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赵嘏江楼感旧古诗诵读

视频简介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注释   ⑴感旧:感怀往事。   ⑵渺然:辽阔深远的样子。   ⑶依稀:仿佛。   译文   独自登上江楼思绪茫茫,月光如水水色如天。旧时同来这里赏月的人现在在哪里?只有此处的风景隐隐约约还像是从前。   赏析   凄凉的夜晚,我独自登上了江边的小楼;夜深人静,高旷的楼台上,显得格外清静。深远的思绪随着习习的凉风,悠悠的飘向远方。放眼望去。皎洁的月光倾泻在江面上,如同流水一般清亮;微波荡漾在水面又映照出天空的倒影,江水也仿佛成了浩瀚的天空。去年的此时此地,那一起赏月的好朋友啊,现在却不知流落到了何方?只有那江边风物,仿佛还是去年的旧模样。 赵嘏《江楼感旧》古诗诵读

赵嘏江楼感旧古诗诵读

2,古诗词诵读野老歌

视频简介   野老歌   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注释】   《野老歌》:一作《山农词》。野老,生活在山野的老人。   输入官仓化为土:这句话是说官仓粮食积压太多,时间久了,腐烂变成了灰土。   岁暮:一年到头。   空室:指的是家里没有粮食。也就是上文说的“苗稀”收获少还不算,还因“税多”,都“输入官仓化为土”了,所以家中根本就没有粮食。   橡实:橡树的果实,可以吃。   西江贾客:指广西做珠宝生意的商人。西江,桂、黔、郁三江之水在广西苍梧县合流,东流称西江,这里指广西。贾客,商人。   珠百斛:形容珠宝很多。斛(hú),量词,古时以十斗为一斛,后来又以五斗为一斛。   长:经常。   【译文】   老农的家居住在山里,家境贫寒,仅仅依靠耕种三四亩山田维持生活。地少税多,全家人无法填饱肚子,可是送进官府仓库的粮食却因积压太久而腐烂发霉,化为灰土。一年到头,家中剩下的只有锄头、犁耙靠墙放着,没办法,只好招呼孩子们去山上捡橡树籽儿回来充饥;可是,西江船上的富商们,珠宝都要用“斛”来计算,连船上养的狗都经常吃肉。   【赏析】   在作品中,诗人截取了一家典型而又普通的农户,集中笔墨描述了他家苦难的生活。老农家住深山,薄田数亩,去掉赋税,常年食不果腹,不得不上山去捡拾橡树籽儿充饥度命,而官府粮仓里的粮食却因长期积压而腐烂发霉,化作灰土。再看那些商贾富豪们,珠宝百斛,狗都长年食肉,这是何等凄惨又令人触目惊心啊!含蓄中带有讽喻与批判之情调,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怀。   作品按照韵律的转换可分为三层意思。前四句为一层意思,开门见山,写老农终年辛劳而不得食。五六句为一层意思,写老农为了活命,不得不领着孩子们上山采橡树籽儿充饥。七八句为一层意思,采用对比手法,描述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现象,揭露社会制度的不平等现实。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在这四句诗中,“山”字两次出现,意在告诉读者这位老农是一位山农,这首诗也因此另有一题叫《山农词》。老农躲避在深山原本就有因贫困而想逃租之意,怎奈安史乱后的唐王朝正处在多事之秋,财政困难,封建剥削无孔不入。即便逃避深山,也难逃税役,正像晚唐诗人杜荀鹤在《山中寡妇》中所写的那样:“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因此,尽管老农的山地原本就不肥沃,并且又只有 “三四亩”,收成是微薄的,可也难以逃避沉重的赋税。全家人只能面对“不得食”的残酷现实。在这里,作品以“化为土”与“不得食”构成鲜明的对比,进而揭露了当时黑暗而又残酷的社会现实。读之令人触目惊心。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承接上文,铺叙事实。全家人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去了交税,到头来落得个“岁暮锄犁傍空室”。为了生存,老农不得不“呼儿登山”采摘橡树籽儿充饥度命。“呼儿登山收橡实”,极其富有生活气息,它令人想象到老农一家老小倾巢出动,攀山越岭遍野里寻找“橡实”的情景。看似写实,实则蕴含着诗人对社会制度的愤愤不平与对老农的深切同情。手笔非同凡响。   作品的末尾两句是诗人内心不满的直接抒写,是对当时社会不平等现象无情的揭露。人只能吃“橡实”,而狗却“长食肉”,这是多么经典而又深刻的嘲讽啊!对比鲜明,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作品主题表现的如此深刻,首先取决于选材的典型性。作品中的老农是当时千千万万农民中极其普通的一员,是处在社会最底层人群的一个缩影,就是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民,尽管躲避在深山老林,也难免过着食不果腹的极其穷苦的生活。其次是取决于采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其一是老农种地却“不得食”,而官仓里的粮食却多的用不完,积压成“灰土”。其二是老农种田还要吃“橡实”,而“西江贾客”“珠百斛”姑且不说,就连他们养的狗都要“长食肉”,贫富悬殊,社会的极其不平等现象被突出到了极致。 古诗词诵读《野老歌》

古诗词诵读野老歌

3,儿童韵律古诗视频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星火教育给您提供的这部儿童韵律古诗视频在多首古诗中,挑出其中八十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儿童读起来朗朗上口,背得快,记得牢,既发扬了中华古文化的精髓,又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锻炼了孩子们的朗读能力。 “古诗”的原意是指古代学者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我国古代诗歌体式繁多,在古诗的分类和叫法上也众说纷纭。尤其是对于乐府、古风、歌行体三类诗,更易混淆。因为,从形式上看,乐府体与古风都是五言体,七言古诗与歌行体都是七言体,很难区分。但是,从古代以来,人们比较一致地承认它们在表达内容、手法、风格特色的区别,对它们有约定俗成的称呼。 我国最早的诗体是四言的“诗经体”,接着出现了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体”(也叫“骚体诗”),后者用连词“之”和语气助词“兮”将句式变长,如“帝高阳之苗裔兮”(《离骚》)、“操吴戈兮披犀甲”(《国殇》),这为后来的五、七言诗提供了先例。因此,《诗经》与《楚辞》成为我国诗歌之源。 至汉代,出现了专门负责搜集各种诗歌、民歌的机构“乐府”,它所搜集的最有影响的是民间诗歌,这就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汉乐府民歌”。它最大的特点是现实性强,通俗明快,形式上以五言为主。如教材八年级(上)中的《长歌行》及高中课本中的《饮马长城窟行》《十五从军征》等,即是“正宗”的“汉乐府”。汉乐府民歌的内容体式影响了当时及后世的文人诗歌创作,至东汉末年,代表文人五言诗成熟的《古诗十九首》出现,其中吸收了乐府民歌的许多特点,这对古诗体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及唐代,汉乐府的发展衍变形成两种主要的形式。 一种是文人以模拟为创作的“古题乐府”(也叫“旧题乐府”),它借用“汉乐府”的题目,写新的内容,犹如“旧瓶装新酒”,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七上)、杨炯的《从军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九下)、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高中)等。这些诗歌的特点是虽沿用了汉乐府的题目,但写的内容是新的,不过与原题有一定的联系,如“从军行”与军队军事有关,“雁门太守行”与边塞有关。文人模拟乐府在内容上从汉乐府的叙事为主转变为以抒情为主;在形式、手法上,则借鉴其通俗明快而又加以“雅化”,增添了文人色彩,提高了艺术品位。“古题乐府”有五言与七言两种形式。七言的古题乐府,今能见到最早的是三国时曹丕的《燕歌行》,至南朝齐梁时的鲍照始大力为之,写出了《拟行路难》(18首)等。乐府诗可以歌唱,而七言乐府体主要是以吟诵为主,在内容篇幅上,一般比较长,吟诵时如行云流水,一气而下。它可以自由转换韵脚来极尽内容多变、结构转折、气势壮阔、感情跌宕多姿之妙,这种诗体适宜于承载较大思想内容、抒发激越奔放之情,既有古乐府通俗明快的特点,又以文人抒情言志为主,形式以七言句式为主,间有杂言,文采飞扬,读来抑扬顿挫,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歌行体”。 另一种则主要是借鉴了“汉乐府”叙事为主、反映现实的内容特点和浅显平易通俗的表达特点,用它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引起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它并不再借用“汉乐府”的原有题目,而是根据反映事件的不同内容而命名,所谓“即事命篇,无复依傍”。唐朝的杜甫关心国事,用笔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写了许多这样的诗,如《兵车行》(高中)专写唐王朝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等。这些诗,主要是在实质上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统,形式上与五言古体诗无异。稍后的元结、顾况等诗人也写过这样的诗。至中唐时,白居易、元稹等现实主义诗人为了挽救当时国家的衰落,用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弊端,以引起统治者的注意,遂大力提倡杜甫、元结这些诗歌形式,并冠之于“新乐府”的称号,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他们自己也写了不少的“新乐府”,形式上五言、七言都有。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九上)、《卖炭翁》《新丰折臂翁》《杜陵叟》等,都是叙事性强、平易通俗的“新乐府体”。《竹林答问》中说:“古诗、乐府之分,自汉、魏已然。乐府音节不传,唐人每借旧题自标新义。至少陵,并不袭旧题,如《三吏》《三别》等诗,乃真乐府也。”(《清诗话续编》22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概要地指出了新乐府诗的特点。 本页内容:《儿童韵律古诗视频在线观看》《儿童韵律古诗视频下载》 http://www.jy211.cn/edu/104/2357/

儿童韵律古诗视频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文章TAG:古诗吟诵视频大全古诗  吟诵  视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