的单位,同“杯”。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王士禛(1634-1711)清代诗人。字贻上,子真,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人。 王士祯常自称济南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出任扬州推官。后升礼部主事,官至刑部尚书。康熙四十三年(1704)罢官归里。王士禛论诗,以「神韵」为宗,要求笔调清幽淡雅,富有情趣、风韵和含蓄性。王士禛的五、七言近体诗最能代表他的风格特色。他不重视文学对现实的反映,大部分诗是描写山水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怀的,偏于对艺术技巧和意境的追求,是他的创作理论的具体体现。王士禛有词集《衍波词》,以小令为佳,但其成就逊于诗,著作有《带经堂集》,诗选有《渔洋精华录》,诗话有《渔洋诗话》,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   其理论著作有《律诗定体》,他对古代诗歌声调韵律作了初步的归纳总结,对后世实有“抛砖引玉”之功绩。   王士禛出生在一个世代当官家庭。他5岁入家塾读书。22岁入都考进了进士,文名渐著。23岁游历济南,他邀请济南的文坛名士,集会于大明湖水面亭上,即景赋秋柳诗四首,此诗传开,大江南北一时和作者甚多,当时被文坛称为“秋柳诗社”,从此闻名天下。后人将大明湖东北岸一小巷名“秋柳园”,指为王士禛咏《秋柳》处。王士禛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王士禛的诗清新蕴藉、刻画工整,散文、词也很出色。他提出的神韵诗论,渊源于唐司空图“自然”、“含蓄”和宋严羽“妙语”、“兴趣”之说,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作诗要诀。所传诗文中,有不少题咏济南风物,记叙济南掌故之作。 曾为蒲评点《聊斋志异》并题诗共勉。
题秋江独钓图 清—王士禛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鉴赏:这里描写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一件蓑衣、一顶斗笠、一叶轻舟、一支钓杆,垂钓者一面歌唱,一面饮酒,虽然独自钓起一江的秋意,但逍遥中不免深藏几许箫瑟和孤寂。

6,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特征分别有哪三点

希望这个对你有用:中国古代绘画,按传统的分法,分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画科。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古代山水画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或称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或称墨笔山水、浅绛山水或称淡着色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北宋特别是前期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如北宋最著名的山水画家范宽、郭熙和王希孟的作品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现存的范宽最重要的代表作《溪山行旅图》,描写北方雄伟的高山峻岭,一座巍峨的山峰几乎占满了大半个画面,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整个画面笔墨浓重粗壮,通幅无一败笔,于沉雄之中见精微。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描写北方早春时节清晨的景色,着重表现自然界不同季节的不同特征。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长卷,成功地运用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的表现手法,以浓重的色彩,宏大的气势,描绘了祖国山河的辽阔和壮美,抒发了画家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南宋的山水画与北宋的山水画有显著的不同,突出表现在迫求诗的意境。现存的许多南宋山水画作品的标题就很富有诗意,如深堂琴趣、风雨归舟、秋山远眺、秋江暝泊、寒江独钓、长桥卧波、烟江欲雨等等。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就很有代表性。画家以大胆的艺术概括,把与作品所要创造的意境无关的可有可无的景物一律删除,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上,一个渔翁独自在船上垂钓,除寥寥几笔画出几道水波外,画面上出现大片的空白。表面看这些空白都是虚的,而实际上并非空白,而是虚中有实,这“实”既代表水——一片汪泽,也代表天。正是这种水天一色,无边无际,空旷渺漠的境界,更突出了江面的辽阔和寒意萧索的气氛和渔翁寒江独钓的情景。这种根据创造意境的需要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的艺术手法,正是中国画在构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也是画面形象的组成部分,因为既是创造意境的需要,又是增强画面形式美的一种手段。因此,中国古代画家把这种运用空白的艺术手法称之为“计白当黑”。以马远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尽管题材、场景、画面小得多了,但由于极力追求诗的意境,善于进行大胆的艺术概括,运用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作品的意境更为浓厚、鲜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美学传统的重要特色。到了元代,山水画在意境的创造上更强调主观抒发与个人风格的创造。正如元代著名画家倪瓒所说的:“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他的《六君子图》便是如此。画家描写江南秋天景色,但重点是画松、柏、樟、楠、槐、榆六棵树,并称它们为“六君子”。正如元代另一著名画家黄公望在此画的题诗中点明的“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显然是借景抒情。同时,全画气象萧疏,近乎荒凉,用笔简洁疏放,突出地表现了倪瓒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是元代著名画家王蒙的山水画则又是另一种风格。如《青卞隐居图》描写浙江吴兴县北卞山的自然景色,整个画面茂密苍郁,气势雄伟,与倪瓒的山水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是元代山水画在努力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的同时,更强调艺术个性的反映。其次,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的处理上,与人物画一样,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西方传统的风景画是以透视学的原理去处理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而中国的山水画则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即把山水画家自己看作是一个巨人,面对自然,如作盆景观。这样,千里江山也可以尽收眼底,或用长卷的形式加以表现,如前面谈到的北宋画家王希孟的长达11米多的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或以中国画特有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画繁复的崇山峻岭,如前面谈到的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以及元代画家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其空间处理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构图方法。中国古代山水画创造的这种独特的处理空间关系的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中国民族的审美胸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此外,中国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为了更好地表现各种树石的特点,根据各种山石不同的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如表现山石的皴法就有披麻皴、折带皴、斧劈皴、雨点皴、卷云皴、荷叶皴等十多种。在这些表现程式的应用上,反对照搬,主张灵活运用,所以不断有所发展。在山水画的笔墨技法上,也较人物画、花鸟画更为丰富多变。如笔法中包括上述的山石多种皴法和点苔法等;墨法中湿者为“染”,干者有“擦”,趁湿相化为“破墨”,以干累积为“积墨”等等,可见中国古代山水画也同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和体系。
重在意境(相信看过不少山水画的你、都会发现多数名画都有人物在上面。“或松下或船上”)

7,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一只也没有了。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4.径:小路。 5.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 lì):蓑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绝:绝迹。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千山:虚指所有的山。万径:虚指所有的路。这两行的意思是: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都没有人的踪影。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孤零零。舟:小船。蓑:蓑衣。笠:斗笠。这两行的意思是:(在)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 [译文] 千里的山上鸟都没有,万里的道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编辑本段]【赏析】 此诗大约作于谪居永州时期。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此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 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单就诗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还嫌意兴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往日沸腾喧闹,处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因何这般死寂呢?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鸟不飞,人不行。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这幅背景强有力地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此时此刻,他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这里,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极力描绘渔翁垂钓时候的气候和景物,淡笔轻涂,只数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其笔触所到,连亘天地,高及峰巅,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沈德潜评论说“清峭已绝”。顾璘则说“绝唱,雪景如在目前”。二人所指,大略都是就这首诗的境界创造来说的。 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届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晚于柳宗元的郑谷曾作《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是诗亦写江雪中的渔翁,但造语平常,更乏境界,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与鲜明的个性熔铸进去,所以苏轼批评他是“村学中语”,而称赞柳宗元末尾两句,说是“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苏轼所谓“人性”,即指诗人的情感熔铸。“人性有隔”的对立面便是“人性无隔”,做到“人性无隔”,亦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了。我们知道,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始终保持着一种顽强不届的精神状态。他的“永州八记”,专写穷山僻壤之景,借题立意,寄托遥深,凡一草一木,均坦示出他极为孤苦寂寞的心情。他的兀傲脱俗的个性也得以充分展现。这首诗中的渔翁形象,身处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无人烟之境而处之泰然。其风标,其气骨,其守贞不渝的心态,不是很令人钦慕吗?和柳宗元约略同时的诗人张志和作《渔歌子》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氏造境选择春暖花开之际,画面美而幽,流露了“烟波钓徒”的怡然恬淡之性,闲适自在之情。柳宗元与张志和不同,他本是个坚持正义的政治家,立脚于充满矛盾斗争的土壤之上,所以。.他遣境专取深冬寒凉之际,人的心情也不是只有纵情山水的一面,他还写出了严正清苦,凛然不可犯的一面,个性尤为突出。 最后,这首诗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诗题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苍茫天宇,皑皑大地,其悠远的景界非常吸引人。
这首诗很好
《江雪》柳宗元,我从小就一直会背了。
柳宗元 江雪

文章TAG:山水垂钓图片山水  垂钓  图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