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为何常用鱼雁指书信

在我国古代,鱼雁和书信有着密切的渊源,古诗文中留有许多记载,如“关山梦魂长,鱼雁音尘少”、“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等。因为传说古代剖鲤鱼时,看见鱼肚里有书信,“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后来人们便把书信叫做鱼书,而鸿雁是候鸟,往返有期,故人们想像雁能传递音讯,因而书信又被称作“飞鸿”、“鸿书”等,而古称信使为“鱼雁”,也叫“鸿鳞”。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有诗曰:“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汉书·苏武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记载: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囚胡地 19年,矢志不变。他后来得以归汉,主要是因为匈奴单于相信汉使所说鸿雁传书上林苑,被天子射获,确知苏武在北海牧羊。匈奴单于无奈,只得放回苏武,“鸿雁传书”一时传为美谈。
期待看到有用的回答!

古人为何常用鱼雁指书信

2,在古文中为什么 要用鱼燕用来代表书信

你是不是看到“一春鱼燕无消息”啊? “鱼”嘛一楼解释得很清楚了。 “雁”的话一有候鸟迁徙的定期性的意味在其中,但是典故的话是出自“雁足传书”,是讲传说汉使苏武被扣匈奴,牧羊北海。汉朝派使臣去匈奴谈判救他,匈奴宣称苏武已死,汉朝使臣就慌称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下一只大雁,雁足上系有苏武的书信。因此以后就以雁代书信。 “燕子”代音信的话则更多偏重它是候鸟,而且燕子在古诗文中有代表爱情的意象在其中,《诗经》就有“燕燕于飞”之句,所以用燕而不用雁的时候多是指代情侣的书信,像史达祖的《双双燕》:“便忘却天涯芳信”。
古代在纸张未发明时,书信多写在白色丝绢上。为在传递过程中不致损毁,古人常把书信扎在两片平整的竹木简中,简多刻成鱼形。因此,“鱼”便成为书信的代称,又称鱼书。如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遭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其中的“鲤鱼”,实指竹木简;“烹”字实为“解开”。 用“雁”宇代替书信,则与雁的秋去春还的本性有关。古人思念亲人时,常幻想能传递信息,如宋朝诗:“西风吹过雁,应有寄来书。”以后人们便把书信合称“鱼雁”。
在古文中“鱼燕”用来代表女子美貌书信一种水鸟人物。

在古文中为什么 要用鱼燕用来代表书信

3,古人为什么用鲤鱼指代书信

语本乐府诗集卷三十八˙相和歌辞十三˙古辞˙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因古人常将书信结成双鲤形或将书信夹在鲤鱼形的木板中寄出,故以双鲤鱼为书信的代称。简称为双鲤。 鱼雁传书,其中的鱼是指信封袋,因为在古代装信的容器是用木头刻成,而雁是指送信的动物邮差,因为每年冬天雁子会往南飞,所以古代人会利用它来送信,只是後来因为准确度不好,所以後来改用飞鸽传书。在汉代昭明文选里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里面有段「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里面的鲤鱼就是指一个完整的信件。因此,後世就用[鱼雁往返]来代称书信往来
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鱼传尺素并不是说在活鱼的肚子里塞入书信,而是说将信放入鱼形的乘信匣中,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于是,就形成了“鱼传尺素”这句成语。用“鱼”来传递书信的典故,最早出现在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的乐府诗集里,说的是离别的亲人之间的书信往来的思念情感。《饮马长城窟行》全文:“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宋代秦观的《踏莎行》词也有对“鱼传尺素”的描述。词的全文:“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古人为什么用鲤鱼指代书信


文章TAG:鱼为什么是书信的标志为什么  什么  书信  
下一篇