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谁知道中国下一颗载人飞船什么时候发射谢谢了

神州8号2010时候升天

谁知道中国下一颗载人飞船什么时候发射谢谢了

2,中国下一代空间站核心舱曝光了

4月2日8时15分左右,“天宫一号”已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空间目标对接飞行器,主要目的是检验轨道交会对接和宇航员在太空较长时间驻留的技术验证,为计划中在2022年前后建成中国的首个正式空间站奠定基础。据报道,在“天宫一号”光荣谢幕之时,中国下一代空间站的核心舱首次曝光。作为未来“天宫”号空间站的核心舱,它被命名为“天和”号,控制着空间站的飞行姿态、内部环境等多种功能。据了解,未来核心舱将和两个实验舱段与“神舟”“天舟”飞船一起,构成独特的“三室一厅带储藏间”构型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即将于2022年发射升空,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空间站、唯一一个拥有自己独立空间站的国家。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进行6次交会对接,完成各项既定任务,为中国载人航天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下一代空间站核心舱曝光了

3,我国天宫一号后将是什么飞船到空间站上与其对接

神舟九号将于今年6-8月择机发射,并与天宫一号手动对接。谢谢采纳!

我国天宫一号后将是什么飞船到空间站上与其对接

4,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最新情况如何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正在研制中,瞄准载人登月具体内容:“目前国外正在研制的下一代载人飞船中,只有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猎户座飞船具备载人登月能力。我国下一代载人飞船,要既能进行近地轨道飞行,又能执行载人登月任务。”7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代表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我国新一代可重复使用载人飞船正在研制中,将瞄准世界最先进水平,并力争与国际同步发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 资料图去年,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搭载了一位特殊的乘客——多用途缩比返回舱,这也是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的首次试验飞行,验证了我国新一代多用途飞船的返回舱新气动外形和防热结构。“我们获得了完整的试验数据,完成了初步评估。”张柏楠表示,国外新一代载人飞船,在近地轨道上的最高载人能力为6人,登月载人能力大致为3至4人。“我们的设计指标,要达到或者超过这一水平。”我国第一代载人飞船的首飞,比国外落后约40年。“新一代载人飞船,我们力争跟国际同步。”目前我国尚未对新一代载人飞船项目立项。“如果我们等先立项再研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就会落后。因此必须提前投入。”张柏楠建议,国家对这种非商业性质的研制项目建立后补偿机制,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据悉,我国载人航天各项工作正在按计划开展。今年4月中下旬,将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2018年将发射空间站首个核心舱。张柏楠介绍,核心舱在轨测试完成后,将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保证空间站补给;补给到位后,再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

5,谁知道2025年是中国什么飞船上天

2025年载人登月2009年06月04日12:52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

6,神舟之后中国的下一代飞船将续写星辰大海的篇章

随着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我国的空间站建设也拉开了帷幕。未来,神舟飞船负责接送宇航员往返中国空间站,天舟飞船将负责为空间站运送给养,顺便取出空间站的垃圾销毁。神舟飞船从酒泉起飞,天舟飞船从文昌起飞,天地间将呈现一片繁忙的景象。虽然神舟系列飞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作为上世纪师承俄罗斯“联盟”号飞船而设计的航天器,其设计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的三舱室结构限制了它的进一步的发展。飞船的运载能力不足,一次最多只能运送三名宇航员。返回舱内的空间比较狭小,在限制运送人员的同时也限制了从太空向地面运载货物(下行运载)的能力。飞船使用是一次性的,飞船的三个舱室中,只有返回舱能够返回地球,且不能重复使用降低成本。在长征7号火箭去年7月第一次飞行时,其发射的载荷之一是“新一代多用途飞船返回舱缩比模型”,这是神舟之后的新一代飞船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与神舟飞船相比,新一代飞船具有飞的更远、载的更多、成本更低、安全性更好的优势。(被成功回收的新一代飞船返回舱模型)神舟飞船只能将宇航员送到距离地面几百公里的近地轨道上。如果把地球的半径看作一栋摩天大楼的高度,这仅仅是向上爬了一层楼。虽然美国、俄罗斯的载人飞行器和国际空间站也运行在这个高度上,神舟飞船并不落后,但要在未来执行载人登陆火星和小行星等任务,神舟飞船就无能为力了。飞船从这些天体返回地球时,进入大气层时的速度将达到第二宇宙速度,在与大气层摩擦减速的过程中将产生更多的热量,神舟飞船的返回舱不能承受。而新一代飞船的返回舱将采用来新材料制成的钝头圆锥体,使飞船再入大气层时的安全性、可靠性更高。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这是总容易实现的一种方案。美国目前正在研制的“猎户座”飞船、龙飞船和CTS-100飞船,基于同样的考虑,返回舱也采用了钝头圆锥体的造型。(新一代飞船的返回舱外形设计)当宇航员搭乘新一代飞船前往太空时,他们将始终工作、生活在返回舱中,而不像神舟飞船那样要在返回舱、轨道舱之间穿梭。返回舱的规模将比神舟飞船增加一倍,每次发射最多可以将6名宇航员送入太空中。飞船返回地球时,除了能在地面着陆场着陆外,还能再海上着陆。配合海南文昌发射基地,海上着陆场将让南海地区变成中国航天的新中心。神舟飞船在返回大气层中,会遭遇一段时间的“黑障”现象,被飞船周围的高温电离的离子阻断了飞船返回舱与地面之间的无线电联系。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新一代飞船的通信信号将具备突破黑障的能力,在整个返回过程中保持与地面的联络。目前主流的运载火箭和飞船,几乎都是不可重用的一次性产品,造成载人航天飞行的成本居高不下。国际上解决这一问题的主流思路,是开发容易维护的可重复利用航天器。美国Space 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已经实现了一级火箭的重复利用,可重复利用的载人版龙飞船也处于紧锣密鼓的研发中。我国的新一代飞船也将具备多次重复利用的能力。这不仅要求飞船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重复利用的需求,还需要飞船在返回着落过程中受到的损坏尽量小。(新飞船的两周构型,左侧为14吨,右侧为20吨)新一代飞船有14吨和20吨两种构型。两种飞船采用模块化设计,返回舱完全相同、推进舱携带不同重量的推进剂以适应不同任务需求。去年刚刚发射成功的重载火箭长征5号的推力,足以满足发射这两种构型的要求。其中,20吨构型专门用来执行载人登月任务,而14吨构型则可以执行来往空间站的近地飞行和载人前往火星和小行星的深空飞行任务。除了近地飞行外,登陆其他星球的任务并不是由飞船自己独立完成,而是将搭载宇航员的飞船发射到近地轨道后,再和推进器、登陆舱等其他功能的模块进行在近地轨道进行交会对接,再飞往月球、火星、小行星。当登陆任务执行完毕后,最终搭载宇航员返回地球的就是新一代飞船的返回舱。(载人登陆火星的任务模式)在飞船发射过程中,如果火箭发生爆炸等意外,飞船需要具备逃生能力,启用逃逸用的发动机令飞船和火箭分离并安全着陆。神舟飞船的逃生能力是通过长征2F火箭顶部的逃逸塔实现的(令人欣慰的是它一次都没有启用过)。新一代飞船将把逃逸用的发动机直接安装在返回舱上,使飞船逃逸更加安全。和美国的新一代飞船一样,我国的新一代飞船也能够多次重复利用,以降低每次发射的成本。飞船单独自主飞行的时间可以达到21天,在空间站上可以停泊的时间能达到两年,下行货运能力可以达到500KG。这些指标都比现在的神舟飞船有较大提高,能够适应未来中国空间站与地面间频繁的人员与货物往来。

7,中国下一次载人航天飞船什么时候发射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8,我国下一个航空飞船什么时候将进入太空

“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

9,中国的下次飞船发射杂什么时候

2010发射“天宫一号”,随后再发射神舟8号。天宫一号将作为目标飞行器与神舟8号对接,完成空间对接试验。
明年 5月吧
明年

10,我国登月飞船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将有两种型号,分别适应不同的任务需求,其中全重20吨的飞船可支持登月任务,14吨的飞船则可支持近地轨道、小行星和火星任务,此外也可兼顾近地空间站运输需求。该飞船具备一系列先进特性,如部分可重复使用、黑障通信、自备动力逃逸技术。此外,该飞船的回收方式将从目前神舟飞船的陆上回收为主改为海上回收为主,可实现第二宇宙速度下再入大气层。这些特性意味着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的技术水平不亚于美国“猎户座”或“龙”飞船,将成为中国未来宇航员的主要“座驾”。
探月的载人与不载人最重要区别在于是否能“返回”。载人登月首先要保证飞船安全返回,这意味着在实施载人登月计划之前,首先要攻克飞船返回地球的技术。 往返月球飞行是一个极为复杂、要求极高的技术。从早期美国和苏联的载人探月中,我们可以略微看出这个工程有多复杂。 在“阿波罗 11号”载人登月之前,“阿波罗”系列的7-10号分别进行了绕地球轨道飞行,绕月球轨道飞行返回地球,登月舱与母舱(指令舱和服务舱组成)之间的分离、换位与对接试验。其中“阿波罗10号”于1969年5月22日进入了月球轨道,在距月面很近的空中,做了登月舱与母舱分离和对接试验。这次的登月舱离月面最近时只有15.2公里,但并没有在月面着陆。载人飞船可以说是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去接近月球的。 在所有的前期试验都成功之后,“阿波罗 11号”才把阿姆期特朗指令长带上了月球,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 不过事实上,苏联才是第一个成功地进行往返月球飞行的国家。 1968年9月14日,苏联发射了“阳伞5号”月球探测器,在距月面1950公里处绕月飞行,然后返回地球,于9月21日溅落在印度洋上。“阳伞5号”的飞行,是人类历史上往返月球的首次飞行,而在这次飞行中最难解决的是宇宙飞般返回地球时的回收技术。 当卫星飞船从绕地球飞行的轨道上飞回地球时,是从每秒 7.9公里的速度开始减速,再进入大气层的。而宇宙飞船从月球返回时,却要从每秒11公里以上的速度开始减速再进入地球大气层。以这样迅猛的速度重返大气层,宇宙飞船会在刹那间被焚烧殆尽。同时,进入大气层时的冲击力相当大,如果运载宇航员的话,他们会因为突然受到强大的压力而被挤死。 这是载人登月的最难克服点之一。 经过计算,科学家发现,只有当从月球返回的宇宙飞船 以 5°至7°的角度进入大气层,才是最安全的。简单地说,这是因为,假如宇宙飞船以小于 5°的角度进入大气层的话,飞船会刚掠过大气层外层便再次飞向宇宙。而以大于7°的角度进入大气层的话,宇宙飞船则会与大气层摩擦而烧为灰烬。2°,这么小的角度,从月球载人返回真的是考验实力与智慧的事。 飞船往返月球飞行路线图:大球表示地球,小球表示月球。实线表示从地球到月球的飞行轨迹,虚线表示从月球返回的路线:(1)从地球起飞进入地球轨道;(2)脱离地球轨道;(3)转向月球轨道;(4)飞向月球;(5)进入月球轨道并绕月球轨道飞行;(6)登月舱降落月表;(7)登月舱从月球起飞进入月球轨道并在月球轨道上与指令舱对接;(8)转向地球轨道;(9)飞向地球;(10)进入地球大气层;(11)探测器溅落回收。

文章TAG:中国下一代飞船曝光中国  下一代  一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