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高中历史必修一各章框架图汇总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过程 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高中历史必修一各章框架图汇总

2,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思维导图

  越来越多的历史老师开始采用丰富且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中有一种就是思维导图下面我精心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思维导图欣赏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 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思维导图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   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二、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1、汉武帝集权: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结构:   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措施:   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4、元朝: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   5、明朝: 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6、清朝设立军机处: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笔录。   ④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思维导图

3,高一历史必修一的思维导图

  从高中历史学习现状来看,许多学生感到比较乏味,尤其是记不住历史知识,这时可以采用思维导图,这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多的帮助。下面我精心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一的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思维导图欣赏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方式来决定。   3.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拱卫周王室,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趋向严密。   (4)局限:   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王权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时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瓦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目的:   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家国政治   (4)影响:   ①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礼乐制度   (1)含义: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2)目的:   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权力 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思维导图


文章TAG:历史必修一每课框架图历史  必修  框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